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豫东战役

时间:2024/11/19 6:39:2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豫东战役是1948年在中原地区(开封、睢杞)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为解放战争十大经典战役之一。战役亮点:歼灭中原国军的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首次攻克省会城市;吃掉区寿年兵团;证明解放军依托老解放区和中原新解放区的支援,已经有可能彻底解决中原问题。此役我军伤亡4万人左右,在主战场歼灭国军9万余人。

    详细介绍

    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黄泛区会战,是解放战争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会开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等,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七十五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发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基本概况

    豫东战役,除了战略上配合作战的部队外,直接参战的有华野1、3、4、6、8、10纵和两广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中野2个纵队,以及冀鲁豫、豫皖苏两军区的部分兵力,约20万人;敌军直接参战的有12个整编师、3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和保安部队等,约25万人。经过开封、睢杞两个阶段共2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全歼敌人共9万余人。豫东之战是一场包括攻坚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安全转折的解放军前所未有的复杂战役,但史学界多分称为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这也是其重要意义被湮没的原因之一。

    事件背景

    1947年6月底和7月,中野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中共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中共在各战略区逐步展开战略进攻。到1947年底,整个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蒋军在战略上失去主动,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和全面防御均遭失败。蒋军为了改变战略被动,在1948年初,采取了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部署,由全面防御改为分区防御。当时,在中原战场,蒋军仍占有优势,计有24个整编师,共79个旅,除配属给中原8个绥靖区担任点线防御外,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在各要点之间往返驰援,并对我进行战役性进攻。蒋军的战略部署的重点,是企图在大别山区让中野无法立足;同时防止华野南渡长江或西进,以确保南京和武汉的安全。

    中野主力跃进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区战略地位很重要,但不便于大兵团作战,中野在此长期无后方依托的连续行军作战,处境相当困难。陈谢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野外线兵团挺进到豫皖苏地区,同敌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但三军在中原完成战略展开,对于迫使蒋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华野及陈谢外线出击后,应怎样改变中原战局,继续发展战略进攻?这是当时中共战略指导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48年1月27日,军委决定粟兵团渡江南进,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湘、赣两省周旋半年至1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争取使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设想渡江时间可在2月、5月或秋季。军委的企图,是支持中野在大别山区站住脚(反证了其军事上的不成功),并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为执行军委的决定,粟兵团北渡黄河,于3月16日到达濮阳地区,一面为渡江加紧整训部队,一面以多种手段向长江沿岸之敌进行侦察。

    起因

    粟裕深感军委这一战略预期能否达到目的,不仅对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而且对战争的全局都有重大影响。粟慎重权衡分兵渡江作战与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的利弊,经40天的反复思考后认为:从全局来看,为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各战略区彻底打败蒋军,中原和华东我军势必要同蒋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的情况看,要打大歼灭战,以3个纵队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

    1、渡江南进,将难以实现战略预期。粟兵团渡江南进,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敌人以威胁和牵制。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我近10万人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无后方依托的连续作战,兵员补充和伤员安置,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渡江后,将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赣边、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的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我军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有时也不敢下决心打(中野挺进大别山区就是现成的例子)。第二,粟兵团渡江南进,可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调动不了敌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干:蒋军骨干整5军和整11师是不会回撤江南与我军打游击的,也不会将桂系7军和48师调到江南。这4个主力军(师)不回撤江南,粟兵团南进就无意义。第三,我渡江南进的部队势必需要一个思想转弯的过程。

    2、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山东战场,敌人坚固设防地域较多,我作战地区狭窄,难以打大的歼灭战。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这是因为:第一,敌人虽然在这个地区集结了重兵,但中原地区有三条铁路干线和一些大中城市,敌需较多的兵力担负防守任务,因而机动兵力就相对地少了。如我军积极行动,必能调动敌人,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之中创造战机。第二,中原黄淮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固然便于敌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于我军实施广泛的机动作战,尤其是在铁路和公路被我破坏的情况下,敌人重装备的机动将受到很大限制。我军则可以充分发挥徒步行军能力强的长处,迅速集中兵力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第三,中原黄淮地区虽属外线,但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别是保障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同时,我军挺进外线作战经数月,已渡过最困难的时期,适应和掌握了外线作战的规律。第四,经我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新解放区党的工作和政权工作已有初步基础,已有一定的支援战争的力量。

    3、集中优势兵力作战,更符合当时敌我态势的实际情况。从战略角度来看兵力的运用问题。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我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在一个战役中,既要有足够数量的兵力进行突击,又要有相当数量的兵力进行阻援和牵制敌人。当时,在中原战场上,中野有4个纵队,华野有6个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及地方武装,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如果粟兵团渡江南进,而又调不走敌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师),则势将分散我军兵力,增加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打掉敌人的优势,进一步改善中原战局;而我进入江南的部队,由于作战环境的关系,也发挥不了善打野战的长处。再则,在渡江后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约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3至5个整编师。两者对比,粟兵团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

