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法藏

时间:2024/11/16 23:11:2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华严体系实际构建者,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法藏的学术著作多数难考其具体年代,且有部分佚失,但重要著作均得以流传。其中《华严探玄记》是彰显法藏华严教义学理论建构成熟之作,另有诸多注疏,史称“贤首十疏”,包含有《梵网经疏》《心经略疏》等。法藏著述中,《华严指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
  • 中文名: 法藏
  • 别号名称: 贤首禅师
  • 出生日期: 643年
  • 性别:
  • 籍贯: 西域康居
  • 出生地: 长安
  • 生肖:
  • 去世日期: 712年
  • 职业职位: 僧人
  • 代表作品: 华严经
  • 主要成就: 华严宗开创者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法藏(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其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

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此后,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译经。证圣元年(695)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他奉诏笔受。新译《华严经》,虽较旧译增加了《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藏世界》《十定》等品,却仍有脱漏。他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并把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在长安补译的《入法界品》阙文补在新译的脱漏处,使现行《华严经》得以完善。圣历一年(699),新译《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深得武后赏识。他还参加翻译了《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唐代僧人贤首,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为华严宗三祖。本为康居国人,本名法藏,其父侨居唐都长安,以唐为姓。尊者十六岁时,到四明山阿育王塔烧炼一指以表虔敬,并发誓研习华严经义,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见解不同而退出。武则天时期,曾入宫为武后讲解《华严经》。时为译场主持人,与人合译出《华严经》等。武则天赐以“贤首”之名,因而时人又称他为“贤首国师”。尊者以《华严经》为理论根据而立“华严宗”,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华严宗亦因他而被称为“贤首宗”。尊者历任五帝(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门师,声望显赫。

主要经历

关于法藏在洛阳的政治活动,崔传记载了两件事。其一,神功元年(697),契丹大举寇掠内地,武则天一面派军队前往应战,一面令法藏“依经教遏寇虐”。法藏上奏道:“若令摧伏怨敌,请约左道诸法。”所谓左道,是指巫蛊、方术、诅咒、祈祷鬼神等带有迷信色彩的邪门旁道,由于危害政治,一直被严禁,但这次武则天允许实行。法藏于是沐浴更衣,建立道场,设置观世音菩萨像,手持影子石佛珠,行道作法。几天后,契丹军队看见的武周军队便成了“无数神王之众”,又见“观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军心大乱,被武周打败。武则天下敕表彰法藏说:“醴酒流甘于阵塞,仙驾引纛于军前。此神兵之扫除,盖慈力之加被。”其二,神龙元年(705)初,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立唐中宗复位。法藏积极参预这次政变,“内弘法力,外赞皇猷。”形势稳定后,中宗赏功,让他连升三品。这对于一位不打算还俗的僧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法藏因而再三谢绝,中宗遂转赐其弟康宝藏。中宗还下诏表扬法藏道:“传无尽之灯,光照暗境;挥智慧之剑,降伏魔怨。凶徒叛逆,预识机兆,诚恳自衷,每有陈奏,奸回既殄,功效居多。”

法藏在洛阳的宗教活动,主要表现为翻译并研究佛经,以及进行佛教的宣传教育活动。

《华严经》梵文原本据说有10万偈。东晋时梵僧佛驮跋陀罗在华首次译为中文,勒为60卷,称为《六十华严》或《旧华严》《晋经》。该译本不是足本,仅有二万六干偈。武则天听说于阗(今新疆和田)有梵文足本,很想弄到。于阗僧实叉难陀闻讯,携梵本来洛阳,证圣元年(695)奉敕在大遍空寺翻译,未毕而病故,由参预译事的中外籍僧人继续翻译,法藏参预其中。崔传说他“本资西胤,雅善法言,生寓东华,精详汉字”,因而担任笔受工作,发挥主要作用。四年后新译在佛授记寺完成,勒为80卷,称为《八十华严》或《新华严》。但仍不是足本,法藏补进前此与中天竺僧地婆诃罗在长安共译出的部分内容,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新本。圣历二年(699)10月8日新译《华严经》告成,佛授记寺的僧人请法藏讲经义,武则天下令当月15日开讲。到腊月12日晚上,法藏讲到《华藏世界品》的“海震动”说法时,突然发生强烈地震,讲堂和寺院发出震吼之声,听众数千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该寺僧人作为喜讯向武则天上疏汇报。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说,上天常常因朝政失误而降生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告皇帝,这时,臣子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指摘时弊,皇帝也会下罪己诏向国人承认错误,同时减膳,录囚,减免赋税,施行仁政。这无疑是借助于老天爷的权威。对皇权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使皇帝有所收敛,成为时政改弦更张的一个契机。《通鉴》卷203记载,垂拱二年(686),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在洛阳临朝称制已经两年多,雍州上报新丰县(今陕西临潼)东南涌出一山,武则天下令将县名改为庆山。有人上疏说:“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殃祸至矣。”这次地震本来又是一个批评武则天的机会,但因为法藏讲经的缘故,反倒被看作是吉兆瑞应。崔传说:武则天对僧人的上疏御笔批答道:“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祉,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动!”

