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中国国内通用航空的主力机型,运-5飞机在飞行训练、跳伞训练、空中救护、空中摄影、旅游观光、地质勘探、森林灭火、农林植保、喷药播种等作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运-5飞机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机体和起飞重量过大,缺乏灵活性,经济性不太好,单发布局也不符合安全要求。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1974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要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一种适合国内农业、林业、渔业、地质、运输等使用要求的多用途小型运输机。随后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通过调查,了解需求,并参考国外同类飞机的设计特点,提出了小型活塞式双发运输机的初步设计方案。1975年1月,三机部批准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上报的多用途小型运输机研制总方案,并命名为运输-11型飞机,简称运-11飞机。
运-11飞机研制成功投入运营后,发现存在飞机和发动机的可靠性不高,大修的间隔短的问题,而且两台活塞-6丁型发动机的功率仍显不足,商载马力比较小,作业经济性差,飞机由于不具备单发飞行能力,安全性也不佳,无法满足适航要求。此外为飞机配套的农业设备技术落后、系统附件不配套、故障多,无法充分发挥飞机应有的能力。
研制历程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在没有航空工业部下拨经费的情况下决定设法自筹资金和地质矿产部以运-11飞机改进发展项目的名义来研制新的小型涡桨运输机,并将其称为运-11T型。运-11T仍然沿用运-11飞机双发、带斜撑杆上单翼、单垂尾的总体布局。但在其基础上机体尺寸进行了放大,机长增加到14.86米,翼展17.23米,机高5.57米。
经过设计方案论证、风洞吹风试验和多轮性能强度计算后,运-11T型飞机在1979年底确定了总体设计方,1980年10月完成了全机的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来选用的发动机功率偏小,为了保证飞机的飞行性能和单发起降能力,决定改用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功率为500轴马力的PT6A- I 1型涡桨发动机。1981年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完成了试制所需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首批投料试制三架原型机。试制过程中先后攻克了整体肋及壁板、整体油箱、蒙皮长析胶接工艺、玻璃钢及蜂窝结构制造等关键工艺技术,1982年3月完成了用于静力试验的01号原型机的总装,同年6月底顺利通过了全机静力试验和其他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到7月完成了用于试飞的02号原型机的总装,1982年7月14日02号原型机首飞成功。运-11T飞机的试制成功也改变了航空工业部的看法,1983年1月31日航空工业部正式批准运-11T型飞机立项研制,并拨出经费支持其后续的鉴定试飞和改进。由于运-11T飞机从结构布局到总体性能均优于运-11飞机,因此航空工业部为其赋予了新的机型编号,命名为运输十二型飞机,简称运-12飞机,并正式列入航空工业部的研制规划。
从1983年5月份开始运-12飞机按照批准的飞行试验大纲进行鉴定试飞,先后解决了前轮摆振、方向舵脚蹬力大、纵向操纵杆力大等多项技术难题,于1983年12月17日通过了由航空工业部和地质矿产部联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1984年,02号和03号原型机又按照设计定型试飞科目进行试飞,两架原型机共飞行近500小,取得了大量的试飞数据。02号原型机还于1984年2月29日从哈尔滨直飞北京,途中在河北承德进行了山区地形作业适应性试飞。之后于3月17日在首都机场进行了飞行表演,受到了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以及其他参观者的好评。鉴定试飞完成后02号和03号原型机交付飞龙通用航空公司使用,并正式命名为运-12Ⅰ型飞机。为了满足高精度航空物理探矿的需求,在运-12Ⅰ型飞机上安装了由航空航电系统、航空磁探系统、航空甚低频系统、计算机数据收录系统、GPS导航定位系统、航迹摄录像系统及其他附属设备构成的航空物探综合测量系统。在机头和机尾各装一个可卸的玻璃钢罩,分别装有航电航磁系统的甚低频探头和磁探杆,为防止飞机及机上的其他设备对航空磁探设备的工作带来干扰,磁探头安装在磁探杆的末端并伸出机尾长达4米左右,同时将原飞机舵面带有磁性的铸钢材料配重改为了铜配重,并将机上各类仪表设备、开关、按钮以及标牌上用于夜间照明的带有微量放射性的荧光粉进行了清除。航空电磁探测仪操作员坐在座椅上通过面前的两个操作柜和一部照相机来进行操作,而拆下机头机尾的罩盖以及机上安装的航空物探设备后,还可以用于客货运输等其他用途。运-12Ⅰ型飞机先后在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执行了航空物探任务,为在草原、森林、沼泽、沙漠等人迹罕至、条件恶劣地区进行各类矿产普查提供一种廉价高效的空中探测手段。
