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马口鱼(学名:Opsariichthys bidens)俗称马口,隶属鲤形目,鲤科,鱼丹亚科,马口鱼属,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新疆和台湾等地外,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的东部江河中均有分布,其中浙江省内各水系中上游大小支流都有分布。
马口鱼不仅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而且其肉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近年来捕捞强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变,瓯江流域的马口鱼野生资源已十分稀缺。
形态及特征
体延长,侧扁,银灰带红色,具蓝色横纹,头后隆起,尾柄较细,腹部圆,头大且圆,吻短,稍宽,端部略尖。口裂宽大,端位,向下倾斜。口大,上下颌边缘凹凸。
上颔两侧边缘各有1个缺口,正好为下颔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马口,故名“马口鱼”。口角具1对短须,眼较小,鳞细密,背鳍短小,胸鳍长,腹鳍短小,臀鳍发达,尾鳍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中轴有蓝黑色纵纹,生殖期雄鱼头下侧、胸腹鳍及腹部均呈橙红色。
生活习性
马口鱼属于溪流性小型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多生活在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中,有水流和水草的水体中上层,对水质要求较高。
马口鱼游动敏捷、善跳跃,非常贪食,为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以水体中的小鱼和水生昆虫等为食,虽然以肉食为主,但在食物不足时也可摄食草籽、树籽、水藻及商品饲料等。因此在马口鱼养殖中,完全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养殖。
繁殖方式
繁育设施
催产池选用的是直径2m,水深0.9m的玻璃培养缸;催产药物是宁波激素制品厂的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剂,孵化采用锥形孵化桶;鱼苗培育池为基地18和19池,两池均为面积300m2的水泥池,水深为1.3m,两池均有微孔增氧设施。
亲鱼挑选
成熟的雌鱼腹部柔软膨大,生殖孔微红,卵巢轮廓明显,用手轻压腹部有弹性;成熟的雄鱼吻端、尾鳍有明显的珠星,全身具有十分鲜艳的婚姻色,轻压下腹,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雄亲鱼的配比为1∶1。
人工催产
于6月12日下午3:00对马口鱼亲鱼进行催产,共催产雌鱼26尾,雄鱼28尾;采用一次注射法,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催产药物剂量为雌鱼DOM 5mg+HCG 600国际单位/kg,雄鱼剂量是雌鱼的二分之一;催产水温为21℃,效应时间为22小时,于13日13:00雌雄亲鱼即开始追逐产卵,产卵约持续一个小时。
鱼卵孵化
于13日14:10开始收集鱼卵约24万粒,分别放入两个装水400kg的孵化桶中孵化,流速以鱼卵能上下翻滚均匀为准;孵化水温2123℃,于14日2:00测得受精率约为72%,于15日20:00开始脱膜,整个脱膜过程持续达7个小时,在脱膜后72小时,用80目筛绢过滤两个蛋黄试口,此时测量鱼苗长度为0.6cm,第二天除投喂蛋黄外辅以投喂过滤后的轮虫,于21日9:30出苗下池培育,共计下池水花11万尾。
鱼苗培育
培育池在催产前三天每池用生石灰35kg进行了消毒,于6月16日上午加水至75cm,下午每池放艾草80kg+鸡粪10kg,以培养丰富的浮游生物。于21上午把马口鱼水花分别入18和19培育池,下池时培育池水温23.5℃,孵化桶水温22.5℃。
在鱼苗长至2cm前,除每天投喂两次豆浆外,每隔23天每池补施鸡粪1015kg,以保证培育池内有充足的天然饵料。
当鱼苗长至2cm时,开始驯化投喂蛋白质大于42%的微粒浮性颗粒饲料。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每隔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5cm左右,培育后期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池水的五分之一,7月23日拉网锻炼并测量鱼苗,大部分已长至4cm,于7月28日销售3.5万尾,剩余2.8万尾分塘进行大规格培育。
价值及其他
马口鱼肌肉中部分矿物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中K、Mg、Ba含量较高,含量分别为450.40、57.30和31.36mg/100g。Cu、Zn含量极低,在两位小数点以外,Co、Cr、Fe和Mn含量也较低,分别为0.06、0.17、0.09和0.17mg/100g,微量元素含量均在FAO公布的有毒的水平以下。?
马口鱼脂肪中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尤其是DHA,其含量高达20.72%,这在其他鱼类中是很少见的,EPA含量7.34%相对也较高。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爱吃不胖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马口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