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泡桐(拉丁文名:Paulowniafortunei),别名: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空桐木等。落叶乔木,常见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目前已经分布到全世界。
常见种类
兰考泡桐
兰考泡桐(P.elongata)。树干通直,树冠宽阔、圆卵形或扁球形。树皮灰褐色。小枝节间长。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钝或尖,全缘或分裂,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黄色或灰色星状毛。花序狭圆锥形,花蕾洋梨状倒卵形,花大,长8~10厘米,花萼钟状倒圆锥形,浅裂约三分之一,花冠钟状漏斗形,浅紫色。蒴果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5厘米,直径2~3厘米,外有细毛而无粘腺,不粘手。种子小,椭圆形,连翅长5~6毫米。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和山东省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引种栽培。垂直分布海拔可达1400米。
楸叶泡桐
楸叶泡桐(P.catalpifolia)。树干通直,树冠圆锥状。叶似楸树叶,长卵形,叶片下垂,先端长尖,全缘,上面深绿色。花冠细长,管状漏斗形,淡紫色,长7.5~8厘米。蒴果较小,椭圆形,长4.5~5.5厘米。以山东胶东一带及河南省伏牛山以北和太行山的浅山丘陵地区为主要产区,平原地区较少。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也有分布。
毛泡桐
毛泡桐(P.tomentosa)。树干多低矮弯曲,树冠伞形。小枝、叶、花、果多长毛。叶卵形或广卵形。花序为广圆锥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被毛不脱落,花冠钟状,鲜紫色或蓝紫色。蒴果卵圆形,外被乳头状腺,粘手。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省,以陕西及河南西部为主要产区。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P.fortunei,图2白花泡桐)。树高可达27米,胸径达2米。幼枝、嫩叶被枝状毛和腺毛。叶心状长卵形,先端渐尖,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腹部皱褶不明显,花萼浅裂。蒴果椭圆形,长6~10厘米,果皮木质较厚。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为主要产区。北自河南南部大别山区,南至广东、广西,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四川,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广西可达海拔1150~1520米,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达600~1300米,四川峨嵋山可达2000米。
川泡桐
川泡桐(P.fargesii)。全体密被棕黄色星状绒毛,枝条及叶表面无毛。叶心形,广卵形,不粘。聚伞花序无总梗或很短。花冠白色或紫色,钟状,在基部弯曲处以上骤然膨大,花萼钟状,裂片卵形深裂,不反卷。蒴果卵形,长4厘米,果皮革质。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南部。垂直分布可达海拔1200~3000米。
台湾泡桐
台湾泡桐糯米泡桐(广西)、铁泡桐(四川),P.kawakamiiIto。树冠伞形。叶卵圆状或广卵状心形,成熟叶背面毛为直带关节的单毛,只有单个分叉的毛、星状毛和腺头毛混生,叶粘手。花序枝为广圆锥状,分枝稀疏、粗壮。聚伞花序无总梗。花萼深裂过半,不脱毛。花冠长3—5厘米,为本属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长2—2.5厘米,宽2厘米。果壳薄壳质,不足1毫米,结实多。种子长圆形,种翅褐色,包括种翅长2.5—3.5毫米,宽2.5毫米,也为本属最小的。本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各省,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鄂西南、川东南也有分布。大多生长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种从果的大小来看。显然存在大果和小果两个类型。
生长与分布
泡桐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对黏重瘠薄土壤有较强适应性。幼年生长极快,是速生树种。
泡桐原产中国,分布很广,大致分布于北纬20~40°、东经98~125°之间,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耐干旱能力较强,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长,但不宜在强风袭击的风口和山脊处栽植。泡桐为喜光树种,不耐荫蔽,多栽于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湿润但不积水的阳坡山场或平原、岗地、丘陵、山区栽植,均能生长良好。
在中国北起辽宁南部、北京、延安一线,南至广东、广西,东起台湾,西至云南、贵州、四川都有分布。老挝北部也有分布,朝鲜、日本、阿根廷、美国南部、巴西、巴拉圭有引种栽培。
形态及特征