尽管运-12飞机的初衷是作为地质勘探专用飞机来进行研制的,但为了扩大飞机的使用范围,针对运-11飞机商载小、载客少、航程短的局限,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飞机设计原则的时候就提出了新机应以客货运输为主,兼顾地质勘探、农林作业、空投空降等多方面应用。在发动机和机载电子设备等国内薄弱环节上并不拘泥于一定要达到国内配套,对于国内暂时不能提供的先从国外引进,首先保证飞机在使用性能上的先进性。运-12Ⅰ型飞机初步的试飞结果和国外同类型支线客机相比并不逊色,因此针对国内外支线客货运输市场的需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开始进一步提高运-12飞机的飞行性能,打算先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小型支线客货运输机。为了保证在起飞重量5000公斤的条件下飞机的单发飞行适航性能要求,将发动机更换为单台功率为620轴马力的PT6A-27型涡桨发动机,螺旋桨直径也相应略有增大。空机重量2840公斤,起飞重量增加到5300公斤,商载17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328公里/小时,实用升限7000米。飞机的客舱可布置六排共17个旅客座椅(最后一排靠近客舱门的一侧没有设置座椅),座椅排距为0.74米,另外在客舱登机门处还可设置一个机上服务员的座位。为了增加旅客的乘坐舒适性,客舱内还加装了内装饰。机头和机身后部分别设有容积为0.77和1 .89立方米的小型行李舱,可用来放置旅客随身行李或小件货物,后行李舱内还可根据需要增设一个简易卫生间。此外行李舱内也可以放置轮挡、罩布等一些随机设备和工具,提高飞机在外场的自主维护能力,同时前后行李舱也可作为调整飞机重心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机上的机载电子设备与运-12Ⅰ飞机大致相仿,但可以选装符合民航航线飞行和盲目起降要求的相应设备。采用了比较完善的防冰除冰系统,以保证飞机在结冰气象条件下也能保持飞行。
运-12轻型运输机,是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研制的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于1980年初开始设计。有运-12Ⅰ型和Ⅱ型两种。
1982年,运-12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在试飞过程中,曾向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试飞专家咨询.并由该公司有经验的试飞员进行过试飞。
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1986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
1986年,运-12飞机开始外销,为中国第一型出口民用飞机。1987年,运-12飞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优秀项目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运-12飞机开始申请英国CAA(英国民用航空总局)适航证。英国民用航空总局对运-12飞机进行了两年的审查和试飞试验,并通过合格审查,于1990年6月20日向运-12颁发了CAA型号合格证。这是中国民用飞机第一次得到国际适航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运-12飞机适航达到国际标准。随后,运-12又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适航证,成为中国获得英、美适航认可的机种。
后期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又研制运-12Ⅲ型和运-12Ⅳ型,这两种型别的气动外形和基本型一样,但Ⅳ型换装中国产涡桨-9发动机,采用尖削翼尖,四桨叶螺旋桨,以降低噪音;起落架换装大机轮。
1984年,运-12已经成熟的投入了使用。但当时有人认为运-12采用加拿大发动机,不够国产化,不能用;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国产的不如外国的好——虽然这是事实,而国家缺乏推进运-12进入国内市场的远见和措施。因此运-12在国内销售寥寥。哈飞被迫考虑到世界市场里寻找商机。结果哈飞用了用了11年的艰苦奋斗,获得了美国FAA适航证。这是巨大的成绩,但代价和教训同样巨大。更可悲的是,运-12仍然是中国自有知识产权,而获得FAA认证的国产飞机。同时获得中国空域适航的外国飞机,却已达几十种。
2003年10月,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国家海洋局海监总队日前向这家公司旗下的哈飞航空股份公司采购一架直9直升机和一架运12海监型飞机,两架飞机将于年底交付使用。海监飞机是海监总队代表国家进行海洋综合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装备,其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管辖海域实施巡航监视,与海监船舶实现海空配合、船机互动,达到有效监控我国管辖海域。国家海洋局曾于1987年购置两架运-12型中国海监飞机,并进行了相应系统集成,使我国海洋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多年来,两架海监飞机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快速反应、覆盖面广等优势,在海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构成我国海洋执法监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购机是国家海洋局海监总队第二次采购哈飞生产的运-12飞机,第一次采购直9直升机。
运-12系列飞机已经累计交付200余架,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运营。中航工业哈飞已与国内外多家用户签订一定数量的订单。2016至2036年,运-12F飞机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望超过数百架。
衍生型号
