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红火蚁

时间:2024/11/18 1:38: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红火蚁原产南美洲,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红火蚁在国内没有天敌,大部分蚁种完全不是其对手,被红火蚁入侵的地区很难有别的蚁种能生存下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入侵红火蚁会在该地区泛滥成灾,危害农作物与叮咬人类,形成严重的虫害。而且红火蚁攻击性强,一旦有外来者入侵它们的领地,就会数以万计的群起攻之,每年被它叮死的人不在少数。

  • 中文学名: 红火蚁
  • 拉丁学名: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英文名: Red imported fire ant 简称RIFA
  • 别称: 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有颚亚门
  • 纲: 昆虫纲
  • 亚纲: 有翅亚纲
  • 目: 膜翅目
  • 科: 蚁科
  • 亚科: 切叶蚁亚科
  • 属: 火蚁属
  • 种: 红火蚁
  • 分布区域: 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印度、非洲、太平洋岛屿等地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难以防治而得名。其通用名,火蚁,则指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红火蚁分布广泛,为极具破坏力入侵生物之一。在中国红火蚁是入侵生物。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蚁和工蚁(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蚁)。其中的工蚁又可分为一至多型,多型时包括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有腹柄结2个;触角一般10节,末2节成锤棒状;唇基两侧有纵脊向前延伸成齿。雌蚁和雄蚁有单眼,雌蚁触角一般11节,雄蚁触角一般12节。并胸腹节不具刺或齿。

形态及特征

物种鉴别

为了鉴别红火蚁及其重要近似种和中国其它有关种类,可参

考下列兵蚁检索表(⑤⑧)。

重要近似种有:热带火蚁、木火蚁、黑火蚁、巴西火蚁。

生物学史

红火蚁原产南美,在1972年被正式命名,20世纪初在原产地已受到注意,被记录在S.saevissima名下。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红火蚁和后来被同时正式命名的黑火蚁被从南美带入美国。60年代人们才注意到入侵的火蚁有2个类型。1972年,Buren对有关的火蚁进行了分研究,红火蚁作为新种发表,黑火蚁也被赋予了种级地位。几年后,Wojcik等人研究了佛罗里达州的火蚁,并制订热带火蚁、木火蚁和红火蚁的鉴别检索表。1991年,Trager完成了美洲的火蚁属geminata组的总结性研究,涉及20种,及2杂交种,并制订它们的检索表。

红火蚁入侵中国之前,火蚁属在中国已知5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第六卷》中记载了产自福州、青岛、北京、岳麓山(长沙)等地的猎食火蚁,产自青岛等地的贾氏火蚁,产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蚁,产自澳门、北京等地的热带火蚁,产自苏州等地的S.soochowensis Wheeler。周梁镒和寺山守在台湾蚁科昆虫名录中除热带火蚁外,还记录了猎食火蚁和知本火蚁。唐觉等人、吴坚和王常禄等在有关专著中也记录了热带火蚁等1至2种。由于S.soochowensis Wheeler在最初命名时就无工蚁(包括兵蚁)的描述,后来命名人也怀疑S.soochowensis仅是其他种的异名,故该种还不能计入。

序号 形态1 形态2

① 复眼小,小眼不足10个,标注2 复眼大,小眼超过10个,标注5

② 复眼仅有2~4个小眼;并胸腹节长,其长度为前胸与中胸总长度的2倍-tipuna 复眼具有4个以上小眼;若仅有4个小眼,则并胸腹节至多与前胸和中胸总长度等长或短于其总长度,标注3

③ 触角柄节短,很少超过复眼与头顶角之间距离的1/2-jacoti 触角柄节长,远超过复眼与头顶角之间距离的1/2,标注4

④ 头近长方形,小而窄;头顶缘不凹陷,近平直-indagatrix 头较宽,头顶缘中部凹陷-fugax

⑤ 唇基中齿缺如,罕见不明显的小齿,标注6 唇基有明显的中齿,标注8

⑥ 头部前面观两侧近于平行;头顶中间明显下凹,有带横纹的纵沟伸向额部;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斜面两侧具脊状突起-geminata 头部前面观上宽下窄;头顶中间纵沟浅,不带横纹;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斜面两侧无脊状突起,至多在背面和其后斜面交接处有短脊或突起,标注7

