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闪击战术

时间:2024/11/24 0:26:0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闪电战也称闪击战,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享誉世界的经典战术,由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发明。德国凭借闪电战,在二战之初几乎战无不胜,迅速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闪电战的核心要素是速度、奇袭、集中。在实战中,这三个要素既是战略,也是战术。战术上精妙奇特,灵活多变。战略上整体协同,全局性强。闪电战是德军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一、闪击战术

    • 闪击战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古德里安提出。
    • 闪电战这一战术理论,是二战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基础,闪击战尤为注重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其全貌可分为集结、展开、突破、击虚与钻隙、席卷几大阶段。
    • 闪电战虽然战时成效高,但也存在着较大弱点,留在后方的敌军若没有被完全消灭,很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 闪击战要求在敌人未能有效组织防御与战争动员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在几周或几月内夺得胜利。
    详细介绍

    闪击战又称闪电战,是由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快速、出奇、集中。

    理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迅速发展,军队机动能力、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产物。闪击战思想是20世纪初德国军事家A.von施利芬首先提出的。1905年施利芬在《对法战争备忘录》中对闪击战思想作了详尽阐述。认为德国在陆上一直面临东西两个方向的对手,为了在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方向,在战争爆发的短时间内迅速击垮对手,再对付另外一个方向的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按照闪击战思想,拟定了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由于当时军队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制约,计划未能成功。

    理论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军事家对战争中首次出现的飞机、坦克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意大利G.杜黑提出了制空权思想;英国J.F.C.富勒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认为应该组建以坦克为主的新型机械化部队,并且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队,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属于步兵,支援步兵作战。30年代,德国将军E.鲁登道夫在闪击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战理论。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继承了施利芬的军事思想,并吸取了杜黑、富勒、鲁登道夫等人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闪击战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利用闪击战方式发动战争,迅速占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对苏作战的初期,闪击战也取得了成功。纳粹德国实施闪击战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政治欺骗和战略伪装;先于敌国秘密动员、集中和展开军队,不宣而战;在出敌不意的时间和地点突然发动攻击,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以大量快速部队实施迂回包围,歼灭敌方重兵集团;以夺取被侵略国家的首都为主要目标,摧毁其指挥中心和抵抗意志,迅速结束战争。由于其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战略企图与实现这一目的的国力不相适应等原因,纳粹德国发动的闪击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对闪击战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曾在实战中使用。苏联在其大纵深立体作战等军事理论中,也吸收了一些闪击战的思想。现代条件下,闪击战仍被一些国家视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

    战略层面

    首先战役组织要做到部队隐蔽集结,以达到突袭的目的。

    其次战役发起后空军对敌战略目标进行空袭,迅速瘫痪敌方;集中使用以坦克为首的装甲机械化兵团突破敌防线,迅速向敌后方纵身目标发展,以达到分割包围战役目标,最终对敌进行歼灭。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

    战术层面

    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

    集结

    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

    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

    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划,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突穿

    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击虚与钻隙

    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堵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察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

    席卷

    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要素

    闪电战的要素都严格遵循了所有的战争准则,这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

    航空部队

    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装甲部队

    高度集中的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地面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无线电

    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

    灵活性

    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主动突然性

    在没有任何预*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

    简单明了

    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命——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

    空中优势

    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

    后勤

    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

    战例

    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到12月便打到莫斯科郊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闪击战术】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闪击战术 小编为您整理闪击战术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