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顶生圆锥花序,由多数聚伞花序复合而成。花萼钟状或盘状,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钟形或漏斗形,上唇2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简基部;雌蕊1枚,花柱细长。蒴果卵形或椭圆形,熟后背缝开裂。种子多数为长圆形,小而轻,两侧具有条纹的翅。在某些地区,泡桐花又被称为喇叭花。
造林技术
造林地选择
泡桐根系呼吸强度高,穿透力差,土壤结构紧密、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透气性差,均不适合根系生长。因此,营造短周期原料林,最好选择土层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3米以下、土壤氮、磷含量分别在0.01%和0.05%以上的土地。以“四旁”植树最佳。小于30度的和山脚、山谷,只要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不过高,都可选作造林地。
造林密度
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泡桐林速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白花泡桐用作“四旁”造林,其株行距以6米×6米为宜。在红壤丘陵地营造泡桐纯林,培育胸径12厘米左右的中小径材,不需间伐,初始密度以3米×3米为好。
林木管护
栽植当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强风影响,有些苗木发生倾斜或倒伏,应及时扶正,适当培土。泡桐的树皮很薄,尤其是幼年阶段,遭受损伤后,很难愈合,而且随着树干的粗生长加快,伤口逐渐加深,变成沟状裂痕,或者畸形发展,对材质影响很大,必须加强保护,严防人、畜损伤。水肥管理: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土壤干旱,幼林期每年冬季应翻锄一次,深约10~20厘米;能套种农作物或花卉、药材等则更好。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季节灌2~3次水,能促使林分速生丰产。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可根据林木大小,在离树干基部30~70厘米处,挖10~30厘米深的圆形或半圆形的施肥沟,每颗树施氮肥0.1~0.2公斤,与土拌均,然后覆土封盖。抹芽和接干:抹芽:泡桐造林当年,苗干上会从腋芽处萌发侧枝,有的萌发位置在苗干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干过低,影响出材率和木材质量。因此,对一年生树干上分布较低腋芽,在没有木质化时必须抹(摘)除,以提高主干的高生长,达到培育高大通直无节良材,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栽培方法
良种选择
泡桐有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台湾泡桐、南方泡桐、鄂川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山明泡桐等,江西宜推广乡土树种白花泡桐。白花泡桐在我国分布地域十分辽阔,根据抚州市林科所试验,广西乐业种源苗木生长期和高峰生长期较长,生长量较大,比江西种源可获24%的增益,是江西栽培的较佳种源。用优良无性系造林增产效益显著。江西抚州市林科所通过白花泡桐地理种源试验和优良无性系繁育筛选,培育出了31号、159号、201号、202号、208号等5个增产效益均达25%以上的优良无性系。这些优良无性系应是作为短周期原料林建设的首选材料。
苗木培育
一年生壮苗的标准一般认为:高5米以上,地径7~8厘米为特级苗;高4~5米,地径6~7厘米为一级苗;高3~4米,地径5~6厘米为二级苗;高2~3米,地径4~5厘米为三级苗。造林时应选用二级苗以上的壮苗。泡桐苗木繁育比较容易,方法很多,其中埋根育苗具有技术简便、出苗整齐、出苗快、成活率高、苗木质量好、育苗成本低等优点,是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方法。埋根育苗的操作如下。
种根采集与处理
用于育苗的最好种根是一年生苗木出圃后余留下来的或修剪下来的苗根。多年生的幼树或大树树根虽可作种根,但效果较差,一般不宜采用。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到发芽前均可,但通常是与苗木出圃结合进行。种根挖出后,选择1~2厘米粗无损伤的苗根,按长10~15厘米剪集根条。剪取种根时,为防止埋根时倒埋种根的现象发生,应做到上端平剪、下端斜剪。种根剪取后应放置太阳下晾晒1~2天,然后再根据粗度不同分别按一定数量绑扎成捆。春季采集好的种根可放置阴凉处随时运往圃地埋根育苗;冬季采集的种根则应及时储藏。
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宽1米,深0.5~0.7米的储藏沟,沟长视种根多少而定,沟底铺10厘米的湿沙,将晾晒过的种根大头向上排列于沟内,种根之间的空隙用湿沙填实,种根太多时可上下排二层,中间用湿沙隔开,上面再盖20~30厘米湿沙,最后用土封坑,封土厚度以不冻种根为宜。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松手不散为宜。放种根时,每隔1~2米立一草把,以利通气。种根储藏后,周边应挖沟排水,防止雨雪水流入沟内。在种根储藏期间,每隔一月左右,检查一次,以防种根霉烂。如发现霉烂,应翻坑晾晒,也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根30分钟后,晾干再储藏。如沙子过干,应及时洒水保湿。圃地选择与整地:泡桐苗喜光、喜肥、喜湿、怕旱、怕淹,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厘米,土壤肥沃,通气性良好,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沙壤、壤土或轻黏土。整地时每亩施入腐熟有机农杂肥300公斤,磷肥30公斤,然后深耕40~50厘米。最好在秋末冬初时深耕,可促使土壤风化,冻死越冬害虫。耙碎、耙平后作床,床高20厘米,床面宽70~75厘米。四周开好排灌边沟,圃地面积大的要开中沟。
