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亚热带森林中,成群生活在阔叶林中,经常在地面活动。
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印度东部阿萨姆等地。
中国分布于在西藏门隅、珞渝地,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勐腊、勐仑、勐海)、思茅地区(景谷和景东)和西南部临沧地区(临沧、双江、沧源、耿马)。
形态及特征
豚尾猴雄兽的体长为50-77厘米,体重为6-15千克,雌兽的体长为40-57厘米,体重4-11千克。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头顶平而有一毛旋,又被叫作“平顶猴”。
额头较窄,吻部长而粗,略有些象狒狒。面部较长,呈肉色,具较长的黄褐色须毛,颊部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朵周围的毛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条围巾将耳朵遮盖住,眼睛具有明显的白色眼睑。冠毛短而黑,头顶上有放射状的毛旋,但前额却辐射排列为平顶的帽状,象是留着“板寸”发型,所以也被叫做平顶猴。
尾巴也很短,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三左右,尾巴上的毛也很稀疏,尾的基部较粗,尾梢较细,但末端有一簇长毛,在行动的时候常呈“S”形弯曲如弓,状似扫帚或猪尾,所以得名,也叫猪尾猴。
豚尾猴的大拇趾和一般猕猴相似,是向外展的,但显得很大,原因可能是其他猕猴爱下地,豚尾猴则主要在树上栖息。体态较为雄壮,尤其特别是成年雄兽,体毛长而柔软,具有光泽,身上略有一些斑点,背脊和尾巴的色泽为深棕色至黑色,其他部位为浅黄色至灰棕色。雌兽不仅体形较小,毛色也不如雄兽的光亮。
生活习性
豚尾猴能够攀爬高大的树木。善于挑选较好的果子为食,也常到农作区盗食谷物。豚尾猴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猕猴和熊猴多。当其在树上活动受惊时,能迅速下地远逃,很少从树冠间跳窜。但睡休仍在树上。是一种昼行性、树栖、杂食的动物。喜欢群居,每群大约为3-20只不等。在野外的生活习性与猕猴相似,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多,行走、奔跑时用四肢着地,趾行性,但在树上行走是跖行性。能与叶猴群和睦相处,和其他猴子一样,喜欢彼此“捉虱子”,其实是猴类在互相梳毛修饰。平时多是雄猴给雄猴梳理,雌猴给雌猴梳理,两性间互相“捉虱子”的较少。到了繁殖季节,则多是雌雄互相梳饰,这是配偶亲昵结伴的一种表示。
雄性豚尾猴身体强壮力气大,在动物园里饲养的老雄猴性情较凶,雌猴及幼猴性情温顺。喜欢群居,还有个本领很厉害,就是它们一天可以摘几千个椰子,爬树爬的非常快。在泰国,人们训练豚尾猴摘椰子。
繁殖方式
雄兽在发情期显得异常凶猛而强悍。雌兽的月经周期为30-40天,在发情时,臀部和尾巴根部的皮肤明显肿胀和发红。妊娠期为162-186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6-8个月。3-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6年。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分布区也较狭窄,应加强保护。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中国的豚尾猴数量不多,1988年在云南约有900一1000只。无量山区的豚尾猴据1993年调查已接近绝迹。估计云南仅有豚尾猴约900-1000只。
栖息环境的缩小、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此物种致危的主要因素。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环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据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豚尾猴仅残存两种群,10余只。
在包括西双版纳、纳版河、临沧大雪山、南滚河、景东无量山、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云南的6个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兽类》濒危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豚尾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