同时,武则天还命法藏为自己讲解新译《华严经》秉御赐法藏,华严宗义理极其深奥复杂,武则天听后茫然不解,法藏就以宫殿前的金属狮子为教具,撰写《金狮子章》,来加以开导。这一直观教学使艰深的义理变得径捷易懂,武则天遂豁然开悟。

《金狮子章》不足1100字,却囊括了华严宗的基本理论和判教说法,可谓有咫尺万里之势。所以这样,除了法藏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外,还由于他以实物为例,深入浅出,舍弃了很多论证过程。兹引证一例:为了说明色与空的关系,《金师子章·辨色空第二》就以金体比喻佛性——空,以狮子相比喻事物——色,说:“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秘密隐显俱成门是华严宗十玄门之一,以为事物有色和空两重内容,人们看到假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所体现的实有这一面,假有显而实有隐;看到实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的一面,实有显而假有隐。虽然或隐或显,但隐显二相,俱时成就。

法藏很善于利用教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进行直观教育。为了说明事事无碍法门,即事物与事物之问圆融无碍的关系,他概括为因陀罗网境界门。他为武则天和那些理解力低的人准备了10面镜子,安放于八方和上下,镜面相对,距离一丈并点燃一支火炬,来照着中间安放的一尊佛像,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重叠叠地现出佛像,以及其它镜子映现佛像的样子。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一佛教理论。《宋高僧传·法藏传》总结他以实物从事教学活动时指出:“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

不久,法藏迁至长安大崇福寺当寺主。据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4记载,长安曾有三所崇福寺。敦义坊东北隅有隋代的灵觉寺,唐初废,乾封二年(667),皇后武则天为其姐贺兰氏复立为崇福寺,但仪凤二年(677)即改名为福田寺,玄宗初废。义宁坊南门东边有隋代的真寂寺,唐初改名为化度寺,但直到大中六年(852)才改为崇福寺。显然,这两所崇福寺都不是法藏当寺主的寺院。他所在的崇福寺位于休祥坊东北隅,即当年武则天舍宅而立的太原寺,载初元年(689)改称为崇福寺,由武则天亲笔赐写飞白体寺额。因此,该寺可以看作是在长安的武周皇家寺院,选中法藏当寺主,无疑体现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垂青。

长安四年(704)腊月,法藏供奉于洛阳内道场,建置华严法会。他向武则天谈起自己年青时曾炼指供养岐州法门寺舍利塔,是珍藏阿育王所提供佛舍利的胜地,于是武则天下令前往法门寺迎舍利。她这时82岁,身体已经不行,一月以后病情即恶化,想借助于法藏,乞灵于佛教,以求延年益寿。法藏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在塔前行道七昼夜,请出舍利,于除夕迎至大崇福寺,次年正月11日送至洛阳,并且送还先前为武则天讲《金师子章》时御赐给他的、倭进献的云海石108粒念珠,希望借以云海石祈福武则天病愈。11日送回洛阳时武则天下令王公百官和洛阳的善男信女,都制做精美华贵的幡华幢盖,由太常寺演奏庄严的乐曲,将舍利迎至明堂。正月15日,武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法藏捧持舍利,“普为善祷”。10个月后,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去世。随着李唐政权的恢复,长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法藏也就永远地离开了洛阳,在长安从事活动,继续受着几代皇帝的高度尊崇。

主要作品

法藏的学说,继承智俨法界缘起的思想而有所发展。他推崇华严,倡导法界缘起的理论,并用四法界、十玄无尽、六相圆融等法门,来阐明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内容。此外,他还由教开宗,把印度和中国的所有宗派详分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诸法皆空宗、真俗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等十宗。前六宗属小乘,后四宗属大乘。他自称圆明具德宗。