⑦ 较大个体头宽在1。5mm以上,最大工蚁的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斜面的交界处两侧有一对短的纵脊或不规则形状突起-geminata×xyloni 最大个体头宽不超过1。48mm,并胸腹节无背侧脊-xyloni

⑧ 前胸背板前侧角成角状,常有明显的突起;背板后面部分中部通常下凹;头部黑褐色;上颚通常黄褐色;额无深色中斑,或极少能与周围区域分开;柄后腹第1背板有明显的黄褐色斑-richteri 前胸背板前侧角圆,通常无突起;背板后面部分中部平或凸起;头部黄色,至少在上颚基和唇基附近如此,标注9

⑨ 无深色额中斑;后腹柄结后面观上半或23部分光亮或稍呈纹状,下半或13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saevissima 有深色额中斑;后腹柄结后面观长方形,顶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invicta

至2005年蚁科的分类以工蚁尤其是兵蚁的描述为主。

工蚁特征

头部:头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长1.00~1.47mm,宽0.90~1.42mm。头顶中间轻微下凹,不具带横纹的纵沟;唇基中齿发达,长约为侧齿的一半,有时不在中间位置;唇基中刚毛明显,着生于中齿端部或近端;唇基侧脊明显,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齿,侧齿间中齿基以外的唇基边缘凹陷;复眼椭圆形,最大直径为11~14个小眼长,最小直径约8~10个小眼长;触角柄节长,兵蚁柄节端离头顶约0.08至0。15倍柄节长,小型工蚁柄节端可伸达或超过头顶。

胸部:前胸背板前侧角圆至轻微的角状,罕见突出的肩角;中胸侧板前腹边厚,厚边内侧着生多条与厚边垂直的横向小脊;并胸腹节背面和斜面两侧无脊状突起,仅在背面和其后的斜面之间呈钝圆角状。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前腹柄结腹面可能有一些细浅的中纵沟,柄腹突小,平截,后腹柄结后面观长方形,顶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

其他:虽同一蚁巢个体间颜色比较一致,但种内颜色变化大,双色,头、胸从桔红色至深红褐色,柄后腹从褐色及第1背板上有大斑,至黑褐色。

三角形额中斑和其后的窄中纵沟颜色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明显深于周围区域。同一蚁巢中,小型工蚁颜色深于大型工蚁。至2005年已知发生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美国(Trager,1991)(约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2001年)、新西兰(2001年)、马来西亚、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维京岛、美国维京岛及中国台湾(2003年)、广东吴川等部分地区(2004)、香港(2005)和澳门(2005)等地。美洲某些种类等种类⑴其毒汁亦可使人产生脓泡,但uinquecuspis、megergates、macdonaghi和electra的兵蚁均具中单眼;interrupta的颜色变化也大,有时与红火蚁难以区分,但前者后腹柄结后面观近梯形,后者额中斑与周围颜色差异明显可资鉴别;weyrauchi与红火蚁也很近似,但前者头窄,最大兵蚁的头宽指数(头宽×100头长)约为90,后者兵蚁达95~100,此外前者的额中斑常分为两个长斑;pythia兵蚁与saevissima极似,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可见检索表中saevissima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pusillignis后胸侧板气门的后上区域着生细微刻点或刻点与细纹,而invicta、richteri、saevissima等种类该区域光亮。

生殖型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亦显著隆起。雌蚁婚飞交配后落地,将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体形(特别是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大型工蚁- 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橘红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

卵:卵为卵圆形,大小为0。23~0。30mm,乳白色。

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各龄长度为:1龄0。27~0。42mm;2龄0。42mm;3龄0。59~0。76mm;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mm,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mm。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表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化较深,略呈褐色。

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mm,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mm,触角、足均外露。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社会体系