    战机

    军委同意粟兵团留在中原作战,下达了中原战场的作战任务,要求华野1、3、4、6、8纵及中野11纵共6个纵队,集结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以寻歼敌整5军为主要目标,力争在4至8个月内歼敌5、6个至11、2个旅;华野2兵团向津浦路一线行动,相机歼灭并箝制敌整12师和72师等部;4兵团在苏北发起进攻战役,以策应中原战场作战。为此,粟裕不断分析战场形势,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

    1、敌我双方的态势。5月中旬,蒋在中原战场上除保安部队外,有正规军25个整编师(57个旅)。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和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其意图是控制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蚌埠、开封、商丘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寻我主力兵团决战,同时监视和堵击在濮阳地区的华野1兵团渡河南下。我军中野主力及华野10纵,在取得宛西战役胜利后,正向南阳、确山之间转移;华野3、8纵在完成宛西战役阻击后北上,于14日袭占许昌,在许昌、襄城休整;华野1、4、6纵以及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根据打整5军的作战要求开展军训;中野9纵位于郑州西南地区;中野11纵位于豫皖苏地区。23日,粟做出在鲁西南歼敌整5军(即邱清泉兵团)的作战部署:先以3、8纵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兵团南下;然后以1、4、6纵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力求歼灭鲁西南守敌一部,开辟战场,吸引邱兵团回转北上。在邱兵团向北转移时,以3、8纵和中野11纵尾敌北进,协同我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2、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寻歼整5军不应是唯一的作战选择。粟认为:整5军是蒋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辖2个整编师4个旅,并指挥1个快速纵队和1个骑兵旅,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74师和整11师,但人数比该两师多,经常猬集一团。而华野在外线作战的6个纵队,3个远在许昌、南阳、确山之间,短时间难以集中,即使把其中的3、8纵调过来,再加上中野11队和华野两广纵队,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6个纵队(因当时有些部队不满员)。要歼整5军,突击集团至少需要4至5个纵队。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仅用剩下的1、2个纵队担任阻援,难以阻止敌人大量增援的。如果我突击集团3、5天内解决不了战斗,就可能陷于被动。同时,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点线在敌人控制之下,我作战地域比较狭窄,战场距黄河较近,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寻歼整5军不能稳操胜券,就应在部署寻歼整5军的同时,考虑其他更有把握的作战方案。

    3、“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独辟蹊径。粟在下达寻歼第5军作战部署的同时,也设想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且侧重于后一个方案。其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军打开封,能打乱敌在鲁西南与我决战的企图,为运动中歼援敌创造战机。第二,开封守敌孤立,敌用于增援的主力集团都在100公里以外,而我相对靠拢,有强大的兵力和充裕的时间阻击援敌。第三,开封守敌虽有3万余人,但有战斗力的只有一个被歼后重建的正规旅。我2个纵队近6万人攻城,兵力虽优势不大,但战斗力则占很大优势。第四,开封有40万人口,并经过日伪军和蒋军长期设防的城市,但华野在两年来曾先后攻克过敌重兵守备的枣庄、峄县、泰安、莱阳、许昌、洛阳、潍县等城市,积累了中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部队熟练地掌握了炸药爆破技术,炮兵的射击技能也有提高。同时,3、8纵长于城市攻坚战。因此,攻克开封是有把握的。

    4、敌我态势的转换,完全进入粟的预期。24日,华野3、8纵向淮阳方向前进。邱兵团被吸引南下。30日、31日,黄河以北我各纵南渡黄河,敌急令邱兵团主力和整75师北返迎击。同时,又向鲁西南增调了整83、25、72师和63师1个旅,企图与我渡河部队决战。敌集中在鲁西南战场的兵力达到9至11个整编师,队形密集不易分割。这时,3、8纵已到达通许、睢县、杞县之间,距开封只有1日行程。战场情况的变化表明,打整5军的条件尚未具备,而实现攻开封歼援敌腹案的条件却已成熟。于是,粟改变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于6月15日定下了转向豫东作战的决心。由于对这一作战方案预有准备,所以在定下决心的当天就能上报军委并报中原军区和中野,同时给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区分了战役第一阶段各部队的任务。以3、8纵组成攻城集团,由陈唐指挥。另用近三倍于攻城部队的兵力,由粟直接指挥,担任阻援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其中以中野9纵插入郑州、开封之间,阻击郑州可能来援之敌;以中野11纵并冀鲁豫军区独1旅位于巨野地区,由北向南从侧后牵制邱兵团;以1、4、6纵迅速楔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用运动防御坚决阻击邱兵团西援开封;以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兵力相机攻占东明、兰封,并破袭陇海路兰封至野鸡岗段铁路。

    17日晨,军委复电:“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同日,刘邓陈来电指出:豫东战役第一步应明确以攻开封为主,第二步打谁视情而定,决定以仍归中野指挥的华野10纵自舞阳进至上蔡地区,协同中野一部阻击胡琏兵团北援。嘱我对南面敌人可勿顾虑。粟令华野2兵团继续在津捕路徐、济段扩张攻势,包围兖州,调动敌整25师或整83师北援;令4兵团在陇海路新安镇至海州段发动攻势,以牵制敌人。我军攻打开封完全出敌人意料之外。开封守敌认为“在开封无真正战斗”。国防部和徐州剿总见我军两大集团南北对进,认定我军企图夹击邱兵团,因而向鲁西南调集兵力,要与我军进行决战。我军在敌人重兵集团紧紧跟踪和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创造了歼敌的条件,捕捉到有利的战机,乘敌把注意力集中在鲁西南之际,突然对开封守敌发起了攻击。