著作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旨归》1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或《华严教分记》)4卷、《华严金狮子章》1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游心法界记》1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1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1卷、《密严经疏》4卷、《般若心经略疏》1卷、《入楞伽心玄义》1卷、《大乘起信论义记》5卷、《大乘起信论别论》1卷、《法界无差别论疏》1卷、《华严经传记》5卷等。

法藏的学术著作多数难考其具体年代,且有部分佚失,但重要著作均得以流传。其中《华严探玄记》是彰显法藏华严教义学理论建构成熟之作,另有诸多注疏,史称“贤首十疏”,包含有《梵网经疏》《心经略疏》等。法藏著述中,《华严指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

其一生主要撰述有:《华严发菩提心章》《华严关脉义记》《华严金狮子章》《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经旨归》(《华严指归》)《华严三昧章》《华严玄义章》《华严经传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乘起信论义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入楞伽心玄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新华严经略疏》(《新华严经料简》)《华严三宝礼》《华严赞礼》《华严翻梵语》《华严梵语及音义》等。

贡献影响

学术思想

法藏的学术体系极为庞杂博大,条目繁多,如十玄门、十重观、华严三昧观等等,于此仅举三项较为基本的理论。

判教

判教即指对历史上佛教经论批判式的整理,为中国佛教宗派最重视的事情之一。法藏的判教为华严宗判教论的核心,即“五教十宗”。五教是对经论所做的判定,十宗是对教义内容的分类。

(一)小乘教:指《阿含经》及小乘阿毗达摩论而言,以法藏的观点,此种教法层次最低,难以与大乘义理比肩。

(二)大乘始教:分相始教、空始教二种,前者指《解深密经》及法相宗各种论典,后者指《般若经》及《中论》等空宗典籍。法藏认为此类义理高于小乘教而稍逊其他大乘法门。

(三)大乘终教:《楞伽经》、《胜鬘夫人经》、《起信论》等,属如来藏缘起论。

(四)顿教:与前面循序而进的渐教不同,指顿悟法门而言,《维摩诘经》、《思益经》等属此。

(五)圆教:华严教法,圆融无碍。

十宗:将五教内容再加细分,成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十种。这十宗中,前六种是小乘教,后四种是大乘教。

作为华严教义学中判教的补充,法藏还提出了通摄佛教大小乘,属另一类型的佛教四宗义,表列如下(资料来源:《法藏评传》):

宗名 经论 创立者 特点

随相法执宗 《阿含》诸经,《婆沙》诸论 小乘诸师 随事执相

真空无相宗 《般若》诸经,《中》、《百》诸论 龙树、提婆 会事显理

唯识法相宗 《解深密》诸经,《瑜伽》诸论 无著、世亲 依理起事差别

如来藏缘起宗 《楞伽》诸经,《大乘起信》诸论 马鸣、坚慧 理事融通无碍

这种判教方法不仅在当时,而且对现代佛教的判教观念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他信息

法界缘起论

华严宗的法界无尽缘起理论是佛教缘起说理论的极致,它把宇宙分为四个层次:

名称阐释

事法界 宇宙间的现象世界。

理法界 现象世界所依据的本体界,指真如法性。

理事无碍法界 真如法性与现象之交融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 即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指现象与现象间相互融摄而不相妨碍,一切摄一,一摄一切。宇宙是一重重无尽,相互缘起的连锁系统,不可分割的全体。

法藏曾用大量的,精致的语句来描述这一理论。华严宗二祖智俨曾有“十玄门”的学说用以阐述这一理论,而法藏更将其说法加以改革,而成为“新十玄门”,法藏以金狮子为譬喻,向武则天解说的正是此说。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即对事事无碍法界,完全的、相互依存的、无时空差异的宇宙之总说,其余九门是分述。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说明个体与全体的关系。一即宇宙的一真法界,多即现象界中不同的事物。一与多有差别,但互相融摄,如一只金狮子中,黄金与狮子的形象之间相互容受。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现象与现象之间可以相互融摄,如金狮子的眼睛、耳朵、鼻子,其本质并无分别。而眼睛、鼻子、耳朵的外形则有差别相。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现象与现象之间有层层无尽的含摄。因陀罗网是印度神话中,在天帝宫殿里张开的一张网,上面有无数宝珠,每一颗宝珠都能映现出其他宝珠,及其他宝珠中映射的珠影。在事事无碍法界中,纷然万法如因陀罗网一般重重含摄。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极短暂的时间,极微小的物质,可以容纳极大的事物。在一毛孔之中,即有无量佛国。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宇宙间的现象有显有隐,但显与隐的都是存在的现象,如金狮子在本质上是黄金,在显现上是狮子,事实上金子与狮子同时俱成,都是存在的。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自理而看事,一切现象都是纯一的。自事而看事,一切现象又是杂多的。理与事的差别由角度不同引起,并不是有本质差异,二者不相妨碍,纯与杂同时存在。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不同时间可以相互融摄。一念之间,可以含摄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阶段时间。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心是为善为恶,成圣成佛的关键。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事事无碍的道理,在一切事上就能显示出来,因此,事就是理,不须事外求理。