红火蚁,真社会性的生活结构,蚁巢中除专负责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工蚁与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多态型。红火蚁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来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

单蚁后族群是由一个交尾蚁后通过飞行而播散建立。这种播散方式可使交尾的蚁后播散到1km或更远的地方定植。因它们有领地意识,单蚁后的族群密度比多蚁后的族群密度低,蚁丘密度为200个/ha。多蚁后族群是在一个族群中有2个至数百个具有繁殖能力的蚁后,它们由1个或几个蚁后通过爬行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建立,这种形式的播散速度慢。多蚁后族群没有领地,所以,单位面积上的族群密度比单蚁后族群的密度高6倍,超过1000个/ha。这两类族群都可以通过流水而播散。当水面上升,它们形成一团而浮在水面上,能存活数周直到水位落下或漂流直到岸上。

生存繁殖

红火蚁自然繁殖中以生殖蚁的婚飞扩散较为持续和有规律。红火蚁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成熟蚁巢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蚁形成。雌、雄蚁飞到约90~300米高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雌蚁交尾后约飞行3~5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如有风力助飞则可扩散更远。

红火蚁的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共8~10周。蚁后终生产卵。工蚁是做工的雌蚁;兵蚁较大,保卫蚁群。每年一定时期,许多种产生有翅的雄蚁和蚁后,飞往空中交配。雄蚁不久死去,受精的蚁后建立新巢,交配后24h内,蚁后产下1015只卵,在810d时孵化。第一批卵孵化后,蚁后将产下75125只卵。一般幼虫期612d,蛹期916d。第一批工蚁大多个体较小。这些工蚁挖掘蚁道,并为蚁后和新生幼虫寻找食物,还开始修建蚁丘。一个月内,较大工蚁产生,蚁丘的规模扩大。6个月后,族群发展到有几千只工蚁,蚁丘在土壤或草坪上突现出来。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蚁后寿命在2~6年左右。红火蚁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蚁后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食物类型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食物包括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他们有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的行为。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也在红火蚁的食谱上。红火蚁幼虫在某龄以前只吃液质食物,而后能够消化固体食物。工蚁带来富含蛋白质的固体食物放置在幼虫的嘴前。幼虫分泌消化酶分解固体食物并反刍给工蚁。蚁后靠取食一些消化过的蛋白质来维持产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够的食物,蚁后就能够发挥其最大产卵效率。

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

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蚁丘不断增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红火蚁在蚁丘四围有明确的领地意识,而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温度影响

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红火蚁在土壤表层温度10℃以上时开始觅食,在土壤温度达19℃时才会不间断地觅食,觅食的土壤表层温度范围为1251℃。当土壤表层下2cm处的温度在1543℃时,工蚁开始觅食,最大觅食率发生在2236℃时。低温度比高温度更能限制红火蚁的觅食。春天土壤周平均土壤温度发(表层下5cm深处)升高到10℃以上,红火蚁开始产卵。工蚁和繁殖蚁化蛹和羽化分别发生在20℃和22。5℃。土壤平温度24℃时新蚁后可以成功地建立族群。当土壤很湿或很干时则活动减少。干旱后的一场雨会刺激它们23d的筑巢活动并增加觅食活动。从土壤表面到10cm深处的温度低于18。8℃时,全天不会发生交尾飞行。气温在2432℃,相对湿度 80%的条件下,交尾飞行在上、下午均可发生。新建立族群89%的处于侵扰区域的下风向。交配飞行通常发生在雨后晴朗、温暖的中午时分。一旦雌性有翅繁殖蚁完成交配后,会从翅基缝处折断双翅,并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建立一个新的族群。这些场所一般在岩石或树叶下,也可以是沟缝或石缝中,甚至在人行道、公路或街道的边沿处。蚁后在土中挖掘通道和小室,并密封开口,以免捕食者入侵。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20世纪30年代入侵到北美洲,2006年在美国南方14个州超过1.295亿hm2的土地上定殖为害,在其它州内也有零星发生(Arizona,Kentucky,andVirginia);1975~1984年间入侵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004年首次出现在台湾;2004年9月在中国广东吴川发现,2006年已经在广东、广西、海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为害,2005年初在香港和澳门也有发现。

