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普陀鹅耳枥

时间:2024/9/19 10:50:4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普陀鹅耳枥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1930年由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命名为普陀鹅耳枥。当时世界仅存1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的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约250年。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珍稀植物,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树种,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中文学名: 普陀鹅耳枥
  • 拉丁学名: Carpinus putoensis Cheng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山毛榉目
  • 科: 桦木科
  • 属: 鹅耳枥属
  • 种: 普陀鹅耳枥

一、普陀鹅耳枥

  • 普陀鹅耳枥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 普陀鹅耳枥于1930年在浙江普陀山海拔240米处发现,据植物学家考证,这是全球仅存的一棵野生鹅耳枥树,堪称“地球独子”。
  • 这棵鹅耳枥树高约12米,胸径70厘米,没有太多分枝,姿态比较挺拔。
  • 鹅耳枥种子可榨油,供食用以及工业用。
  • 冬天,该树树叶落尽,只留下呈灰白色的光滑树枝、树干,似乎被普陀山缭绕的香烟全部笼罩。

二、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为桦木科鹅耳枥属植物,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树种,是我国的特有植物,仅见于浙江的舟山群岛,目前已知全世界野生的普陀鹅耳枥仅普陀山上一株。

这种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生物由植物学家钟观光于1930年发现,并于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鉴定并定名。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三、普陀鹅耳枥

  • 普陀鹅耳枥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的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是中国极度稀有的珍贵植物,因为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普陀鹅耳枥,而在中国普陀鹅耳枥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也仅有一株,被誉为是植物中的“大熊猫”。
  • 普陀鹅耳枥树的高度达到了13.5米左右,树冠成荫,遮凉面积都达到了72平方米,树龄约250年。
  • 值得高兴的是,现已通过技术繁育出大量普陀鹅耳枥树苗,使其暂时脱离灭绝危险。

四、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现存仅1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仅存的1株现生长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顶山慧济寺西侧,虽仅存1株,但现通过技术繁育,已培育出3万余株的小树苗。

普陀鹅耳枥属雌雄同株,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

此外更值得Maigoo小编一提的是,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五、普陀鹅耳枥

  • 普陀鹅耳枥现存仅1株,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 仅存的1株现生长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顶山慧济寺西侧,虽仅存1株,但现通过技术繁育,已培育出3万余株的小树苗。
  • 普陀鹅耳枥属雌雄同株,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
  • 此外更值得Maigoo小编一提的是,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 putoensis Cheng)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叶厚纸质,叶片椭圆形至宽椭圆形,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叶柄上面疏被短柔毛。果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半宽卵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

中国特有种,仅见于浙江舟山群岛。生于山坡林中。普陀鹅耳枥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已繁育出大量普陀鹅耳枥树苗。

普陀鹅耳枥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植物学史

1930年由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命名为普陀鹅耳枥。当时世界仅存1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的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约250年。是《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中现存植株最少的一个物种,有“地球独子”之称。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女士带领的研究组对该树种的保护和解濒技术进行了持续的攻关研究;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不断扩大子代种群规模,已育的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经达到3万余株。

生长与分布

生长环境

普陀鹅耳枥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全年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6.3℃,1月平均气温5.5℃,8月平均气温26.8℃,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超过30.1℃,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3℃,雾期长,相对湿度达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4.8%,肥力较高。普陀鹅耳枥于长期生活在云雾较多,湿度较大的生境里,比较耐阴。根系发达,具有耐旱、抗风等特性。

分布范围

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种,仅见于浙江舟山群岛。模式标本采自普陀岛。

形态及特征

普陀鹅耳枥,雌雄同株,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长柔毛和黄色椭圆形小皮孔,后渐无毛而呈灰色。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毛状重锯齿,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以后两面均渐变无毛,仅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及脉腋间具簇生的髯毛,侧脉11-13对;叶柄长5-10毫米,上面疏被短柔毛。

果序长3-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序梗长约1.5-3厘米;果苞半宽卵形,长约3厘米,背面沿脉被短柔毛,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的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长约2.5厘米,顶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长约6毫米,无毛亦无腺体,具数肋。

繁殖方式

普陀鹅耳枥可采用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

在普陀鹅耳枥快要灭绝的阶段,我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开展该植物的人工种植,并且在2008年的时候,通过人工培育,终于实现了万株大关,到2015年的时候,就实现了4万株的大关,并且在普陀建立了新的种植基地。在2017年的时候,科学研究者们开始逐步往野外迁徙,也就是说,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还是在种植基地进行培育的,野外并没有更多的物种。

在2017年的时候,才开始实施“普陀鹅耳枥野外回归及迁地保护研究”,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希望普陀鹅耳枥能够在人工种植的基础上,实现野外大规模的成长,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拯救”。如果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条件,不能够让其自然生长,那么也算是失败了,所以在2018年的时候,我国科学研究者们,就直接在普陀山老母树实现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这也才使得普陀鹅耳枥终于获得“天然生长”的突破。

价值及其他

主要价值

普陀鹅耳枥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全世界仅有一株普陀鹅耳枥,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

保护现状:濒危种。仅分布中国浙江。

灭绝原因:因植被受到破坏,生境趋于恶化,常受大风侵袭,更新能力极弱,濒临灭绝。

保护措施:普陀山现划为中国国家重点自然风景保护区,并设置管理局,对该种的保护极为重视,为了防止游人攀折,已在植株周围加坝围护。当地管理机构和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栽培,并进行各种繁殖试验。

普陀鹅耳枥的传说

相传,当年八仙过海寻找成仙之道,游遍华夏大江南北,最后来到塞北八仙山落脚。那一日,正在南海仙山洞府打坐的观音菩萨掐指一算,知道此八人皆为仙体,必能得道升天,只是缺乏引导,于是,从普陀山来到此地度化八仙。在九山顶,观音菩萨与八仙相见,为他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

当时,观音菩萨盘腿打坐在一棵鹅耳枥下讲经,一阵微风吹过,有树枝扫过头顶,观音伸指弹了一下,便有一粒种子落上发髻,观音微微一笑,继续讲经传道。在九山顶度化了八仙以后,观音菩萨回到普陀山,落在发髻里的这颗鹅耳枥树籽无意中就落到了普陀山上,并很快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大树。也是因为这种树是分雌雄生长的,单独的一棵不会繁殖很多,所以,直到现在普陀山上仍然只存活那一棵鹅耳枥。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大脚走天下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普陀鹅耳枥】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普陀鹅耳枥 小编为您整理普陀鹅耳枥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