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索米M1931冲锋枪

时间:2024/9/15 23:05: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索米M1931式冲锋枪,1929-1930年,拉蒂在M26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冲锋枪,并在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该枪重4.6公斤,枪长0.87米,口径9毫米,供弹具为25发直弹匣或40发弹鼓,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了该枪的主要供弹具,有效射程200~300米。
    详细介绍

    索米M1931式冲锋枪,1929-1930年,拉蒂在M26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冲锋枪,并在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拉蒂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并在投入批量生产以前的1930年就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1932年终于获得批准。

    M1931式索米冲锋只保留了M26式冲锋枪的可卸枪管和拉机柄,枪机基本上是全新的设计,全枪比M26更重,长度则缩短了4厘米;取消了射速调节机构;快慢机一保险手柄改设在扳机附近;采用片状准星和弧形座式可调表尺,最大标称射程500米(实际上有效射程远达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设计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击时更加平稳;木制枪托也有所改进,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适;供弹具为25发盒式直弹匣和71发弹鼓。

    介绍

    M1931式冲锋枪弹鼓供弹具是拉蒂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股东之一的克斯金设计的、弹药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1发弹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供弹具。

    索米小传

    综述

    1939年11月开始的苏芬战争,虽然以苏联割据芬兰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而告终,但对苏联来说,这场战争实在算不上“光辉的胜利”。40万强军之众却在不到他们一半的芬兰军队手中伤亡甚巨、迫使斯大林放弃了吞并整个芬兰的打算。借助滑雪快速机动的芬兰军队屡次悄无声息地从侧翼摸到苏军后方,突然攻击然后迅速撤退。而100多天的对苏军来说更是犹如一场“冬季的恶梦”。

    前传

    1918年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最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倒是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军事化组织——“修茨科尔”爱国军(l917~1949)的首领比较新潮,向瑞士(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要求,禁止战败国德国军队装备MP18I式冲锋枪,于是德国伯格曼兵工厂将其生产权转卖给瑞士工业公司)高价订购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冲锋枪,每一支的价格达到4500芬兰马克。但即便这样,在上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订意向还是遭到了拒绝。这促使芬兰决定尝试自主生产同类武器。这是诺基亚公司早期产品。

    1922年12月,“修茨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18I式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厂方在8个月内生产出200支,单价3200马克。工厂接到订货后立刻行动起来,在1923年6月终于生产出一批试验样枪。但在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出,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耽搁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这次的生产合同终遭解除。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国产冲锋枪出自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拉蒂。拉蒂曾在里赫缅克军需仓库任职,后任集团军械员。由于工方便,拉蒂对德国MP18I式冲锋枪非常熟悉。在深刻体会到MP18I的作战威力和可靠性不足的缺点以后,他萌生了自己设计冲锋枪的念头。

    1922年,拉蒂将自己设计的、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M22式冲锋枪送交军方试验。枪除枪管订购自英国之外,其它零件都是芬兰国内制造。然而试验以后,表现尚好的M22式冲锋枪却被军方代表拒绝。军方的反应令26岁的设计师备受打击,就退出军队公职转而尝试建立私人企业。但由于经营不善,拉蒂与三个军旅伙伴合资组建的自动武器股份公司,仅几个月就宣告破产了,拉蒂无奈只好重新回到军中供职。

    好在有商人看到了拉蒂的设计才能,出资支持他继续研究冲锋枪。1926年,拉蒂将进一步改进的冲锋枪提交军方试验,终于获得了约200支的订货,主要供边防军和“修茨科尔”爱国军使用,并正式命名为M26式冲锋枪。虽然当时只是少量装备,但从此冲锋枪成为了芬军正式装备的一个武器品种。

    M26式冲锋枪

    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理论射速750发/分。枪身右侧设有快慢机手柄,设有三档分别对应单发、连发和保险位置。枪上设有可调解射速的特殊缓冲器,射手可通过旋转位于机匣后盖、标有4个位置的旋钮来控制从机匣后盖下方5个气孔所排出的气量,从而达到调节射速的目的。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活动式击针(后因结构复杂而改为固定式击针)。拉机柄的位置比较特别,位于机匣下方的枪托内,在机匣底部开有拉机柄槽。拉机柄通过其前端的一个突起与枪机底部的凹槽相扣合拉动枪机向后,待击后借簧力恢复到原位,并在射击时保持不动。枪管和套筒由一个紧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更换枪管。使用月牙形36发弹匣供弹。

