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海南虎斑鳽

时间:2024/11/24 2:50:0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海南鳽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体长为54-56厘米,雌鸟较小,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海南鳽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海南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 中文学名: 海南鳽
  • 拉丁学名: Gorsachius magnificus
  • 别称: 海南夜鳽,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鹭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鸟纲
  • 目: 鹳形目
  • 科: 鹭科
  • 属: 夜鳽属
  • 种: 海南鳽
  • 原产地: 中国
详细介绍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活动于中低山(一般在海拔400米以下)和丘陵地带森林附近的小河溪流、水库和水稻田里。

分布范围

海南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仅见于安徽霍山,广西武鸣、隆安、瑶山、浙江杭州市、临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阳,江西赣州市龙南市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广东英德,广东南雄市主田镇瀑布水库和海南白沙、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

形态及特征

海南鳽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鹭类相同,都是12枚。但它的体形肥胖而粗短,颈部和腿也比较脚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黑色的嘴较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

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颈部的两侧具有棕红色的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胸部及体侧杂有灰粟色的斑纹。腋部的羽毛为葡萄褐色,还具有白色的中央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

生活习性

海南鳽部分留鸟,部分候鸟。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 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

海南鳽是夜行性鸟类,白天隐于密林中,夜晚活动,主要捕食溪流或水库中的小鱼。一般在天黑前后(19:15-19:35)飞出去觅食,早晨天刚亮时(4:50-5:15)回树上休息,除了育雏期,一般中途不回来,而是整夜在外觅食。出去觅食和回巢时间受天气和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有1-2小时的差别。至于觅食地点,据广东始兴车八岭国家级保护区技术人员观察,是在水质清澈、流速缓慢且水深20-50厘米的河流浅滩中,也会在农田旷野或水塘觅食。在青嶂山保护区,它主要在瀑布水库周边几大片被淹废弃的农田中觅食,有时也会飞离保护区到距巢3公里以外的农田、水塘等区域觅食。

跟普通夜鹭不同,海南鳽有些非常特殊的生活习性:一是不喜群居。大部分观察到的海南鳽,都是一只飞过,还未见过两只一起出外觅食的现象。同一晚有时雌、雄鸟都会外出觅食,但不会同时出去和回巢,有3-5分钟的时间差。二是不喜鸣叫。不论在栖息地或筑巢地都极难听到海南鳽的鸣叫。它就像幽灵一样,毫无声息地飞来飞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雏鸟也只在孵化出壳后二十多天时在亲鸟喂食时会大声吵闹,生长后期,乞食声也变得越来越低沉、轻微,只在近巢树下才听得到。

繁殖方式

海南鳽的筑巢地,在广西柳州,它选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溪流边的树上筑巢,在浙江千岛湖,海南鳽也选择在无人干扰的湖心小岛上筑巢,浙江千岛湖是中国发现的最大海南鳽繁殖地。在海南鳽的繁殖期,它非常惧怕人类打扰,一有异常响动,便将脖子伸得老长,*惕地张望着。它的巢和其他鹭科鸟类相似,均以筑巢地周围常见的枯枝搭成浅盘状,直径约为40厘米。每窝卵为2-4枚。自亲鸟筑巢至雏鸟出飞,此鸟整个繁殖期约为4个月。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海南鳽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该鸟的形体和大小都近似鹭,嘴长、颈长、脚长,上体黑褐色,并具有白色斑点,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鱼虾、小螺、昆虫为食。虎斑鳽昼伏夜出,从被人发现到失踪,生活习性一直鲜为人知。由于虎斑鳽鸟极为稀少,因而被称之为"神秘鸟"。

1929年,中山大学生物系的师生曾在位于广西自治区中部的金秀大瑶山采集到该鸟的标本,这是广西自治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惟一的纪录。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

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斑鳽再度被发现"的消息被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报道后,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1999年1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高育仁教授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到1只海南鳽幼鸟的标本,感到十分惊喜,并立即在有关刊物发布这一重大消息,引起国内外鸟类专家的关注。同年7月,广西大学周放教授在广西上思县凤亭河库区意外发现了这种鸟,推翻了“海南鳽灭绝”的观点。

进入21世纪,许多世界知名鸟类学家纷纷进入保护区考察,多次发现海南鳽个体的活动,证实了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有可能是该鸟残存的唯一地区。后来,香港一个观鸟组织在粤北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了2只活体,这一消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7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鳽的踪迹。2007年8月10日,在黔东雷公山发现海南鳽的踪迹,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

2012年08月在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又有发现。这是该区第二年发现海南鳽。

2016年6月,浙江省淳安县森林公安局日前根据群众报告,救助了一只海南鳽,这是时隔多年后千岛湖区再次发现这种鸟类。淳安县这次救助的是一只健康的海南鳽幼鸟,体重0.7千克、体长53厘米。为科研需要,淳安县林业部门在这只海南鳽身上安装了GPS追踪器后,将其放归自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海南虎斑鳽】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海南虎斑鳽 小编为您整理海南虎斑鳽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