埋根育苗:2月中下旬至3月底都可埋根。埋根时对粗度不同的种根应分开育苗。
埋根方法:首先按株行距定点挖穴或用竹签引眼,将种根大头向上直插于穴中,注意不要损伤种根和幼芽,上端略低于地面1~2厘米,然后填土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再在上面盖少量虚土。若种根分不清大小头,则将种根平埋,以避免倒插种根现象。一般培育干高4米左右的一级苗木,其密度每亩667株、株行距各1米。若要培育5米以上的特级苗,其株行距可适当加大到12米。为便于管理操作,也可以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方式。
苗期管理:出苗期:从埋根到5月上中旬苗木出齐,高约10厘米时为出苗期。这个时期一是要及时排除苗地积水,二是防止雨后地表板结。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既可增加地温,又可防止地表板结,延长苗木的生长期。三是对每穴萌发出的数个萌芽,只保留1~2个健壮芽,其余的芽及时抹去。生长初期:5月中下旬至6月底7月初为生长初期。这一时期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苗高生长较慢。此期的管理工作,一是定苗。当苗高达10~20厘米时,每穴保留一株健壮幼苗,其余的除掉。二是搞好幼苗根部松土、培土和苗地除草。三是每隔10天追施0.2%尿素水溶液,每株浇1公斤。也可以在5月底以前,每亩施硫酸铵26~40公斤;6月中下旬,每亩施磷酸铵40~50公斤。施肥方法是在离苗木20~30厘米处挖半月形沟,施肥后封土。天旱时应结合施肥适当灌水。速生期:7月中下旬至8月底9月初为速生期。这一时期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长迅速,高生长10天可达1米多。因此,该阶段的水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由于这阶段高温、高湿、雨水多,杂草生长很快,要采取人工或化学除草方式及时除去杂草。除草时,为了能促进埋根苗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应结合进行一次根部培土5~10厘米。雨水季节要保证排水沟畅通,雨后苗地无积水;干旱季节要注意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7月上旬、下旬、8月中旬,要各追施一次速效肥,每次每亩施硫酸铵60~100公斤。为促进苗干的生长,苗木在生长期间由叶腋萌发的副梢,应及时抹掉。速生期叶腋芽长速很快,应5天左右抹一次。
生长后期:9月上旬以后,苗木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至10月中、下旬封顶,高生长完全停止。但9月上旬至下旬,此时苗木生长量仍大,可在9月上旬每亩再施磷钾复合肥40~50公斤,促进苗木的后期生长,提高苗木质量。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还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泡桐苗期的害虫主要有金龟子、小地老虎、泡桐网蝽、泡桐叶甲等。金龟子的幼虫叫蛴螬,在土里过冬,春暖后爬到土表层咬食苗木。防治方法主要是圃地翻耕时放鸡鸭吃掉或人工捕杀;苗木出土后,在被害的苗木上浇洒20%桐子饼液(10公斤桐子饼渗水40公斤),防治效果很好。小地老虎的幼虫在4月底开始出来活动,白天躲在土里,晚上爬到地面咬断幼苗根部。防治方法主要在被害苗木附近扒开土来捕杀。泡桐网蝽主要危害叶片,可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杀。泡桐叶甲也是危害叶片,可用敌百虫粉剂喷杀。病害有炭疽病、黑豆病,以炭疽病为主。可用1份硫酸铜和10份碳酸氢铵混合,密封24小时后,配制200倍液喷洒幼苗,防治炭疽病和黑豆病都有较好的效果。苗木出圃:泡桐埋根苗出圃除秋季10月左右带叶造林外,通常是在春节前后进行。泡桐苗木根系脆嫩,在挖苗、运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苗根,防止辟裂、折断。由于泡桐埋根苗多数形成两层根,出圃时除挖出上层根外,还应挖出下层根;起苗时根幅大小一般保持在50厘米左右为宜。
繁殖方式
泡桐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大气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因种类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也有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地下水位不足2米时,生长也差。土壤pH以6~7.5为好。泡桐生长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方地区,以兰考泡桐生长最快。楸叶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长较慢。不同种类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如兰考泡桐的高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能由不定芽或潜伏芽形成强壮的徒长枝自然接干。