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干旱草地,海拔1500米。
分布范围
革苞菊仅见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及与蒙古毗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卵叶变种产内蒙古伊克昭盟海渤湾拉僧庙南
形态及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粗壮的根状茎,基部为厚层残存的枯叶柄所紧密围裹成径达6~7厘米的块状体;茎基被棉状污白色厚茸毛,上端有少数稀多数簇生或单生的花茎。花茎不分枝,长2~4厘米,柔弱,径约2毫米,被白色密茸毛,稍有沟,无叶。叶多数生于茎基上成莲座状叶丛,通常长7~15厘米,宽2-4厘米,有基部扩大被长茸毛的叶柄;叶片长圆形,革质,被疏或密的蛛丝状毛或茸毛,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宽短,有浅齿和生于齿端而长约2~4毫米的硬刺;中脉在下面稍凸起;内层叶较狭。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下垂,径达2厘米。总苞倒卵圆形,长约1.5厘米;总苞片3~4层,被蛛丝状棉毛,外层由较宽长的苞叶组成,革质,绿色,有浅齿和生于齿端的黄色刺;内层较短,线状披针形,无齿,上部稍紫红色,顶端有刺。小花多数,花冠管状,长7~9毫米,干后近白色,顶端褐黄色;裂片卵圆披针形,稍尖,长1.2~1.5毫米。花柱分枝短,卵圆形,顶端稍钝,下部稍扁;基部膨大。冠毛长5~6毫米,污白色,有不等长而上部稍粗厚的微糙毛;瘦果无毛;花果期5~6月。
栽培方法
可以试用种子繁殖。采收和储藏: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保护价值
本种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对研究亚洲中部植物区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革苞菊是一个独立种。因此,革苞菊属包含了2个种。革苞菊为北阿拉善一东戈壁分布种,卵叶革苞菊为南阿拉善东部(桌子山-贺兰山)低山丘陵分布种,二者形成明显的替代分布格局。该属为阿拉善荒漠特有属,亦为蒙古高原特有属。仅见于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因过度放牧,植株日趋稀少,应加强保护。
保护措施
建议在革苞菊分布区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并进行引种繁殖试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革苞菊】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