    经典之笔

    豫东之战的初衷,是先打开封、后歼援敌。但从战役的实际发展进程看,应为三个阶段,即存在顺利撤出战斗的第三阶段。

    1、攻敌不备,攻敌必救,豫东开局之战立点很高。粟裕在黄河南北实施宽大区域佯动,调动了蒋军11个整编师云集鲁西南,这是国、共最高统帅部均知晓对方的战略企图而形成的态势。军委责令华野外线1、3兵团,寻歼蒋整5军(即邱清泉兵团);蒋军也以邱兵团为主干,企图迫我在鲁西南与其进行战役决战。我军如一味坚持打邱兵团,势必陷入蒋军的作战预期。未曾想粟背道而驰,转身攻克蒋绝难放弃的开封,完全打乱了蒋军的作战部署和计划,粟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且贯彻到始终。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对粟裕来说,第一阶段作战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调动蒋军就范,而是如何动员各根据地的力量,在三天之内搬空蒋军在开封贮存的战争物资。

    2、调敌来援,引敌入瓮,豫东再战彰显集团作战的优势。粟裕在完成了“先打开封”的作战预期之后,毅然放弃开封,迅速将攻坚作战转换为运动歼敌,果然调动蒋军多方驰援开封。由于熟知各路敌军将领的性格和作风特点,粟裕又布疑阵,造成敌邱兵团与区兵团之间稍纵即逝的40公里空隙,抓住机会果断出击,围歼了区兵团,并坚决阻断了敌援(邱兵团、黄兵团分别离区兵团10公里和5公里,竟未能越雷池一步)。围歼区兵团的过程与后来林军围歼廖耀湘兵团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粟军是在敌重兵围攻之中完成的,而林军则毫无后顾之忧。

    3、邱忌惮进击,黄不敢突围,豫东之战的尾声变高潮。粟裕完成“后歼援敌”的作战预期之后,在蒋军邱清泉、胡琏、黄伯韬、孙元良、吴绍周和杨干才六个兵团的进逼中,精算与强悍结合,打得黄兵团焦头烂额、邱兵团不寒而栗、孙兵团未敢再进,从而巧妙跳出重围撤出战斗。粟裕撤出战场时,竟令华野当面蒋军之诸兵团均不敢贸然行动,其威慑之势动敌魂魄。需要说明的是,粟军为跳出重围而痛击黄兵团,在当时、在于今,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被俘的区寿年曾说过粟裕胃口太大;现今的网上,也有豫东战役黄伯韬陷粟裕于不利的谬传。豫东之战,粟裕在完成战役预期目标之后,撤出战场的方向只能是向东,而东面迎头将碰到敌援行动最为坚决的黄兵团。如果对黄兵团避而不打,任由黄兵团由东来又尾随华野东去,将对华野极度不利(黄兵团有半机械化的运兵能力和未经大战的精锐战力;而华野徒步行军其路程又比黄兵团远一倍,且几番恶战已极为疲惫)。不灭了黄兵团尾击的决心,华野将难以脱离战场,即使脱离了战场也难以寻到休整的地域和时间。粟裕对黄兵团实施坚决围攻又严禁穿插分割,显示了粟的果断和冷静。华野挟克开封、歼区兵团之威,迅猛异常的围击黄兵团,使其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黄伯韬也连夜写就遗书。华野的顽强与彪悍,令蒋军极为震惊,面对华野撤出战场,竟无人敢尾随一步。

    意义

    豫东之战,是我军在外线战场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城打援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发展了攻防作战能力,歼敌数量由过去一次战役歼灭1个整编师增加到2个整编师以上的集团,对被围歼的敌人已可形成火力优势,协同作战的范围和规模,持续作战的时间和能力,战斗剧烈的程度,都超过华野以往进行的各次战役;充分体现出强大野战兵团的威力。豫东战役又是一场大的硬仗、恶仗。豫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从此,在中原战场,敌人已完全失去了对我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并更加动摇了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

    黄伯韬在战后写的《豫东战役战斗要报》中,也认为我军实力雄厚,蒋军在中原的局面“遂进入最严重阶段”。在山东战场,因敌整25师回援豫东战场,华野2兵团趁机克兖州全歼整12师,使济南陷于孤立,为华野进行济南战役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强大野战兵团的作战威力使敌人十分惊恐。当我军围攻济南时,徐州地区敌人有3个兵团17万人之众,蒋介石三令五申要其速援济南,但该敌迟迟不动。可以说,敌人在豫东战役中惨败的教训,也是其不敢北援济南的重要原因之一。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的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野特种兵纵队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时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如今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豫东战役】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豫东战役 小编为您整理豫东战役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