中国分布

2013年据中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红火蚁分布于中国7个省/区,169个县(市、区)。

中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2013年)

省份 市 县区

福建省 福州市 马尾区、福清市

泉州市 鲤城区、洛江区、晋江市、南安市、丰泽区

厦门市 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

漳州市 漳浦县、芗城区、龙海市、龙文区、长泰县

龙岩市 武平县

宁德市 东侨开发区、霞浦县

江西省 赣州市 章贡区、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

广东省 广州市 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增城市、从化市

清远市 清城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县、清新区、英德市

韶关市 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仁化县、翁源县、乳源县、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

河源市 源城区、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东源县

梅州市 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

汕头市 潮阳区

揭阳市 普宁市

汕尾市 城区、红海湾区、海丰县、陆河县、陆丰市

惠州市 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大亚湾区、仲恺高新区

东莞市 东坑镇

深圳市 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

珠海市 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横琴新区

中山市

江门市 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

佛山市 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

肇庆市 封开县、四会市

云浮市 新兴县

阳江市 江城区、阳西县、阳东县、阳春市

茂名市 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

湛江市 廉江市、吴川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良庆区、邕宁区

桂林市 叠彩区、阳朔县

柳州市 城中区、鱼峰区、柳江县

梧州市 万秀区、龙圩区、长洲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

贵港市 港北区、港南区、桂平市

玉林市 玉州区、容县、陆川县、北流市

钦州市 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

防城港市 防城区

百色市 右江区

河池市 金城江区

来宾市 兴宾区、象州县、金秀县

贺州市 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县、平桂管理区

海南省 海口市 琼山区、美兰区

三亚市

琼海市 儋州市;文昌市;定安县;澄迈县;陵水县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盐边县

凉山州 西昌市

云南省 玉溪市 红塔区

普洱市 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

楚雄州 元谋县

红火蚁是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分布于中国台湾(2004年7月)、香港、广东、澳门、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云南。

病害防治

传播途径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运输。

危害防治

主要危害

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它影响入侵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损坏公共设施电子仪器,导致通讯、医疗和害虫控制上的财力损失。蚁巢一旦受到干扰,红火蚁迅速出巢发出强烈攻击行为。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以腹部末端的螯针对人体连续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时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如水泡或脓包破掉,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

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红火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为害幼苗,造成产量下降。它损坏灌溉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红火蚁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它可攻击海龟、蜥蜴、鸟类等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红火蚁建立蚁群的地区,蚂蚁的多样性较低。

红火蚁危害其它动物的机理主要表现在:

(1)红火蚁捕食刚孵化的地栖型卵生动物个体,因为刚刚出壳的幼体或者出壳后聚集在一起尚未离开巢穴的幼体,活动能力弱,极易受红火蚁的攻击,而最终变为红火蚁的美餐;或者以群体力量捕食昆虫幼虫、成虫等。

(2)红火蚁与其他动物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如与当地蚂蚁种群竞争植物食料,还与那些以昆虫为食物来源的物种竞争昆虫食料,导致其他物种因为缺乏足够食物供给而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通过叮咬而使得某些动物存活率降低,改变生境,甚至弃巢外逃,或者因为受攻击活动量加大而增加被捕食的几率。

检测方法

因红火蚁的危害巨大,红火蚁的入侵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检测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目视法、诱饵诱集法。问卷调查法主要采取询问的方法向当地机构、居民调查了解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分析、获取蚁害的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目视法,观察路右侧草坪、绿化带、荒地、田埂、树木、电线杆基部等地点是否有隆起的蚁丘。诱饵诱集法,在未见明显蚁巢/蚁丘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以明确是否是疫点或发生区准确边界。以上所有方法发现可以蚂蚁均采取蚂蚁标本,并用红色标志牌或标志旗插于其旁,标定位置。