六相圆融说

六相圆融是渊源自地论学派,为法藏详尽阐释的学说,其理论依据源出《华严经·十地品》与《十地经论》。六相是现象界的六个范畴,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如一金狮子,金狮子是总相;眼耳鼻等是别相;眼耳鼻均为金子做成,是同相;眼耳鼻外形不同,是异相;因缘和合形成狮子,是成相;因缘不和合,则不成狮子,是坏相。

六个范畴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总、同、成,一组是别、异、坏。这两组概念看似相互冲突,实则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是一个缘起的连锁,每一相都具足六相。

对应关系 具体释义 比喻 总结

总相——别相 别相指整体之部分存在,构成整体而具差别的条件要素。无别相,则总相无以成立。别相则依总相为存在。标明法界缘起的道理。 1、如金狮子为总相,则狮子之眼耳鼻为别相。 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别,成即诸缘办果,坏即各住自法。

2、如屋舍为总相,则椽为别相。 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

同相——异相 同相指构成事物整体过程中的共同要素、作用等。异相指事缘差异性存在。 1、如金狮子之眼耳鼻均为金,是同相,其外形不同,是异相。

此范畴强调共同构成某事物力量及作用的共同性及差异性。标明缘起相映的道理。 2、椽、瓦对房舍而言是别相,椽、瓦本身是对方的异相。

成相——坏相 成相即构成事物存在的作用力量。坏相指事物诸要素“各住自法”的相对稳定性。标明缘起离边的道理。 1、金成狮子则是成相,金子不形成狮子是坏相。

2、椽、瓦诸缘共同作用成舍,是成相。椽等各住自法,本不作舍,即是坏相。

六相圆融是对十玄门的又一重解说,同样构成华严法界缘起论的内容。

历史地位

法藏专宗华严,是唐代建构华严教义学的龙象高僧,也是中国佛教玄学体系的最后构建者,其理论学说与智顗的天台哲学,可称是中国佛教理论之双璧。此外,宋明理学尽管整体批判佛教,但实际上通过禅学,特别是华严禅,间接受到了华严派的较大影响。华严义学中的理事圆融论成为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宋代程朱理学甚至直接使用理事、理气等作为哲学思考范畴。

法藏思想对日本佛教、韩国佛教的华严宗影响均较深远,乃至日本华严学权威学者镰田茂雄曾说,东亚三国推展华严教学的比较研究中,首先是必须要将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视为开宗之书,并有必要详细调查比较中国宋代、日本凝然、高丽均如及以后的相关注释著作。以法藏华严教义学为理论基石的华严宗,迄今仍然活跃在日本、韩国等地区,可以说,法藏的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著作选读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狮子情有,名为遍计。狮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坏,故号圆成。

谓以金收狮子尽,金外更无狮子相可得,故名无相。

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狮子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华严金狮子章》

金与狮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若狮子眼收狮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狮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金与狮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狮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狮子尽。一一遍狮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若看狮子,唯狮子无金,即狮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狮子,即金显狮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金与狮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狮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处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狮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尤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说此狮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障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耶,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狮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金与狮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理说事,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华严金狮子章》

初中问曰:云何名为发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者无间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二者修行心,谓于此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乘俱绝三轮故。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广大心,谓于一切众生皆立誓愿,将度脱故;二者最胜心,谓度彼要当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谓求度众生巧方便法要当成熟故;四者忍苦心,谓堪忍代彼一切众生受大苦故;五者无厌足心,谓于一一难化众生化以无量方便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化难化众生设于无量劫荷负众生苦不以为劳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众生尽未来际念念无间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报心,谓于诸众生作此广大饶益终不希望毛端恩报故;九者欢喜心,谓令众生得安乐时,通令得转轮王乐释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乐故;十者不颠倒心,谓不见能化及所化故。

——《华严发菩提心章》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名不垢不净。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观行释者,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谓彼即空无可生灭;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三于圆成实性作无性观,谓前二不有而非减,观智照现而不增。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又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法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法藏 小编为您整理法藏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