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闻记者,是指专职于新闻工作机构中从事采访报导社会上的新闻的专业从业人员。包括编辑、采访、评论人员等。中国的新闻机构最初是采编合一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专职的采访人员,最初时不叫“记者”,而称为“访员”、“访事”、“报事人”等。19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称采访人员为“记者”。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物、事实信息,一般需经过传播者选择,并借于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从事采集与传播新闻的社会职业,并逐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社会集团的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新闻也成为一种商品。
国际记者协会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盟国和自由国家新闻工作者联合会”。1946年6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通过决议更名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现有会员国120多个。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各成员国交换新闻,以自由、真实、维护和平、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人身安全,新闻记者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报导,不允许有诽谤性、中伤性、虚假性的报导等义务。
相关来历
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国际记协”,英文缩写“IOJ”。1946年6月由前苏联、波兰等国在哥本哈根成立。其创建任务是:帮助自由、真实地交换新闻、维护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际谅解,捍卫人民获得真实准确新闻的权利,保护记者的权益。1947年记协二大后,11个主要西方国家退出记协,并于1952年成立了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国际记联”),分裂后的记协将总部迁到布拉格。
1958年5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号召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举行“国际团结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表示对因从事争取和平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受迫害的新闻工作者的同情,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定出一个团结日,把这一天的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捐作国际团结基金。“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于1958年6月26日会议,确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简称为“世界新闻记者日”。
国际记协的活动1990年前主要受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影响。它在世界120个国家有自己的会员,并用英、法、德、俄、西5种文字出版机关月刊《民主新闻工作者》,以及《国际记协新闻通讯》。1990年,它在津巴布韦召开的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章程,发布了新的宣言。
尤利乌斯·伏契克生平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的来历,它与一起悲剧有关。换句话说,这一天是一位勇敢的新闻记者的牺牲纪念日,他坚持新闻自由,决不妥协让步,反法西斯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位伟人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年2月23日出生于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镇([译者注]伏契克出生于布拉格斯米霍夫工业区)。他17岁时就向捷克斯洛伐克革命左派所办的报纸投稿。在那之前,他12岁时,就已为父母和妹妹编写了一份叫做“斯拉夫人”的手抄本来回应一战的恐怖,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份杂志。通过这种方式,他的革命性文笔逐渐变得尖锐起来。
然后,他加入红色权利报,从那开始以笔和纸同纳粹德国斗争。最终,纳粹在六十年前的1943年9月8日失败,但他们也在同一天处死了他。后来,为纪念他逝世,9月8日被确立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1929年,由于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捷克面对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许多工厂停工、人民失业,此时伏契克访问了前苏联,回国后,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活动者积极工作。他于1943年4月被捕、拘禁([译者注]伏契克于1942年4月24日被捕),在狱中写下《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
到目前为止,该书已被译为9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过300多个版本,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交口称赞。这是一本极富感情的文学性证词,主要是为了反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而作,伏契克在书中向全人类说:“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惕啊!”
为纪念尤利乌斯·伏契克,世界各地不同组织为新闻工作者制定了许多奖励,大多授予那些为和平、合作和增进国家间了解而出色工作的记者们。
他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他的文学工作在1939-1941年期间的捷克文学史上名列前茅。
尤利乌斯·伏契克不仅仅是以纸笔为武器的自由战士,他也是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老师。他关于记者的声明是:从来就没有一个能站在万事之外的中立记者。这一声明对全世界的记者做出了指导,那就是,新闻应该支持人民的自由。为此,应该以ABC公式来引导新闻,A代表准确(Accuracy),B代表均衡(Balance),C 代表可靠(Credibility)。具备所有这些特征的新闻、论文甚至文学作品都会受到一般大众的欢迎。
职业分析
新闻队伍中的人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工作强度所决定的。对于新闻敏感的要求以及工作的高强度,使得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偏低。
中国记者网有关资料显示,到2005年1月底,我国持有新版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约达15万人。在近15万名新闻记者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0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3040岁中青年人占27%;4050岁中年人占24%;50岁以上者只有20%。新闻队伍的年轻化,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新闻行业是否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的“老人们”真的就毫无优势可言,“要么被炒、要么炒人(跳槽、转行)”? 从传媒业的行业特点、成熟传媒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当然不是这样。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一位美国同行的介绍:“在美国,各大媒体都不直接录用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记者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职业。新手有时会丢三落四,采访不到家、消息报道不准确,文章出了偏差常会引发麻烦或者诉讼。所以大的媒体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让那些新记者们把错误出在地方报纸、地方电台,等他们成熟了,出错少了再到大媒体来。能够被大媒体看中时,这些记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成‘宝贝’,给予高薪。” 即使是在国内普遍认为吃“青春饭”的电视媒体主持人行当,在美国的情形也不一样。美国观众对青春靓丽而没有太多内涵的主持人并不感冒,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学识、有经验的主持人。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60分钟》从1968年创始以来,原班人马基本没换,这个节目主持人和记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0岁,但是《60分钟》仍然是同类节目中最受欢迎的。 其实,稍有媒体工作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经验”对一个新闻记者的重要性。 然而,就现状来看,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何那些曾经干劲十足、才气四溢的“老人”们精神疲沓、激情不再?而新手的工作激情和干劲是有了,可是业务上只能从头开始,原地踏步。究竟是应该“汰旧”还是“履新”? 作为一个从新闻业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笔者思考,只有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借助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媒体的“新老”之惑、促进员工与企业一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国际新闻工作者日】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