防治措施

途径预防:人为传播主要有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污染、空货柜污染、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而作长距离传播。中国国内在种苗、花卉、草坪、观赏植物等贸易调运中,植物基本上带有土壤或栽培基质。这些活动可能增强红火蚁传播地。在美国,甚至有红火蚁侵入养蜂箱而随放蜂活动作长距离传播的例子。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并在调运检疫或产地检疫中常用药剂种类有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敌敌畏、毒死蜱、二嗪农、苯氧威、氟虫腈、氟蚁腙、烯虫酯、蚊蝇醚、七氟菊酯、氯氰菊酯等。

技术防治:红火蚁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中国台湾地区研究员王忠信与美国、英国、瑞士学者合作发现特定“社群染色体”扮演关键角色,有助于消灭红火蚁。研究发现红火蚁会有“单蚁后”和“多蚁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型态,主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这600个超级基因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研究人员表示,“单蚁后”族群的工蚁,会杀死其他族群的蚁后;“多蚁后”族群则会接纳拥有“多蚁后”基因的蚁后,而杀死“单蚁后”基因的蚁后。

克星防治:因为红火蚁来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蝇”彼此相克。这种蝇是一种“蚤蝇”(phorid fly)。通过寄生方式进攻红火蚁。幼虫孵化以后食用蚂蚁的体内组织等为食物。同时幼虫可以控制红火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行动方式。据说《异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这种蝇。

药剂防治: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饵剂通常用玉米颗粒和加了药剂的大豆油混合而成,约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此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独立蚁丘处理法,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药剂才有效果。

注意事项

在消灭红火蚁的过程中应保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态系统。生态位的空缺可能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适用药剂时需要用干燥的、新鲜的药剂,禁止将饵剂再混合其他物质如肥料,需要严格按照正确的口径与药量来放置,防止影响本地蚂蚁。

价值及其他

相关事件

1998年据调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1998年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

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火蚁属种类被纪录。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2004年10月20日,台湾传出首起因红火蚁致死的病例。新光医院收治一名桃园老妇人,她在遭火蚁咬伤后出现呕吐,被送入医院后,一天之内就死亡。新光医院肾脏科医师江守山指出,老妇人是一名洗肾患者,她在家自行洗肾时,手部遭火蚁咬伤的大量细菌污染到洗肾管,再感染到腹腔,最后导致腹膜炎不幸死亡。

2012年07月03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发布本身张家界发现红火蚁。

2014年9月底,广东省惠州市民邓女士到市区红花湖桃花园游玩,不慎被红火蚁咬伤,后被送到医院抢救了2个小时摆脱危险。2013年,广东省88个县市曾发生红火蚁灾害,主要发生在珠三角。2014年9月份,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交给惠州市人大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该市已确认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达80。5万亩,发生区域涉及到全市所有县(区)、1017个行政村(社区)。与前几年发生状况对比,惠州红火蚁疫情从城市园林绿化区、工业园区、校园、社区向农区蔓延,发生范围有所扩大的趋势。

2015年3月1日上午,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西南约12公里处的孟连村平地坡村民张群飞在耕种自家农田时,因踩塌一个红火蚁巢,遭到攻击。孟连村卫生所的医生介绍,该村已有多起被咬伤的病例。邕宁区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林盛智提醒,在有红火蚁的地区劳动时要穿着雨靴并戴上厚些的手套,发现红火蚁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防止被咬伤,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降低毒性,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2015年冬首次在贵州省榕江县发现。从江县洛香镇发现红火蚁疫情,经有关部门现场深入调查发现红火蚁蚁巢19个,并及时采取了相关防控措施。洛香镇发现红火蚁疫情后引起从江县领导的重视,立即召开重大植物疫情普查与防控工作紧急会,要求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红火蚁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立即组织开展红火蚁全面普查。

2020年10月,广州市民江女士前往南沙的百万葵园时,遭到红火蚁叮咬。没过多久,江女士就头痛欲裂,甚至还出现了短暂的休克,心脏突然骤停。在医生的抢救下,江女士才转危为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红火蚁】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红火蚁 小编为您整理红火蚁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