运-12Ⅰ
运-12Ⅰ型为运-12系列原型机,最初选用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生产的PT6A-10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49千瓦(475轴马力),后改用PT6A-11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67.7千瓦(500轴马力)。
运-12Ⅰ型飞机于1982年7月14日首次试飞成功后只生产了两架。由于考虑到保持起飞重量5000千克不变条件下单发性能的需要,改型后定名为运-12Ⅱ型飞机。1984年12月17日,运-12Ⅰ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该机首次采用美国适航条例作为设计规范。
为运-12系列的首批量产型飞机。改型机于1984年5月首飞成功,动力装置为2台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生产的PT6A-27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62千瓦,单台功率456千瓦(620轴马力)。于1985年12月24日获得国家型号合格证,1986年12月获得生产合格证,1990年6月获得英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到1993年5月和外商共签订52架订货合同,已交付33架。国内销售20架。飞机单价250万美元(1993年)。该机为17座客机,并有其它专用型号,如VIP飞机,通勤飞机,小型货运飞机,森林防护,空中测量,海上巡逻,地质勘探,救护和跳伞等。
运-12Ⅲ
运-12Ⅲ型是运-12军用型飞机,计划用于伞兵训练。该机换装了中国产涡桨-9发动机,为降低成本,采用了国产电子设备。但该型机未能大量装备中国空军,伞兵训练主要用机为运-5B。
运一12III是在运一12II飞机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军用运输型,主要是作为部队进行跳伞训练的空投空降型飞机。在飞机客舱内增装了跳伞钢索和跳伞信号灯等相应跳伞及空降装备,取消了全部旅客座椅并全新设计了简易伞兵座椅,乘坐舒适且便于折叠、装卸和维护,可运载17名全副武装的伞兵进行空降,也可以用于空投其他军用货物和小型装备。采用国产的涡桨一9型发动机替换了进口的PT6A-27型发动机,涡桨一9是以涡轴一8A型涡轴发动机(即为直一9直升机配套的法国“阿赫耶”1C/1C1涡轴发动机的国产型)为原准机进行改型设计的涡桨发动机,是国内第一台按民用航空标准自行研制成功的“轴改桨”发动机。发动机采用单元体结构设计,保留了原涡轴一8A发动机的轴流压气机、燃气发生器和自由涡轮三个单元体,新设计了排气管、减速器和附件传动机匣以及相应的各个系统。充分利用了涡轴一8A型发动机现有的结构、材料和零组件,缩短了研制周期和降低了研制成本,同时也减小了研制过程中可能的技术风险。最大限度地满足运一12III飞机在性能、结构和安装等方面的要求,保证了换装涡桨一9型发动机后不改变原发动机短舱的外形,不影响飞机的载荷、气动布局、操纵性和安定性,以尽量减少更换发动机所带来的改动工作量。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于1983年4月开始“轴改桨”验证发动机的方案设计,1985年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试制完成了第一台验证发动机。1989年9月又试制出第一批原型发动机并于1992年12月10日首次装在一架运一I2飞机上开始进行试飞,试飞结果表明涡桨一9的性能与进口的PT6A-27型发动机基本相当,能够满足飞机的使用要求。1995年初,涡桨一9发动机正式取得了中国民航的型号合格证并正式开始装机使用。此外为降低整机的采购成本,运一I2III飞机还采用了国产的机载电子设备替代了进口设备。除用于空投空降外,通过一定的改装后也可用于电子侦察、搜索救援等多个领域。
运-12Ⅳ
运-12Ⅳ型飞机是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和发展的一种轻型多用途飞机,采用双发、上单翼、剪切翼尖、单垂尾、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的总体布局。适用于客货运输、人工增雨、农林作业、海洋监测、地质勘探、航空测量、空投空降、航空救护、航空旅游等多种用途。运-12Ⅳ按照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3部(包括23-1至23-42号修正案)设计、试验和制造,噪音符合FAR-36部要求。运-12Ⅳ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5年3月获得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该机还于1995年9月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认可的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运-12Ⅳ使用简单,机动灵活,可在简易跑道上起飞和着陆。它可在白天和夜间按目视飞行和仪表飞行规则使用。选装机翼、尾翼除冰装置,可在结冰条件下飞行。运-12Ⅳ实际上是哈飞公司针对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3(包括修证案23-1至23-42)进行专门改进的19座轻型多用途飞机。专攻外销,售价约248万美元。
运-12E
运-12E型飞机是在运-12Ⅳ型飞机基础上,为适应高温高原环境设计制造的。经过高温高原试飞证明,运12E型飞机是适合云、贵、川等西部高原多山地区短途客运市场和旅游用的轻型固定翼飞机,同时也适合国外用户如尼泊尔、厄瓜多尔等多山国家的使用。运-12E型机增加了供氧系统、豪华内部装饰,适合于空中游览和公务飞行。运-12E于2001年12月31日取得CAAC的型号合格证。
运-12E型采用了新型的普惠公司PT6A-135A发动机,载客19人。2000年12月7日,该型号完成了由成都往国内著名景点四川九寨沟航线的首飞。