    然而,M26仍存在一些不足,武器的尺寸和重量都偏大(全长910毫米,重4.4公斤);木制枪托线条不够流畅、抵肩不够舒适,弹匣弧度太大,备用弹匣携行不便等。拉蒂本人也了解M26冲锋枪不完美,所以在枪投入批量生产后仍继续努力,用多年进行改进工作。

    1929~1930年,拉蒂在M26基础上推出了又一款冲锋枪,并于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拉蒂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并在投人批量生产以前的1930年就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1932年终于获得批准。

    M1931式冲锋枪

    弹鼓供弹具是拉蒂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股东之一的克斯金设计的、弹药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1发弹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供弹具。

    1931年,索米M1931正式投入量产,大部分为芬兰国防军所购买。到了苏芬战争开始时,芬兰国防军已经装备了大约4000枝索米M1931。在战争进行期间,M1931的设计中加入了枪口制退器,使得枪身长度在原先基础上又增加了55毫米。新型号被称为KP/-31 SJR(suujarru,意即“枪口制退”)。不过,艾莫·拉蒂对此一型号并不感冒,因为他相信这么做不会降低本枪的可靠性。最终,在芬兰军队中服役的M1931约有一半左右为SJR型。最初,索米M1931被用来替代轻机枪使用,不过事实证明它无法胜任这一角色。到了继续战争的时候,芬军一个步兵班通常配有一枝M1931与一枝轻机枪(一般是缴获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到了1943年,每个班已经配有两枝M1931。芬军本打算给每个班配发第三枝M1931,不过此计划随着继续战争的结束而中止。

    M1931式冲锋枪的变型枪有多种,除了加装枪口帽或在弹匣和扳机护圈之间增加小握把的之外。1941年,厂商还生产了少量(一共才生产了500枝)的碉堡型索米M1931,其护木被做得很薄,以方便从狭窄的射击口向外射击之用,这型号没有枪托,握把也被换成了手枪式的。还有一种更罕见的型号被装置在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上作为第二武器,但在苏芬战争所导致的订单取消之前,这一型号只造出了数十枝而已,由于缴获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被发现更胜任这一用途,这一型号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产。跟碉堡型一样,这型号也采用手枪式握把(当然,也没有枪托),如有必要可以快速从坦克上拆下并更换枪管以适合步兵使用。到了80年代,芬军的军火库里仍有这种型号的存货,尽管配套使用的坦克在1959就早已退役。大概连芬军自己都忘了自己的仓库里还有这么一型冲锋枪。

    然而,限制M1931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结构和工艺以及苛刻的选材(选用瑞典的优质铬镍钢制造)带来的高昂成本。30年代期间,索米冲锋枪在芬兰国内装备数量的增长速度很慢。1932年,M1931式冲锋枪的装备量约为1000支,1934年为1400支,到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之时只有4144支。

    索米冲锋枪经历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局部战争(l932~1935年)的洗礼,还参加了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但当时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直到苏芬冬季战争(l939~1940年)爆发后,芬兰的冲锋枪才得到世人的瞩目。

    苏芬战争

    在战争初期,芬兰军队装备的索米冲锋枪比例约为每44名士兵才装备一支。但配合着芬军机动灵活的战术运用,有限数量的索米冲锋枪在防御作战和丛林、山地游击战中给了苏军沉重打击。几乎苏联出版的每一部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都给予索米冲锋枪和使用该枪屡创苏军的芬兰滑雪机动部队以浓墨重彩的描述。而索米冲锋枪的威名不仅建立在战场的厮杀中,更是因为芬军对冲锋枪战术的运用给苏军留下深刻印象,并对其装备建设和战术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实际上,苏军在冬季战争爆发之前,也曾研制装备过冲锋枪,即1934年定型的捷格加廖夫冲锋枪PPD-34和改进型PPD-38。但由子苏军部分领导人对冲锋枪战术价值认识的偏颇,认为冲锋枪不应作为军用武器,因而在1939年2月作出了将冲锋枪停产并将已发往部队的冲锋枪全部收回的错误决定,只有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边防部队还保留有少量的冲锋枪装备。

