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苴却砚("苴"古音、彝族发音读"zuo",同"左"音;由于是彝音,新华字典中查无此音,拼音输入"ju")集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传统苴却砚于民国初期失传,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的罗敬如先生找寻石源并带领弟子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称"中国彩砚",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艺术特点
苴却砚其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
苴却砚石品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线、银线、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等数十种。用苴却砚石所制之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磨之优点。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它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 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 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泻玉,又似绿萝漫延。
石眼为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所独有,由带核心的绿色极规则的椭圆形团块分布在砚石中,顺圆心水平单面剥开中心呈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一般称眼心,眼有心为活眼,无心为死眼、盲眼。眼心周围或带晕、或有数圆环,型如 、猫眼、龙眼、象眼、鹤眼、鹰眼,碧翠高洁光润如玉,撒落在砚面上如月立当空,似群星璀璨。装饰性极佳,给人丰富遐想。
苴却石中厚数毫米呈现条带的灰绿、碧绿、墨绿、翠绿、黄绿、浅绿、深黄色的石标异常丰富多彩,绿如松柏、黄似鳝鱼、褐如青铜千变万化,利用其鲜艳的色彩对比巧妙构思,或雕山水楼阁,花鸟鱼虫,或刻动物古玩,或琢残荷听雨,或制文人雅士,雅趣自成。苴却石中的黄色金线、白色银线和深色墨线别具一格、单线数条,长、短、粗、细镶嵌在紫墨、黄绿色的砚石中各具特色,特别是有些线竟排列得像书签一般非常整齐极为珍贵,实属罕见。
历史传承
苴却砚有着千年的古老历史!早在汉魏时期砚石产地归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辖,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件的古拉窄渡口,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兵将就地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并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砚。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击败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势力并设置了云南安抚司,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使得当时南昭云南王服从唐朝,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效仿唐朝,极大的促进了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笔墨纸砚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却石制成砚以供其需,苴却砚得到第一次小规模开发。
到了宋朝初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势力,又将洮州等划归泸州管辖,成为泸州十八个羁縻州之一。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苴却砚走出当地自产自用的状况,经由泸州进贡朝廷,至此苴却砚正是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并称为当时人们所喜爱的名砚之一。宋高拟孙(公元1223年)所著《砚笺》中介绍泸石砚道:"山谷日泸川石砚黯黑受墨,视万崖中正砦之蛮溪兄弟也、而无眉耳。"其意思为泸石砚产于蛮溪(今民族居住的砚产地)石色黯黑益毫下墨,类似万石砚之上品,没有歙石的眉纹。 元朝人对泸石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元代著名学者虞道园(公元1272-公元1348)在其所著的《道学古录》中录有谢书巢赠宣和泸石砚诗:"巢翁新得泸石砚,拂拭尘埃送老樵。毁壁复完知故物,沉沙俄出认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冰地应潮。恐召相如今曹操,为怀诸葛渡军遥"。诗中提到诸葛亮渡泸处即在现今砚石地;也印证了泸水所产砚为泸石砚。
清代这一地区又渐盛,有制砚作坊数十家,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春,清政府取三方当地盛产的砚赴巴拿马国际赛会展出,被选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砚因产地而得名,从此苴却砚名声便传播开来。后由于多年战乱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使苴却砚开发几经中断,流传极少。
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赴昆明传授技艺,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却砚从此失传。
1952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从民间摊档上搜集到失传的苴却砚。罗先生又查阅了文史资料,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终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却石的矿点。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先后精雕细琢,制作了一批苴却新品种,其中一方百鸟争春砚被一位外商以1.5万美元购走。
从1987年起,全国众多制砚专门人才,在继承传统制砚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钟鼎玉石及其它门类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浑实、厚重、浓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艺、俏色利用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材特点
苴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苴却:原云南省永仁县古地名(现属四川攀枝花市境内)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石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形成于晚二叠世,是攀西裂谷岩浆活动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原岩为新元古界震旦系观音崖组(Z2g),是滨海-浅海相沉积的泥质岩(粘土岩),受矿区内及周边晋宁期和华力西期岩浆烘烤,产生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热、气源,通过岩层中的孔隙、水体,使岩石产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变质,加之上覆岩层巨大挤压下岩层发生压力变质,经过上亿年后形成具有明显条带状、条纹状构造的含钙泥质板岩。
苴却石主要矿源分布在攀枝花辖区内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开采非常困难,此前,因开采苴却石材而坠下悬崖,或被湍急的金沙江水卷走而丧生者间有所闻。
苴却砚石的矿物质结构
苴却砚石的主要矿物质为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次要矿物质有石英、黄铁矿、电气石、金红石等,苴却砚石岩矿由原生的泥质经长期演变而变为板岩,其矿物质在地壳运动中受压力作用呈现相互紧密的定向排列,岩石坚硬致密,为泥质隐晶质结构,化学性能稳定。
