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种类
西伯利亚鲟
学名: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
溯河性鱼类。食物以毛翅目、蜉蝣、摇蚊幼虫等为主。大鱼有时食雅罗鱼、江鳕等。性成熟晚。
西伯利亚鲟分布极广,从西部的鄂毕河,到东部的科累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均有分布。适温范围也较广,适宜生长温度15-25℃,冬季冰下也能摄食生长,夏季可耐受30℃水温;在天然水体中生长较慢,而在温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快;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7-18龄,雄鱼11-13龄,温水养殖条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鱼3-4龄,雌鱼6-7龄。西伯利亚鲟食谱广,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易驯养、生长快、体形大、肉质好等优良养殖性状,是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广泛养殖的鲟鱼种类。
达氏鲟
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1868
达氏鲟喜群集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富有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河段活动,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等。
为长江中上游的中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1.5kg以上,一般是几百克,在长江渔业中不占明显地位,其产量常与中华鲟统计在一起,故未有此种鱼的产量。肉味丰腴,卵子经盐渍后尤为美味,另外,鳔和脊索可制成鱼胶。
现今天然产量不多,分布范围又逐渐缩小,已被列为我国2类野生保护动物。1976年3月在长江宜宾段用人工拴养催产及仔幼鱼培育已获得成功。由于达氏鲟为淡水定居鱼类,底栖、杂食性,个体小,性成熟早,能适应大、中、小各类水库及溪河、山塘等水体,并能和鲢、鳙、草鱼等混养,是一种理想的养殖对象。
小体鲟
学名: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1758
下唇中间中断。吻须较长,其突起发达。为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最大体长达800mm。以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雄鱼4-5龄性成熟,雌鱼5-9龄性成熟,在伏尔加河5-6月在砾水底产卵,产卵11000-137600粒之间。孵化期约4-5日。雄鱼和雌鱼的生长差别不大。
小体鲟在欧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毕河等水域,有洄游和定栖两种类型。小体鲟适温范围较广,生存水温1-33℃;是目前养殖鲟鱼中个体最小、生长速度最慢的种类;小体鲟食物较杂,在河流中以底栖生物为食,主要食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小型软体动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4-7龄,雄鱼3-5龄。虽然小体鱼易于驯养、肉质好,但与其它鲟鱼比较,生长速度慢。
中华鲟
学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4
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5-6月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摇蚊和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小鱼等为主要食物。常见个体50-300kg,最大个体可达600kg。生长较快,但性成熟较晚。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
为大型经济鱼类,肉和卵都可食用。脂肪蛋白含量均高。鳔和脊索可制胶,鱼鳍和鱼唇也多胶质。此外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我国特有种,已被我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鱼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
白鲟
学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1861
为海、淡水洄游的鱼类,但主要栖息于长江流域的中下层,有时也进入沿江大型湖泊。肉食性鱼类。体长80mm以上以鱼、虾、蟹、等动物为食。性成熟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性成熟较雌性稍早,体重也相应小些。体重30-35kg的鱼怀卵量约20万粒。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卵圆形,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出生的个体体长可达530-610mm,体重0.83kg。雌雄鱼在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长度及重量大于相同年龄的雄鱼。
白鲟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濒危珍贵食用鱼类之一,四川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民谚,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7m、体重达908kg。肉、卵均可食用,鳔和脊索可制胶。目前种群数量不大,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占多数,通常约150kg,为稀有种类。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
施氏鲟
施氏鲟是黑龙江特产和重要的经济鱼类,淡水定居种,也是鲟鱼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捕获的最大个体长达240cm、体重102kg。施氏鲟生存水温为1-30℃,最适生长温度21℃左右;食性依年龄不同而异,幼鱼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也食小型鱼类;在黑龙江中生长速度较慢,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很快,;野生施氏鲟最小成熟年龄,雌性9-13龄,雄性7-9龄,人工养殖的最小成熟年龄,雌鱼8龄,雄鱼7龄,适宜产卵水温17℃。与其它养殖鲟鱼比较,人工养殖,特别是用配合饲料驯养幼鱼过程中,施氏鲟摄食食物惯性较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转食配合饲料要有相当长的驯化时间。20世纪末,施氏鲟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鲟鱼养殖种类,其产量约占鲟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2年5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
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库拉河。其适宜生长温度为8-25℃.,最适温度23℃左右;以底栖软体动物、虾、蟹及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2-16龄,雄鱼7-9龄;是个体较大,性成熟较早的鲟鱼种类。其体色发黄、骨板大,商品鱼价格较低。
