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鲣鱼

时间:2024/9/16 1:11:4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鲣鱼,俗称炸弹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鲣属,身体为纺锤形,蓝色,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其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背侧具线色斑条。鲣鱼广泛分布于全球温热带海域,属远洋肉食性上层洄游鱼类,喜欢集群于冷暖水团交汇的水域,通常以沙丁鱼等小型鱼类、甲壳类或头足类为食。鲣鱼可以长到76厘米到100厘米,流线型的鱼身上有着漂亮的条纹,而它的速度为64公里/小时。

  • 中文学名: 鲣鱼
  • 拉丁学名: Katsuwonus pelamis
  • 别称: カツオ,正鲣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硬骨鱼纲
  • 目: 鲈形目
  • 科: 鲭科
详细介绍

生长与分布

鲣鱼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我国南海和东海均产。

形态及特征

鲣鱼为海洋可钓鱼的一种。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蓝色,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背侧具线色斑条。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头大,吻尖,尾栖细小。除胸鳍附近具鳞行外,余皆裸出。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

生活习性

鲣鱼广泛分布于全球温热带海域,属远洋肉食性上层洄游鱼类,喜欢集群于冷暖水团交汇的水域,通常以沙丁鱼等小型鱼类、甲壳类或头足类为食。被鲣鱼群追捕的小鱼无处遁逃只能跃出水面,于是鱼群出没海域也常常引来海鸟群捕食,渔民则能据此发现鱼群,鲣鱼有靠近船舷猛吃洒饵的习性,所以钓(钩)起它们比从冰箱里取鱼也难不倒哪去。鲣鱼群中有时也会混入金枪鱼,比如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

鲣鱼群有时也喜欢尾随须鲸、鲸鲨一起游动,它们会把水中较大的鱼儿清理掉,以方便须鲸和鲸鲨们大口吞食,同时,这些大家伙们也会庇护鲣鱼免受旗鱼的猎捕,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活在温带海域的鲣鱼呈季节性移栖洄游,小鱼在上方,大鱼在下方,常常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尾结伴群游。

繁殖方式

在西太平洋,有一大片极为温暖而荒芜的水域,被称为暖池。那里有最大的鲣鱼种群之一,这些鲣鱼在暖池西部边缘觅食最为活跃,那里有两股水质完全不同的洋流系统交汇,造成一个汇聚带,在其周围,营养、浮游生物和小鱼都很集中。本来四处游荡捕食的鲣鱼只要随着食物跟着洋流迁移即可。春夏之际,成群而来,在沿岸各地均可捕获。

生活于太平洋的鲣鱼,每年春季在赤道附近产直径约1毫米的浮游性卵,一条雌鱼产卵数多达200万个,分数次产下。卵经23天可孵化,幼鱼一年可长到15厘米左右,夏天开始北上。成长后的幼鱼在秋天里又开始南下。鲣鱼的成鱼和仔鱼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3龄全部性成熟,在南沙群岛,产卵期为3至8月,产浮性卵。

价值及其他

经济价值

鲣鱼为相当重要性的经济鱼类,味甚佳,可制成柴鱼、罐头及生鱼片,有雪卡鱼毒之纪录。

鲣鱼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毛钓、流刺网的捕捞对象,同金枪鱼一样为大洋性重要经济鱼。可供鲜食或制成咸干品,世界主要渔业国利用鲣鱼加工成罐头制品,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鲣鱼分布范围较广,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高于15摄氏度以上的水域,都有鲣鱼的踪迹,并且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尚且乐观。

日式烹饪中经常用到的柴鱼高汤就是鲣鱼制作而成。鲣鱼在日本被使用特殊工艺煮熟,剔除鱼刺后反复烟熏多次。因烟熏后的鲣鱼硬如木块,故也称为“木鱼”,据悉又叫鲣节,用这种烟熏鲣鱼为主要成分,并且配合各种氨基酸与核酸原料制成的颗粒状调味品,还被称为“木鱼精”,它是日本料理和日本料家庭馆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鲣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鲣鱼 小编为您整理鲣鱼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