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我国除见于海南岛陵水县的大里、南喜、吊罗山及乐东县的尖峰岭外,在广西钦州小董乡、龙州等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越南。
形态及特征
形态描述依据海南5号、广西2号共7号标本描述:体形中等,背甲长83~186mm,宽68~129mm;壳高40~92mm,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头大小适中,宽20.5~28.5mm,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眼大,眼径大于吻长。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人。87Ⅲ013标本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84Ⅵ001号标本缘盾13对,801201标本缘盾11对。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腹甲人而平,略短于背甲。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肱盾缝(或股盾缝)>股盾缝(或肱盾缝)。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目前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尾较短,被硬鳞。84Ⅵ001号标本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缘盾13对。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区溪流中,84V1002号标本捕获于1983年5月,从海南岛吊罗山带至上海时,体肥厚,因此腹甲不能完全关闭背甲。后于6月9日产卵1枚,白色,长椭圆形,壳硬,卵径58.5mm×31.5mm,6月11日又产卵1枚,卵径61.0mm×31.0mm,此后腹甲才能关闭背甲。
价值及其他
观赏,环保。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生境破碎化日益严重,在动物繁殖季节,两性之间由于地理隔绝而无法相遇,动物会与其同域分布的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进行“偷配”,产生杂交后代(Nolteetal.,2010)。且这种“错误”的性取向的杂交现象在自然界越来越普遍(Mallet,2007)平顶闭壳龟和黄闭壳龟同分布于吊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其巢址选择非常相似,生态位的重叠为两种闭壳龟形成杂交种提供了可能(Shietal.,2005)。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运动行为节律存在高度重叠(重叠指数:Qik= 0.78),两个物种的活动强度除了06:00~09:00时间段外,其他时间段均是相当的。运动行为的高度重叠增加了这两物种的相遇几率,从而为两物种形成杂交种提供了更大可能性。然而,由于平顶闭壳龟的活动强度大于黄额闭壳龟,且两物种摄食行为的重叠度不高(重叠指数Qik=0.38),黄额闭壳龟摄食行为的高峰期晚于平顶闭壳龟2~3h,导致两物种间在利用食物资源上产生时间异质性(Chesson,1981)和资源分配的差异性(MacArthuretal.,1967),从而达到食物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实现两物种在同域环境中稳定共存。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黄额闭壳龟】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黄额闭壳龟 小编为您整理黄额闭壳龟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