    冬季战争爆发时,苏军刚刚结束了半自动步枪的选型工作,胜出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SVT)的投产直到1939年11月25日才真正落实,因此伴随苏联工农红军走上芬兰战场的轻武器仍以莫辛弹仓步枪为主,还有为数不多的西蒙诺夫自动步枪(AVS-36)。虽然AVS-36的威力不弱,但由于使用的是老式的大威力步枪弹,后坐冲量过大,连发射击精度极差,机动性和携弹量受限,特别是可靠性不足,因此使用效果远不如冲锋枪。

    苏芬战争后,索米冲锋枪的订单开始大增,仅1940~1944年,就向保加利亚、德国、克罗地亚、瑞典等国出口了18000余支。瑞典、丹麦和瑞士还购了索米冲锋枪的仿制生产和销售授权。但即便如此,索米在二战时期的总产量也不过8万余支,与苏联波波莎的600多万、英国司登的400万支、美国汤姆森的200万支和德国MP4O近120万支的数量都无法相比。

    成败优劣评说

    索米M31的原型枪M22因为射速过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米M31采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机构。它安装在机匣后端的机匣帽内部,枪击向后运动时,可以通过气体压缩来性来降低射速。因此索米的机匣帽相当严实,要转7圈才能转开。而且为实现机构所需的气密性,机匣上不能开槽。所以,索米的拉机柄设置很神秘,是非随动的,位于管状机匣下方,枪机类似汤普森冲锋枪的,分段式,上粗下细。早期生产型索米还有一个类似绍沙的小握把,由于实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后来取消了。早期索米使用的是1930年—1931年设计的25发弹匣和40发弹鼓,后期索米得到了升级,换成了新设计的71发弹鼓,容量增加的同时,满载重量和以前的40发弹鼓相同。实际使用时发现25发弹匣容量太小,因此很快换成了瑞典人发明的四排50发弹匣,这种弹匣可靠性不如弹鼓,但生产速度更快,瑞典M45冲锋枪最初用的也是这个50发弹匣,80年代在意大利“幽灵”冲锋枪上仍是亮点。

    索米冲锋枪的自动方式是传统的自由枪机、开膛待击,比较特殊的地方当属枪栓。传统冲锋枪的枪栓跟随枪机来回运动,而索米的枪栓拉上以后就固定不动,使得枪膛封闭,就避免了杂物进入枪膛造成故障。拉赫迪的另一项发明是容弹71发的弹鼓,非常可靠耐用,士兵绝无卡壳的担忧。

    索米特色的闭气减速装置固然把射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和其他国家的冲锋枪比又是多此一举了,像MP40、PPS等解决射速的方法更简单:直接加长机匣。尽管索米没有采用这种增大尺寸的“笨方法”,但是由于它“做工坚实”,枪管又很长,结果索米反而比这些枪重得多,是的,索米挂上71发弹鼓后,全重约6.2Kg,比STG44还要重,对于一款冲锋枪来说实在可怕。

    索米冲锋枪在列装之后,士兵很快抱怨枪口上跳太厉害,后期型因此增加了一个枪口抑跳器(型号为M31 JSR),但索米本身枪管很长,子弹出膛时的枪口膛压就低,枪口抑跳器底气不足,根本提供不了多少下压力,反而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复杂性。

    另外索米使用的是可拆卸枪管,可能是想通过更换易磨损零件的方式,提高枪械的总体寿命。但问题是,冲锋枪带可更换枪管本身就毫无必要。尽管平心而论,索米的前关拆卸更换确实方便。而且配合精密,更换后对精度的影响很小。而生产一把索米和两根枪管的工时,英国可能造出5把斯登了。为了降低工时厂家甚至还拿出过一个简化版的M42。

