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民族
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θαι),又译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 Saka( 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人、饮豪麻汁塞人、海那边的塞人;古代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波斯和印度人称之为Saka,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高大健壮,蓝眼隆鼻多须,在种族上与萨弩马他人、塞种人和马萨格他人接近,语言、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也大致类似。斯基泰人没有文字。目前关于斯基泰人的文物出土自乌克兰和南俄罗斯。
起源历史
斯基泰人属于伊朗族的塞人,自西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见左图迁徙路线,黄色为居住地)。他们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叙、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弩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后称阿兰,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希伯来文转述了亚述对斯基泰人的叫法为亚实基拿,在《创世纪》十章第三节和《历代志上》一章第六节写到:“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Ashkenaz)、利法和陀伽玛”。犹太人认为斯基泰人可以追溯到诺亚的第三子雅弗。耶利米还“预言”新巴比伦王国会被亚拉腊、米尼和亚实基拿攻击(耶利米书51:27)。
西元前八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称作塞克人(saca),斯基泰人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族(Royal Scyths),斯基泰人自称为斯古吕他人(Skolotoi)。而匈牙利语言学家奥斯娃得·切枚例若(Oswald Szemerenyi)通过研究四种伊朗民族名称"Scythian-Skudra-Sogdian-Saka"证明斯基泰其实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印欧同源词,意思是“弓箭手”。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长80厘米左右,用马鬃或者动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发射的箭通过弦的张力和弓身的弹力双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远达400步。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发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头极具杀伤力。希罗多德还写到斯基泰人曾经居住在亚洲,但是在与同为塞人的马萨格他人的战争中失败而离开故乡侵入辛梅利亚地区(Cimmeria,含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希罗多德说:“马萨格他人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跟斯基泰人类似。他们都以步兵或骑兵的形式战斗,使用长枪和弓箭。不过他们最喜爱的武器是斧头。他们的手臂覆盖着黄金或者黄铜。而他们的枪头、箭矢和斧头是用黄铜制造的;头盔、皮带和扣子是黄金做的。马的防具是用黄铜做的,而缰绳和护头由黄金制造。他们从来不用铁或者银,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出产铁和银,却拥有大量的铜和金……每个马萨格他男人只有一个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基泰人却不是这样。”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分为至少5个部落,而南方的游牧斯基泰人和北方的务农斯基泰人有区别。他还记载下斯基泰人穿裤子,戴着尖尖的高帽子,携带弓箭和匕首以及战斧。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战俘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考古学家也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战利品:复合弓、长矛、标枪、斧、剑、匕首,以及许多铁片青铜片,可用来制成鳞甲。全身披挂的战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着武器。他们的鳞甲用皮革为底,上面覆盖的鳞片层层相叠,每块盖着下面一块的一半长度,这种致密的防护措施主要用于胸甲、头盔、膑甲和马的围裙。
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后者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灾害(如干旱)也可能是其西迁的一个原因。斯基泰人到达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后,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斯基泰人系公元前14世纪开始从伏尔加向西迁的斯鲁伯文化居民的后裔。斯基泰人称霸南俄后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出现军事民主制。公元前7世纪中叶已形成贵族首领阶层,核心是在库班(南俄罗斯城市)的世袭王族。王族的创始者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塔尔吉陶斯王位传至格奴鲁思时(约公元前630),斯基泰人的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斯基泰王帕尔塔图亚和马底耶斯父子还统治过乌拉尔图。公元前七世纪,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公元625年,斯基泰人侵入叙利亚和位于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亚,后来兵锋达埃及边境。法老萨姆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在位)被迫与之签约以阻其继续南侵。这部分斯基泰人后来受米底帝国打击退回南俄。西元前676年,斯泰基人和曼努亚人(Mannaeans)联合进攻亚述王国。