例如,苴却砚石主要矿物质绢云母的结构单元层由3个基本结构层组成,即由2个硅氧四面体层与一个铝氧八面体层彼此紧密相接,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形态上呈假六方片状,短柱状,苴却石主要矿物质各结构单元层借助钾离子联系,结构之紧密足以很好地阻止水分子进入其晶格中,这种特殊的解理如遇重力敲击,砚石易沿该解理面开裂成片,但砚石层内联系则相当紧密,这种结构既有很好的储水功能,又能经久耐磨。
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经水浸透很久的苴却石,用刀薄层刮削表皮即可见干燥的岩石,足见水对砚石的渗透力相当微弱,这是层内联结紧密所致。但若是层状剥离敲击,即使刀斧不至,砚石也可能呈层状,片状裂隙剥起,反之,若纵向敲击切割则相对困难得多,手工雕刻更是如此。许多人由于对苴却石这一特殊结构不甚了解,因而在制作苴却砚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不能得心应手。
另外,由于石材层状联结力较强,其奇妙的功能亦是很明显的:当适度的外力作用时,矿物层状联结体弯曲、形变而产生内应力,外力释放后,内应力使之很好地恢复原来的状况。这种人们称为韧性或弹力的特殊性质,使研磨获得古人称为"磨不滑"的很好的粘附效果。
一方上乘的苴却砚,研磨时当墨锭作用于砚堂面时,由其内应力产生适当韧性,令墨锭有如一股神力粘附与砚堂面,"所谓如热熨斗上熠蜡时,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负喧野录·论笔墨砚》)。"着水研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墨愈坚者,其恋石也弥甚"(《端溪砚坑考跋》)。所得墨汁细腻均匀,水乳交融,黑亮沉凝,谓之发墨。又由于苴却石解面有排列整齐的特殊的显微铓锷(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使研磨腻而不滑,"抚之如婴儿肌肤",下墨效果极佳。
苴却砚博物馆
2015年3月1日,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开馆。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为4794.9平方米,建筑面积4482.77平方米。以中国苴却砚台外观造型设计,包括多功能厅、综合展厅、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艺品鉴赏厅、苴却砚石展厅6个展厅,收藏了1600多件苴却石作品。
苴却砚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特色产业的地标,也是仁和区新的旅游景点,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文化生活环境;同时将提升攀枝花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推动苴却砚产业的发展,带动攀枝花文化旅游经济增长[1]。
大事记
1909年大姚县巡检宋光枢取三方苴却砚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奖、荣享盛誉。
1985年,在罗敬如的指导下,罗伟先、喻文香相继雕刻出两方苴却砚。苴却砚从此重现人间。
1988年,罗氏兄弟携20余方苴却砚到成都举办了新品苴却砚观摩展。首次将苴却砚推向社会,受到高度评价。
1989年,"中国苴却砚精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会长方毅亲自为展览会剪彩、曾宪林、崔乃夫、徐驰、李非平、李超、杜世铎和书画界众多的著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1992年,《中国苴却砚》一书由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苴却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3年,在大龙潭乡苴却砚产业发展的引路人倪方泽的带领下,苴却砚原产地的大龙潭乡创建了第一家砚台厂,开办大龙潭乡第一个砚雕培训班,共培养了砚雕学徒69名,其中大部分都掌握了雕刻技术,学到了谋生的本事,其中不少人还成为了现今的苴却砚雕刻艺术家。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罗氏兄弟之罗春明"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授予罗氏兄弟之罗润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5年4月,乔石委员长出访日本。韩国时,特选罗氏父子指导创作的苴却砚赠送日本天皇、首相、议长和韩国总统,受到很高的赞誉。
1997年,苴却砚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砚"。
2004年,在"第十五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罗氏兄弟创作的苴却砚《卓玛》获金奖。这是苴却砚首次在该博览会上获金奖。
2005年,由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加勇创作的《江山多娇》砚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 百花杯" 精品奖" 金奖" 。该奖项是中国苴却砚史上第一个"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06年4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年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罗氏兄弟送展的苴却砚被认定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为敬如石艺有限责任公司(罗氏兄弟石艺研究所)授牌授证。
在同时召开的2006年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中,罗氏兄弟创作的苴却砚《女娲补天》获得金奖。
2007年9月,由台湾新光三越集团主办的"名砚雅士展"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巡回展览。罗氏兄弟应邀为开幕式剪彩、致贺词。这是苴却砚第一次在海外举办大型展览。
2008年7月10日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博览会上,任述斌雕刻创作 的苴却砚《九龙至尊》荣获金奖。
2008年11月,"奥林匹克之旅--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罗氏兄弟的苴却砚《洞庭秋色》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被中国工艺美术品博物馆永久珍藏。
2009年7月,苴却砚雕刻师任述斌连续两届在非遗节上现场雕刻,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雕刻技艺传承人。
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罗氏兄弟之罗伟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称号。
2010年8月,包括罗氏兄弟雕刻的《秋山归牧》、《微雕钢城》、《古铜镜》等7件苴却石雕作品在内,共13件苴却石雕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传统瑰宝的一部分在中国馆展出。
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却砚"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个后苴却砚时代就此开启。
2012年11月,雕刻大师曹加勇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攀枝花市首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苴却砚雕刻界诞生的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13年3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苴却砚参加了第50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地理标志产品展出,攀西文化奇葩绽放在法兰西土地上。
2013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工美术大师精品展在武汉举行,由罗氏兄弟、张加龙选送的两方苴却砚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百花杯"金奖。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珍惜时光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苴却砚】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