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垂死的奴隶

时间:2024/11/18 5:39:5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的三大雕塑之一,于1516年创作。这件雕塑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他胸前的那条绳索象征着禁锢的暴力与专政,全身肌肉舒展放松,似有灵魂进入天国、肉体得到解脱的境界,雕像中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是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 外文名: 意大利文:Schiavo morente,英文:The Dying Slave
  • 别称: 垂死的奴隶
  • 高度: 215cm
  • 设计师: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 建成时间: 公元1513年
  • 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一、垂死的奴隶

  • 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的三大雕塑之一,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他胸前的那条绳索象征着禁锢的暴力与专政,全身肌肉舒展放松,似有灵魂进入天国、肉体得到解脱的境界,雕像中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是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二、垂死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件著名人像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此雕塑高2.15米,塑造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体现了米开朗基罗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而受的苦难。

米开朗基罗赋予了这座雕像一种将强健化为慵懒的优雅的悲悯、感伤的品质,具有一种深沉浑厚的冥想的品质。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垂死的奴隶》(意大利文:Schiavo morente、英文:The Dying Slave)是1513年—1516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2.15米。该雕像塑造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建筑设计

《垂死的奴隶》塑造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他胸前的那条绳索象征着禁锢的暴力与专政,全身肌肉舒展放松,似有灵魂进入天国、肉体得到解脱的境界,力的挣扎使得腿紧贴着腿,两臂紧贴着身躯和头,四肢与躯干之间没有空隙,雕像形成整块。

建筑特色

主题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垂死的奴隶》是关于生与死、肉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的思考,对生命的根本矛盾的思考,他赋予了这座雕像一种将强健化为慵懒的优雅的悲悯、感伤的品质,一种深沉浑厚的冥想的品质。这种冥想是将生命中最深刻的不安、只能表现为对死亡的恐惧的不安搅动起来了,因此,形体因为极度的张力而开始扭曲。但是,冥想也寻找到了生命中最深刻的宁静,同样只能表现为对死亡的慷慨领会的宁静,因此,扭曲的身躯又转向放松与平和。

奴隶形象扭转构成两个面,这种造型姿态显得激奋和狂暴。力的挣扎使得腿紧贴着腿,两臂紧贴着身躯和头,四肢与躯干之间没有空隙,雕像形成整块。奴隶雕像中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是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形象

《垂死的奴隶》全身只以右脚站立,左脚随意地垫起后跟,使左腿相应地自由弯曲着。因此,上身的紧张感,在下身逐渐消逝了。这个青年奴隶曾经为生命挣扎过,但现在他已经放弃了。他正在从紧张中恢复过来,他的身体正在像睡梦中的花一样舒展开来:他的双腿光洁圆润仿佛被最温柔的风爱抚着,他的面容是一种在沉睡中永不再苏醒才会有的那种从容坦然的面容。只有他的上肢才保留挣扎后的痛苦的痕迹,但也正在像一切生之记忆一样慢慢地泯灭。这个雕像仍然是两个面向,然而,它们却没有走向相互扭曲,而是正在恢复着这个矫健的身躯原有的和谐优雅。

《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并不像垂死,好像在微睡;胸前的绳索象征着暴力与专政,但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痛苦,也不是为挣扎而显出痉挛,而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似乎沉重的劳动已使他疲惫不堪:他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

建设沿革

创作背景

1505年,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请到罗马工作。尤里乌斯二世扬言要把意大利艺术家集中到罗马,声称保护他们,但是实质上是利用他们来为他建造一座雄伟的陵墓。可是教皇使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忍无可忍,只好逃回佛罗伦萨。教皇动用军事手段迫使佛罗伦萨政府强迫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继续设计陵墓。这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不仅创作了大量他所不愿意创作的壁画,还完成了全部雕像。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

历史传承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把《垂死的奴隶》赠送给了罗伯特·斯特罗契,后者又于1548年把它们送给了法国国王法兰西斯卡一世。《垂死的奴隶》最后成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

活动及其他

名家点评

1976年,艺术史学家理查德·弗莱:它“暗示了生命屈服于死亡物质无情力量的那一刻”。

作者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琪罗”、“米高安哲罗”。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作为对他的尊敬。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垂死的奴隶】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垂死的奴隶 小编为您整理垂死的奴隶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