亚述打败了入侵者。后来在巴比伦和亚述的记载中,把斯基泰人和米底人联系了起来。前612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再后来的阿契美尼德王国也提到了斯基泰人。西元前513年,斯基泰王伊当提尔苏斯举兵反对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统一整个斯基泰人,希腊边境城邦被迫每年纳贡以免遭掠劫。西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攻打斯泰基人,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桥渡过了多瑙河,根据希罗多德描述,波斯军沿着伏尔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他们一路缓慢撤退,毁坏农田,填塞水井,留给敌人的只有白地千里。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流士终于退回亚细亚,在撤退中产生了数倍的伤亡。斯基泰王国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一说在公元前2世纪)形成。西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斯基泰人的势力大增,垄断了黑海至希腊的奴隶买卖并获取财富。公元前4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衰落。从公元前 世纪开始,贫富分化明显。公元前339年,斯基泰王阿提亚斯在对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战争中战死。于是斯基泰因战争中失败而内部分裂。虽然斯基泰人后来建立了新的王国,但在西元3世纪被哥特人摧毁。萨弩马他人(Sarmatians)逐渐取代了斯泰基人。公元前2世纪,斯基泰人被萨尔马他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城于涅亚波里。斯基泰人遂与民族大迁徙中的各民族相融合,此后的“斯基泰”一词用以指居住在黑海以北地区的各族居民。
社会经济
斯基泰人的国家由四大部族组成、每部族又分为若干区,各区的首领负责断案、征税、向异族属国索贡等。国王和各级首领的继承都是世袭制。氏族部落是斯基泰人的社会基础,战时则是作战单位,各部族每年春天大会于王廷。战时全民皆兵,分成三部分:主力由贵族首领的卫队组成,其次是参过战的部落民组成的部队,其他老弱者组成辅助部队。斯基泰人以多杀敌为荣,有以敌人头骨为饮器的习惯。武器装备有战斧、矛、弓箭等。骑马射箭是他们的特长,故有“马上弓手”之称。
斯基泰人多以游牧为主,饲养马、牛、羊、狗。少部分从事渔猎。进入南俄后,还有一部分定居民。斯基泰人精于制造手工艺术品。整个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风格较为一致,即通过锻、铸、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狮、虎、驯鹿、马、麋、食肉鸟以及其他想象的动物,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斯基泰艺术的另一特点是往往以带钩、柄、饰牌等装饰在马具、武器、衣着和器皿上,成为财富的标志。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公元前2世纪,克里米亚出现斯基泰最初的铸币。
宗教信仰
斯基泰人初信自然神,但无庙宇之类建筑。斯基泰人保有明显母权社会痕迹,信奉的神灵中,最高贵的是母神塔别梯-赫斯提亚,主保护火种和牲畜。斯基泰人的宗教是原始印度伊朗宗教或者前琐罗亚斯德教,崇拜伊朗族的热神阿他和雅利安人的火神阿耆尼,是比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还要原始的信仰。后来影响了斯拉夫、突厥和奥塞梯的传统。斯基泰人崇拜鹿,鹿是斯基泰艺术品的普遍形象,特别是陪葬品。斯基泰人相信速度快的动物能带给死者灵魂速度,所以开始用马殉葬,但是以马殉葬可以追溯到铜器时代。斯基泰人的墓葬遍及阿尔泰至南俄草原的广大地区。墓中陪葬物显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国王死后,要杀死50名卫士连同马匹殉葬。贵族的墓制也极宏伟,除要求殉葬外,还埋入金、银、铜器、陶器,一般成员的墓穴则简陋不堪。希罗多德描述了斯基泰国王葬礼上的马殉葬仪式。而铁器时代的丘尔駻墓葬甚至有几百匹马被殉葬。突厥人作为斯基泰文化的继承者延续了殉马陪葬的习惯。迁入南俄后,明显受希腊影响,信仰天神宙斯、土地女神吉尔、日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斯基泰人始终没有文字,但有不少斯基泰人名、地名、族名保留在碑铭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
汉字记载
西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了模仿斯基泰动物搏斗图案的玉器。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意为塞族。塞种在我国古代佛经中作“释种”。塞克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几种译名,如《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一作“烁迦”。当时塞种已南下,在干陀罗之西,约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之间。自先秦至汉初,塞种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以北一带,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这是追述的先秦、西汉的史实。休循与捐毒都是帕米尔山中的游牧小国,距疏勒国不过数百里,到东汉未期都归属疏勒国。因此,塞人活动的地域是应包括疏勒在内的。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后来《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即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塞人南迁之际,已进入有阶级社会,有过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对他们后来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推断,“疏勒”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贡献。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斯基泰王朝】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斯基泰王朝 小编为您整理斯基泰王朝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