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鲯鳅

时间:2024/11/24 3:55:2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鲯鳅,是鲯鳅鲯鳅属的一种大洋性鱼类,体较大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鲯鳅最大可以长到两米左右,它们常喜欢成群地在清澈浩瀚的海水表层巡游,这也使得拥有鲜艳体色的鲯鳅很容易暴露自己。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鲯鳅演化出了利用环境藏身避体的本领,并依靠高速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生存。鲯鳅最快速度能达到59.55公里/小时。

  • 中文学名: 鲯鳅
  • 拉丁学名: Coryphaena hippurus
  • 别称: 万鱼,飞乌虎,鬼头刀,阴凉鱼,铡刀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硬骨鱼纲
  • 目: 鲈形目
  • 科: 鲯鳅科
  • 属: 鲯鳅属
  • 种: 鲯鳅
  • 分布区域: 安圭拉,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等地
详细介绍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为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尔发现于沿岸水域。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喜生活于阴影下,故常可发现成群聚集于流木或浮藻处的下面。

这个物种在热带和温带水域广泛存在,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虽然它们在水温为21-30°C的水域最常见。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佛得角、开曼群岛、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加勒比群岛、科摩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大陆)、加拉帕戈斯群岛)、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沙巴、沙捞越)、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波多黎各、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兰属)、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阿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夏威夷州、路易斯安那州、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罗德岛州、南卡罗来纳州)、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安的列斯群岛、越南、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形态及特征

鲯鳅背鳍58-61;臀鳍27-28;胸鳍20;腹鳍Ⅰ-5;尾鳍16-18。体长352-655毫米。体长为体高4.2-4.9倍,为头长4.3-4.7倍。体延长而侧扁,逐渐向尾部渐变细。头大,成鱼时额部具一骨质隆起,此隆起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在成鱼时吻部钝直,头长为吻长3-3.2倍,为眼径4.5-6倍。成体时眼较小,侧下位靠近腹面。眼间隔宽而圆凸。口较大,稍倾斜,上颌骨后端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具细尖牙,前端呈多行,向后渐为一行。犁骨与腭骨具细小牙。舌上绒毛齿呈圆块状。第一鳃弓上鳃耙甚稀少,鳃耙数1+8。体被细小圆鳞,头上只颊部被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有波状弯曲。背鳍长,沿背部全长,前部鳍条高。臀鳍起始于背鳍第34-36鳍条下方。背鳍与臀鳞鳍膜发达。胸鳍较小。腹鳍长,左右紧相连,一部分可收藏于腹沟中。尾鳍分叉。体背部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各鳍褐色。

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下颌略突出上颌。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呈不规则弯曲后而直走。背鳍单一,基底长,起始于眼上方而止于尾柄前;臀蹼较短,起始于背鳍中部鳍状下方;胸鳍小,镰刀形;尾鳍深叉形。体呈绿褐色,腹部银白色至浅灰色,且带淡黄色泽;体侧散布有绿色斑点。背鳍为紫青色;胸鳍,腹鳍边缘呈青色;尾鳍银灰而带金黄色泽。

出水后的鲯鳅,随着生命渐渐的流逝,鱼体绚烂的色彩也会很快褪去,最终只剩下了黯淡无光的一片灰白。鲯鳅的体色并不来自于体表的色素细胞,而是源于能够反射光线的鱼鳞,这些立体的交织的小鳞片受神经系统控制,能根据机体的兴奋程度进行调节,捕捉和反射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就像一面面小棱镜一样,所以鲯鳅能闪烁着彩虹般的光芒。鲯鳅死后,这些鳞片不受控制,就显露出了原本的银灰体色。

生活习性

昼行性,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是金枪鱼与剑鱼的伴生鱼。鲯鳅最大可以长到两米左右,它们常喜欢成群地在清澈浩瀚的海水表层巡游,这也使得拥有鲜艳体色的鲯鳅很容易暴露自己。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鲯鳅演化出了利用环境藏身避体的本领,并依靠高速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生存。

索饵洄游的鲯鳅喜欢在晴朗的天气下,成群出动追逐猎物。它们也有躲藏在漂浮物下伺机猎食的习性,比如大片的马尾藻、漂浮的芭蕉叶或是船只下方。但正因为如此,在船只附近活动的鲯鳅,却常被水手利用简易的钓钩、原始的鱼叉或渔网俘获。

渔民习惯称鲯鳅为“阴凉鱼”,它还有个“水下狐狸”的绰号。海洋中一般的上层鱼类都喜欢抛头露面。它们一会儿簇簇嬉游,一会儿又窜跃溅浪。可是,鲯鳅这种上层鱼类却与众不同,它们总是默默地在水中潜游,或悄悄地躲在海面的漂浮物下面。游速很快,一般可达每小时30-50千米。因此,鲯鳅一旦露面,其它水族同类只得退避三舍了。

鲯鳅喜欢躲在漂浮物下面,开始,渔民们以为它忌讳阳光,喜欢在阴凉处栖息,所以得名“阴凉鱼”。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这种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鱼种洄游到中国沿海时,多在盛夏,越是烈日炎炎的天气就大群出现;而乌云欲坠或大雨倾盆的时候,它们则全部从漂浮物下撤走,深潜海底,所以,叫它为“阴凉鱼”并不恰当。不过,它这个“水下狐狸”的绰号却不辱没它。

浩瀚的黄海海面蔚蓝、清澈,这就使得“狐狸”的活动极为不便,只要它稍有游动,立刻就会暴露。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水下狐狸”依靠拼命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维持生活越来越艰难了。于是,鲯鳅就学会了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藏身避体的本领,选择背光的地方藏起身来,然后等待鱼儿路过,便出其不意地袭击,结果不费多大力气就能饱餐一顿。然而,有时候漂浮物附近好几天也没有鱼儿经过,即使这样,它们也很少另投别宿,而常常是死守原地。

鲯鳅喜欢捕食诸如飞鱼、鲭鱼或沙丁鱼等小型鱼类。猎捕这些小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们能仰仗着庞大鱼群协同游动来抵御敌害。鲯鳅不得不演化成为了海洋中游速极快的那一类鱼。

繁殖方式

鲯鳅生长十分迅速,一般四五个月就能达到完全的性成熟,体长20厘米左右就能交配产卵,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已被人工养殖。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为经济性食用鱼,产量大。高雄至东部海域之渔讯期为3-8月,盛渔期为5月左右;北部为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常制成盐渍鱼、鱼丸、鱼排等制品贩售。可以利用曳绳钓、流刺网、定置网等渔法捕获,同时也是游钓中拖钓之主要渔获鱼种。

美国和一些加勒比国家是这种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在澳洲和日本它常作为捕捞金枪鱼和剑鱼的兼捕产物。以鲯鳅和剑鱼为代表的这类鱼,经常会突然加速游动,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它们有大量能够释放爆发力的白肌,这些肌肉色泽白皙,味道比赤身鱼的鱼肉清淡。

鲯鳅游动敏捷,色彩绚丽,自然成为许多游钓爱好者争相追逐的目标。多数海水鱼也有很美丽的体色,但和鲯鳅这份咄咄逼人的艳丽相比似乎显得相形见绌。尤其在繁殖季节,被捕后想要挣脱鱼线的鲯鳅不停挣扎和扭动,透过清澈的海水,浑身散发着金属质感的幻彩光芒。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鲯鳅】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鲯鳅 小编为您整理鲯鳅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