历史渊源
凤冈产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的在他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八之出中记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考证,夷州治所就是今凤冈县绥阳镇。宋代《华阳国志》中记载:“平夷产茶蜜”。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贡”。其中的夷州、思州,就是指遵义市凤冈县一带。
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凤冈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采用“猪—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海拔适宜的高山和丘陵地带,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花),茶林相间”的生态茶园17.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6万亩,2008年产量2500吨,茶业综合收入3亿元。2004年,凤冈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
截至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40.2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8万亩,有机茶园3.18万亩,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金观音、黄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达100%;是贵州省首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共有大小茶叶加工厂278家;注册商标86个,中国驰名商标一个,贵州省著名商标11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5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8家。茶叶产量达1.98万吨,实现产值22.8亿元。
产地环境
凤冈县平均海拨720米,地势西高东低,系大娄山脉向武陵山脉的过渡地带。年均温度15.2℃,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7.4℃,无霜期277天,年平均积温5548℃,年日照时数962.4~134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1139小时,年平均降雨日数180天左右,降水量1257.21m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全县地表水资源由315条支流汇集成五大河流,河道总长1229.6公里,地表径流11.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7亿立方米;现有水利工程设施986处,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占田总面积的70%,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3.2万亩,占57.7%,保灌面积12.5万亩,占54.7%。县内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山区、低山丘陵、低山深切割地貌,土壤主要分布为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四个土类,11个亚类、45个土属、113个土种。
2004年,贵州省理化检测所、贵州师院理化检测中心对凤冈有机茶规划区内的土壤和茶叶(茶青和干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凤冈县土壤中锌含量为95.3 mg/㎏,硒含量为2.5 mg/㎏;茶叶中锌含量为40~100mg/㎏,硒含量为0.25~3.50mg/㎏,且完全来源于茶树对土壤中锌硒的天然吸附。锌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花”,硒元素具有“月亮元素”和“婚姻和谐素”的美誉。凤冈县有宜茶地土地48.8万亩,退耕还林地11.8万亩;宜茶地海拔在800m~1200m之间,且多为黄壤,土层深达80~200cm,PH值4.5~6.5,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丰富。
发展历程
凤冈县种茶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清朝以前的茶场都是官办为主,民间很少有人种茶,近代因为各种原因茶叶生产基本没有发展。1949年前,凤冈没有成片茶园,只有零星茶丛和野生茶树。1958年,县人民政府为解决人民饮用茶叶的供求矛盾,发动群众在水河村开辟茶园,并创办了第一个社办茶场,以此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恢复阶段(1949~1981年):
解放后,政府对茶叶生产实行统购、统销,我县的茶叶生产才得以恢复,期间共创办了17个茶场,茶园面积发展到了2.3万亩,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单产低,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产品局限于晒青茶、青毛茶、炒青茶三种。
徘徊阶段(1982~1999年):
这一阶段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产、供、销体制发生改变,跑市场与茶园基地建设成了茶人必须面对的问题。1987年成立县茶叶公司,对全县茶叶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茶叶生产得到巩固。采取公司建基地模式,新建茶园12000亩,但因缺乏资金,无力管护等原因,实现保留下来的仅有5000亩,1999年茶园面积为2.89万亩。主要产品有“凤泉雪剑”、“毛峰”、“毛尖”、“富锌富硒绿茶”等名优茶,注册了“仙人岭”、“浪竹”商标,磨练出了一批适应市场发展的茶人。这一时期茶产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参加了省农业厅和省科委组织的地产茶园改造技术攻关项目,被省里评为“攻关一等奖”,同时凤冈被列入贵州省十大产茶县之一。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2000年~)。2002年11月,凤冈县成立茶叶事业办公室,县政府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专抓茶叶产业,并成立茶叶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县茶叶的生产。2005年,凤冈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参与生猪、茶叶产业建设实施细则》。2006年中共凤冈县委第七次党代会和凤冈县第十四次人代会提出了“强茶、壮烟、兴畜、稳粮、重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确立了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的首选产业和支柱地位。2007年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调整茶叶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决定在五年之内连续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品牌打造等方面。2008年1月,中共凤冈县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2008年度茶叶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意见》,到2012年,实现茶园面积32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以带动和辐射发展,把凤冈县建设成为优质绿茶出口县和全国名优绿茶基地县,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目标。茶产业作为凤冈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现代农业的抓手,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受国家、省、市的高度关注,2007年被列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凤冈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品质特征
凤冈富锌富硒茶毛尖茶条索紧细、翠芽茶扁平直滑、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汤色绿亮、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鲜活。茶叶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40mg/kg—100mg/kg,硒含量0.25mg/kg—3.5mg/kg。茶树品种凤冈县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浙江中小叶种、福鼎大白茶群体种、福鼎大白茶、金观音、黄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名等。凤冈县茶树品种分布
产品荣誉
自2005年凤冈举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以来,连续举办了“中国贵州绿茶高峰论坛”、“中国西部茶海春茶开采节”等一系列茶事活动; 2006年1月,“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凤冈锌硒茶”已分别在“中茶杯”、“中绿杯”、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茶赛(事)活动中胜出,累计获得了58个金奖;先后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三次)、“贵州省五大名茶”、 “贵州省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现已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 “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诸多殊荣。“锌、硒、有机”三合一的内在品质,受到了陈宗懋院士、于观亭会长、林治先生、王志远教授等茶学专家的一致好评。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简介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凤冈富锌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1月24日起对凤冈富锌富硒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凤冈富锌富硒茶产品地理标志产地保护范围以贵州省凤冈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凤冈富锌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凤府函[2005]366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贵州省凤冈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茶树品种。
福鼎大白茶等品种。
(二)立地条件。
选择海拔800米至1200米,pH值4.5至6.5微酸性土壤。土壤含锌量80mg/kg以上,含硒量1.0mg/kg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耕作:密度为3000株至3200株/667m2(亩)。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2. 修剪:控制顶端长势,扩大立体采摘面。
(四)鲜叶采摘。
采摘时间:3月至9月。
标准采摘: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三叶。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应基本一致。
(五)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做形→烘(炒)坯→造形→足干(提)香→精选→成品。
(六)产品质量。
1. 感观特色:芽叶完整、条索匀整、色泽嫩绿、香高味浓、浓而不苦、青而不涩、鲜而不淡、醇厚回甜、耐冲泡。
2. 理化指标:锌40mg至100mg/kg,硒0.25mg至3.50mg/kg,水分%≤7.0,总灰分≤7.0%,粗纤维≤16.0%,碎末≤5.0%,水浸出物≥36.0%,茶多酚≥13.0%,氨基酸≥3.1%。
专用标志使用
凤冈富锌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凤冈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凤冈富锌富硒茶】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