栽植后经过2~8年,自然接干向上生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自然接干3~4次,个别能自然接干5次。第1次自然接干高生长量最大,可达3米以上,以后逐渐降低。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在4~10年。材积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在7~14年,这种高峰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中国,春季先叶开花,花大,是不明显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时满树花非常壮观,花落后长出大叶,叶密而大,树荫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绿化和行道树种。但泡桐不太耐寒,一般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黄河流域以南,是黄河故道上防风固沙的最好树种。且泡桐抗污染性较强,用作工厂附近的隔离带十分好。
泡桐生长非常迅速,十几年树龄的泡桐要比同龄杨树直径大一倍,但生长时间长了,树干会出现中空。由于生长迅速,所以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但也耐酸耐腐,防湿隔热。
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种、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地应选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气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长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一般随整地随造林,采用穴状整地,深1米,长、宽各1米。根据造林的目的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为3~5米;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株间还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带状或块状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实行粮食作物-泡桐间作时以桐为主的间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亩26株;以粮为主的间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亩3株;桐粮并重的间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亩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叶后到第2年春季发芽前进行。有的地区进行秋季带叶栽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病害防治
泡桐丛枝病是较为普遍的病害,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80~90%,病原为类菌原体。幼树发病后,多在主干或主枝上部丛生小枝小叶,形如扫帚或鸟窝。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无病母树的根作为繁殖材料,及时修除病树,选用抗病良种等。害虫有大袋蛾为害叶部,毛黄鳃金龟的幼虫食苗木根皮。
价值及其他
经济价值
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挠不裂,易于加工。气干容重轻。隔潮性好。不易变形。声学性好,共鸣性强。不易燃烧,油漆染色良好。可供建筑、家具、人造板和乐器等用材。桐材的纤维素含量高、材色较浅,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叶、花、果和树皮可入药。桐木用途
河南的兰考泡桐的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挠不裂,易于加工。声学性好,共鸣性强。不易燃烧,油漆染色良好。气干容重轻。隔潮性好。不易变形。桐材的纤维素含量高、材色较浅,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可供建筑、家具、人造板和乐器等用材。
兰考泡桐的叶、花、果和树皮可入药。树姿优美,花色美丽鲜艳,并有较强的净化空气和抗大气污染的能力,是城市和工矿区绿化的好树种。特别适合制作航空、舰船模型、胶合板、救生器械等,由于其木质疏松,共振好,也适合制作乐器,小枝可用来制作炭笔。在兰考当地有大小乐器厂上百家。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苦,寒。
【来源】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以根、果入药。根秋季采挖,果夏季采收。
【功能主治】
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用于气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为0.5~1两。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泡桐】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