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由于蜀汉新遭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国内局面需要整顿,因此,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平叛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招抚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着,在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
战前形势
蜀军
蜀军参战的兵力失考,根据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对手实力以及参战将领情况来分析,数量应该不是很多:
南征战役总指挥:蜀汉丞相诸葛亮
西路军:估计在1.5万以上;主要将领:丞相诸葛亮、参军杨仪、越隽太守龚禄。战役目标: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的主力,随后进击益州郡,消灭雍闓、孟获军。
中路军:庲降都督李恢,估计兵力不多,其主要任务是从驻地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沿小路迂回益州郡(今云南东部),占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孟获援高定军的退路。由于需要翻山越岭迂回,兵力大约在2000人左右。
东路军:门下督马忠,因为对手比较弱,兵力也不会很多,估计在2500人左右。其战役目标为直取最东面的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实际上马忠军完成这个目标后没有再西进与诸葛亮会合,而是留在当地进行抚恤等工作了。因为牂柯郡距离益州郡也很远,要等马忠从牂柯来会合,时间上是不够的。
这样的话,诸葛亮南征军的总兵力大约在2万人(或者略多)。而许多当时蜀国有名的大将均没有参加这次战役,比如:魏延、赵云、吴壹等。连担任过越嶲太守的马谡也没有参加。
叛军
南中四郡,实际上只有三郡叛乱,也就是越嶲郡(叟帅高定,也有记载为高定元的,本文用高定)、牂柯郡(郡丞朱褒领太守)、益州郡(益州大姓雍闓、孟获)。第四个郡,永昌郡在“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见《华阳国志》),一直没有参与叛乱,虽然雍闓被东吴任命为永昌太守,但是一直没有能够进入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
叛军的实际兵力,没有记载,但是从诸葛亮的战役部署来看,应是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强,雍闓、孟获的益州郡部族部队其次,而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分析为:
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以主力攻击高定的,这说明高定的实力很强。高定在连续被诸葛亮击败两次后,还有残余部队2000人(这也是唯一的对叛军兵力数量的记载)。因此,估计高定军在开战时的兵力有5000人以上。
益州郡部族部队的数量,在孟获带兵增援越嶲郡没有回来的情况下,还能对李恢的迂回部队形成一倍以上的优势,估计其总兵力也在6000人以上。
牂柯郡朱褒部队一战即被马忠消灭,分析其兵力是比较少的(1000多人),而且战斗力不强。
合计,三路叛军兵力大约在1.2万左右。
另外还有部分部族军队并没有参战,因为这些少数民族部族都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指挥,有一些部族在看到最大的雍闓、孟获部族遭到失败后,就不再参战和抵抗了(至少是暂时不抵抗了)。
《中国战争史》的分析为蜀军大约23万人。由于南中地区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气候特点,使得双方的兵力不可能很多。其实少数民族部族叛乱时其主力部队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多数依靠鼓动、胁迫当地百姓参加以壮大声势。
因此,从战役规模来看,诸葛亮南征只是一场平定偏远地区叛乱的中、小战役。这也是《三国志》记述简略的原因之一。
战争过程
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
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
这时,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结在旄牛、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线,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区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闓、孟获部队也在向这个地区运动。
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闓,结果造成孟获军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
诸葛亮看到已经不能将叛军聚而歼之,于是果断向当面的高定军发起了进攻,击败了高定军。
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准备继续抵抗,又被诸葛亮大军击败,并攻占了邛都。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继续抵抗,被蜀军最后全部消灭,高定战死。
这时孟获军已经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
与此同时,马忠的东路军进展顺利,在牂柯郡击败了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李恢军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后,遭到了强大部族武装的包围。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225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
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这时是225年秋。整个战役胜利结束。
南人叛变
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统帅雍闿听到刘备逝世的消息,心生叛意。不久,雍闿杀死建宁太守正昂,缚走张裔到东吴,正式与蜀汉决裂。越巂酋长高定响应,杀死郡中将领焦璜,自封为王,率军北上攻打新道县,但被李严率犍为的救援军打败,退回南方。
而当时东吴未与蜀汉和好,便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并派刘阐到交州边境,准备接管益州郡。雍闿率军要入永昌城,永昌因此与蜀地断绝联系,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吏士死守永昌,敌军虽不断在城中散播谣言,但吕凯仍坚持不降,城中士民亦信任吕凯,令雍闿不能进城。而牂柯太守朱褒知道消息后,亦显得十分暴横、放纵。
蜀汉对策
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国家刚逝去君主,决定先安定国内民众、吏士,蓄积粮食,派邓芝、陈震和东吴修好,及遣越嶲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安上县作备;从事蜀郡常颀行则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另一方面,又派李严虽写上六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却只回一书说:“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三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个。)”信中内容显得十分傲慢。
颀行到达牂柯后,立刻收押郡中主簿,准备查明事实。朱褒便乘机杀害颀行发难,加入叛军,龚禄亦被高定所害。当时,有夷人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派为当地人所信服的孟获游说各夷部酋长叟:“官欲得鸟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断(斲)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官府想要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千斤、三丈长的断木(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夷人便相信孟获,对蜀汉大感气愤,加入叛军。
平叛之战
终于在225年3月,蜀军为诸葛亮亲自率领,由成都开始南征,虽然王连劝阻,但诸葛亮忧虑其他将领才能不够,所以仍决定亲自率军。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数十里路,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大方针,诸葛亮亦接纳此言,他便率军从水路由安上到越巂进入南中,又派马忠进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宁郡。
李恢军行至昆明,被敌军围攻。当时李恢兵少于敌人一倍,又未得到诸葛亮军消息,便对南人说:“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官军粮草将尽,想谋划退还,不过我们曾责骂过守地乡里,就算现在能回军,亦不能回到北方,所以想回来与你们等人一起谋反,所以用诚心相告。)”南人相信他,围困开始松懈。就在此时,蜀军突然出击,大破敌军。李恢率军南至盘江,东接牂牁郡
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军在南行途中,雍闿已被高定部曲所杀,大军到达后数战皆胜,斩杀高定。与其他两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收纳雍闿部众的孟获。
打败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5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只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公(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至12月回到成都。
后续
南中已平定,东吴刘阐亦从交州回到吴国,打消接管的念头。而诸葛亮则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但诸葛认为这有三不易。
第一:“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
第二:“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
第三:“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最后,诸葛亮平衡各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汉亦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非常勇猛。又分开瘦弱,配给大族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说法。而夷人都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蜀汉便劝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便可世袭官位。于是夷人渐渐臣服属于朝廷,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南人的小规模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彝汉粗安”。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诸葛亮平南中战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