    索米冲锋枪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的精度。苏联在1941年12月对几款冲锋枪的精度测试,测量PPD-40、PPSh-41、KP-31、BMP-34、MP-18或MP-28、SIG MKMS在100米距离上单发和连发的全部弹着点散布半径(R100)、半数最精准弹着点散布半径(R50)以及子弹散布中心与瞄准点的相对位置。索米冲锋枪即使是全自动射击,其散步依然很小,弹着点很密集,但根据苏联的测试索米的精度和PPSh-41比并没有好特别多。冲锋枪是近距离发挥威力的武器,实战中人眼瞄准本来就很大,这么点精度提高并不能体现出什么特别大的优势。同一测试中芬兰购买的瑞士SIG MKMS冲锋枪精度最高。

    因此,将索米冲锋枪称为二战最佳冲锋枪,那无疑是言过其实了,一款好的冲锋枪应该是什么样,芬兰人自己给出了答案。1944年芬兰仿制了PPS冲锋枪(M44式9mm冲锋枪),将口径改为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在精度稍微下降的前提下,获得了一把更轻、容易生产得多的冲锋枪,仅1945年就生产了1万支。索米的问题主要是被时代限制,设计有点落伍了,没能迎合战场的需求。

    后记

    索米冲锋枪是芬兰和瑞典军队的标准装备,并大量出口到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索米冲锋枪在1940年苏芬战争中声名远扬,虽然此时芬兰军队只装备了大约1千支。面对40万入侵苏军,芬兰官兵依靠灵活的战术多次挫败苏军攻势,造成可怕的伤亡,最终迫使斯大林放弃了吞并芬兰的打算。

    1941年,德国党卫军扩编,组建“维京”师,吸收了大约1千名芬兰志愿人员组成一个营。这个营装备大量索米冲锋枪,着实让其他部队羡慕不已。不过索米冲锋枪是精英部队的武器,造价过高,工序过于复杂,并不适合大量生产。索米因此在二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性能参数

    全长:87厘米

    空重:4.6公斤

    弹药类型:9 x 19毫米鲁格手枪弹

    供弹方式:20、50发弹匣;或71发弹鼓

    射速:900发/min

    有效射程:200 - 300米

    弹鼓谣言

    冬季战争爆发伊始,索米冲锋枪的威力使苏军终于醒悟到冲锋枪的价值。1939年12月,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在1940年1月6日之前恢复捷格加廖夫冲锋枪的生产,在2月10日以前将冲锋枪交付芬兰前线作战部队。根据前线官兵反映,芬兰索米冲锋枪配用的弹鼓具有捷格加廖夫冲锋枪弹匣近三倍的容量,具有超出苏方两倍的持续火力。因此斯大林在命令中特别指示,要为捷格加廖夫冲锋枪研制类似于索米的弹鼓供弹具,并且应该能够装入更多数量的弹药,因为“苏联设计的武器应该超过芬兰”。

    最终,PPD-38冲锋枪按时恢复,并配装了紧急研制出的71发弹鼓。弹鼓与芬兰弹鼓非常相似,只是为适应苏联弹药和PPD-34冲锋枪的弹匣接口而作了局部改动。而且比索米弹鼓多装一发弹也算是没有让最高统帅的期望落空。

    从此开始重视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不仅对冲锋枪的研制生产投入巨大精力,更在后来的对德作战中把冲锋枪的战术使用发挥到了极致。其最有名的战术是“坦克骑士”:在每辆坦克外面“挂着”五、六个装备冲锋枪的士兵,数十上百辆这样的坦克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暴露在敌火力之下的步兵虽伤亡惨重,但当坦克突破敌阵之后,幸存者跳下车后便可使用冲锋枪清扫德军士兵。苏军正是屡屡凭借这种自杀式的进攻不断粉碎德军防线的。

    斯大林要求“超越芬兰索米冲锋枪”的最高指示和苏军历尽芬兰战场的挫折后积极研制、发展冲锋枪的决策转变,就如同为索米冲锋枪作的免费广告。

    实际上索米冲锋枪弹鼓原本就是71发弹药,PPD-34PPD-38冲锋枪的弹鼓也是71发弹药并不是仿制的,是苏联自己设计的,PPD40冲锋枪是直接仿制索米冲锋枪71发弹鼓并没有多一发,而PPSh-41冲锋枪弹鼓和索米冲锋枪弹鼓区别很大。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索米M1931冲锋枪】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索米M1931冲锋枪 小编为您整理索米M1931冲锋枪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