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竹溪县黄连种植历史悠久,1956年,竹溪桃源区(现桃源乡)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黄连之乡”称号。
竹溪黄连因其根状茎形如鸡爪状,且表面呈灰黄或黄褐色,又称“鸡爪连”,富含多种生物碱、黄柏酮和黄柏内脂,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药农称之为“救生根”,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地域产地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品质特点
竹溪黄连属味连,又称川连、鸡爪连,以其外形酷似鸡爪得名。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境内黄连广有分布,根状茎表面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截面为菊花形,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等含量均超出《国家药典》标准,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还被收录入中国首部《竹溪植物志》。
竹溪黄连根状茎表面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截面为菊花形,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含量6.3%,黄连碱含量1.9%,巴马汀含量1.6%,浸出物高达26%,分别超过《国家药典》2010年版一部标准的0.8%、0.3%、0.1%、11%。
产地环境
竹溪县地处秦岭南麓、大巴山脉东段北坡,与神农架相邻。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达91.1%,植物多达2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
经植物普查,竹溪县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
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
价值功效
竹溪黄连自古便是当地山民的常用药,用以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用途广泛,疗效显著,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生产情况
2012年,竹溪黄连种植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
2014年,竹溪县利用区域气候的优势,在丰溪、泉溪、桃源、向坝、天宝等高寒乡镇和国有林特场,建设以竹溪黄连为主要产品的林药产业带5333公顷。
荣誉认证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竹溪黄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历史起源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
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 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
至民国初年,开始试行人工种植黄连,主要分布于竹溪县丰溪、泉溪以南各乡镇。民国年间,丰溪镇辽叶村黄连种植农户曾多达3个半保(相当于现在3个半村)。从此,山民养成了种植黄连的习惯,黄连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956年开始,竹溪县向全国提供黄连商品。竹溪县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周恩来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1978年,竹溪收购黄连3.43万千克,出口3万千克,为历史最高纪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爱吃不胖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竹溪黄连】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竹溪黄连 小编为您整理竹溪黄连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