匙吻鲟
匙吻鲟是匙吻白鲟科2种鲟鱼之一,也是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等几条大河及其毗邻的海湾流域,遍及美国的26个州。生存水温1-35℃的,适宜生长水温25-30℃;匙吻鲟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是养殖鲟鱼中惟一的滤食性种类;其适温范围广、生长快,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养殖方式又与花鲢相似,适合池塘、网箱和大水面增养殖。
杂交鲟
此种杂交鲟是欧鳇和小体鲟的杂交后代,也是俄罗斯经几十年的育种研究选育出的各种性状最优秀的杂交组合,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5-6龄)、后代可育、遗传性状较稳定等特点,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引进养殖。
黑龙江杂交鲟
黑龙江杂交鲟是施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后代。施氏鲟和达氏鳇在自然状态下就有杂交的子代。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均能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后代的适应能力、抗病力、生长速度以及配合饲料驯养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势。
形态及特征
体延长,一般呈梭形。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头上骨板或有或无。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鳍条不骨化。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低位。腹鳍在背鳍前方。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有锁骨,无椎体。鳔大,镖管和食道背面相连。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迄今为止,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俄罗斯鲟、欧洲鳇、小体鲟、匙吻鲟等十几个品种作为研究或者是人工养殖。
生活习性
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饲养方法
设施化养殖模式
鲟鱼设施化养殖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使养殖环境相对可控,进行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养殖方式。设施化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目前,苗种生产主要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为主,成鱼养殖则以池塘和网箱养殖方式为主。
流水养殖
是以优质的泉水或江河水等为水源,通过机械提水或利用地形自然落差,使鱼池中水体保持适宜的流速和流量,养殖水不重复使用。该养殖模式的优点是成本低,便于管理;缺点是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控性较差,养殖外排水易污染环境。
网箱养殖
是利用水库、大型河道等大水体等生态水域,结合网箱内小水体密集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优点是收获方便、产量高,缺点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且易污染水体环境。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是集成众多设施和设备,采用水温调控、生物净化和杀菌消毒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养殖对象生长环境相对稳定。该养殖模式优点是养殖水质高效可控,可实现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及低废排放,缺点是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养殖要点
养殖密度
不同的鲟鱼养殖模式或同一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的鲟鱼,养殖密度均有所差别。工厂化循 环水养殖密度最高,网箱养殖密度次之,流水养殖密度最低。养殖密度对鲟鱼的生长影响较大, 密度过高对鲟鱼的生长具有消极作用,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及摄食率显著降低。
投饲策略
投饲策略主要包括投饲率和投饲频率。不同规格的鲟鱼,在不同养殖模式及环境下,投饲 策略有差异,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投饲策略也有所变化,确定适宜的投饲策略有助于提高鲟鱼 的养殖产量及饲料利用率,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一般来说,随着鲟鱼规格增大,其投饲率 逐渐降低。
疾病防控
鲟鱼病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原体、水环境和鲟鱼机体抵抗力等因素, 若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突变、水质恶化、有毒物质、致病生物侵袭等),或机体因其他 原因(如机械损伤、饥饿等)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鲟鱼设施化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及寄生虫等,以细菌性疾病为主。鲟鱼人 工养殖的病害风险防控应重点从机体抵抗力和环境等方面人手,以预防为主,建立免疫防控、 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的综合防控规程,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价值及其他
鲟鱼肉质白而嫩,无淡水鱼种特有的土腥气味,体脂肪含量少。是加工日本生鱼片、中国菜、西洋菜的高级鱼。它的内脏、头、软骨、皮和鳍均能加工成鱼汤。自古以来它的鳍与鲨鱼鳍一样称为鱼翅,又是三大海珍品之一。现代食品视鲟鱼为低脂肪、高蛋白、低能量,比其它淡水鱼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高,故称为最高级的食用鱼佳品。对防止人体胆固醇增高,防止老龄人动脉硬化、预防脑血栓、高血压等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鳇鱼子(又名鲟鱼卵),该卵子是世界三大珍品之一。鳇鱼子的销售方式大都加工罐头或鱼子酱产品进行流通,供消费者食用。根据养殖鲟鱼的种类不同,其获得的鳇鱼子卵子、卵色也各异,其卵色可有青、黄、赤色之分。如伊朗、意大利在里海的鳇鱼子罐头可分大鲟鱼为青色,大眼鲟鱼为黄色及淡水鲟鱼为赤色卵之分。
鲟鱼软骨中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倍~20倍。对西伯利亚鲟鱼软骨的研究表明,鲟鱼软骨是一种低脂类的食品,粗脂肪含量仅为1.99%,相对来说蛋白质的含量较高,是一类很好的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对施氏鲟鱼皮的研究表明,鲟鱼的皮具有低糖、高蛋白的特点,富含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氨基酸。鱼皮也是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鲟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