九寨沟的简易机场为土石质地,由专业人员指导当地居民修建而成。加上九寨沟的高原环境和特殊气候,充分证明了运-12E的高原飞行能力。该型号当一个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依靠另一个发动机也可安全飞行。如果两个发动机都发生了意外,仍然可以安全的在机场滑翔着陆。该型还解决了以往型号噪音大的问题,并提高了安全性,简化了操作。机载设备增加了微型导航系统,飞行记录仪(黑匣子)和近地告*设备等。
运-12F
运-12F型飞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采用先进技术研发的新一代通用/支线涡桨飞机。除了名字,该机和运-12的早期型号其实关系不大。据项目总师黄岭才称,2002年项目最初的时候本来只打算在运-12基础上进行改进,但是客户要求更大的航程、续航力和业载,所以哈飞决定从头重新设计。通过流体力学计算等先进手段,使飞机起飞重量从原机型的7.7吨提高到8.4吨,商载从2.7吨提高到3吨,最大速度从450公里/小时提高到了482公里/小时。哈飞说运-12F于同级飞机中首次采用损伤容限结构设计。包括方向舵,升降舵,副翼在内,复合材料占到全机7-10%的面积。运-12F的主要系统采用了西方承包商。发动机是普惠加拿大PT6A-65B,大修间隔6000小时,驾驶舱围绕霍尼维尔的Apex系统进行设计,螺旋桨由美国的Hartzell负责提供,哈飞自己负责起落架部分。运-12Ⅳ也是装用了PT6A发动机的型号,而总重增加48%的基础上,运12F的业载增加了51%,达到3吨;远程巡航速度提高了44%,达到375公里/小时;航程增大了137%,可以载19名乘客飞行154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从490米增加到了575米,但是对场地的要求没有变化,因为着陆距离还保持在630米没变;运-12F可以装运3个LD3型集装箱,运-12的原型则做不到;哈飞声称业载/最大起飞重量比很高,达35.7%。最显著的外形改变则在于,运-12F是内部悬臂式机翼。而运-12原型则需要外部支撑。还有就是新的运-12F起落架可以收放。原计划运-12F首飞定于2008年8月,2009年获得国内取证,18个月后取得FAA适航证。但由于各方面问题,直到2009年6月16日运-12F首架原型机才开始建造。该机型于2010年12月29日首飞,于2015年12月10日获得中国民航局(CAAC)型号合格证,于2016年2月22日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
2016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先进涡桨通用支线飞机运-12F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标志着该型飞机获得“全球市场通行证”。运-12F飞机可广泛应用于客货运输、海洋监测、空投伞降、航空摄影、地质勘探、医疗救护、人工降雨等领域。该机最大起飞重量8.4吨,最大商载3吨,经济巡航时速400公里,满油最大航程2255公里,最大升限7000米,可运载19名乘客或装载3个LD3标准集装箱。
运-12F获得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是继运-12Ⅳ和运-12E型飞机取得FAA型号合格证后,运-12系列中第三个获得FAA型号合格证的机型,也是世界范围内8吨级23部通勤类飞机中取得FAA型号合格证并投入市场的机型。据悉,仅时隔71天,运-12F相继取得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为中国民用新机研制探索出一条中美适航同步规划、同步验证、同步取证之路。
运-12F获得FAA型号合格证,标志着该型号飞机设计能力达到了最新的国际适航标准,标志着该型飞机获得美国民用市场准入证。
运-12系列飞机是中国首个取得美、英、俄等发达国家型号合格证的国产民机。作为运-12家族的崭新明星,运-12F是中航工业哈飞汇集30年通用飞机研制经验,广泛应用航空领域成熟技术,按照中国民航CCAR23-R3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R23部(至61号修正案)适航标准研制的新型涡桨通用飞机。
服役动态
多项第一
运-12飞机为中国民用航空机工业的多个第一。第一种卖到国外的中国造客机,时间是1986年12月25日;第一种获得英国CAA适航证的中国飞机,时间是1990年6月20日;第一种获得美国FAA适航证的中国自有知识产权飞机,时间是1995年9月22日。
出口外销
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翌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1986年11月14日6架运-12飞机成功外销斯里兰卡,开创中国民用飞机出口的先例。
1987年,运-12飞机开始申请英国CAA(英国民用航空总局)适航证。英国民用航空总局对运-12飞机进行了两年的审查和试飞试验,于1990年6月20日向运-12颁发了CAA型号合格证。这是中国民用飞机第一次得到国际适航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说明了运-12飞机的适航已达到了当前的国际标准。
1995年3月26日“运-12Ⅳ“型飞机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型号
合格证。 这使得运-12成为中国获得英、美适航认可的机种,为运-12的外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12还取得了新西兰、印尼的适航证书。截止到2000年6月前,共有102架运-12飞机外销非洲、澳洲、南美洲、亚洲、北美洲的18个国家。
2005年4月,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表示,该集团制造生产的两架运-12Ⅳ已正式交付斐济国家航空公司,这是哈航集团该型号飞机首次出口国外。15年前,斐济曾购买了两架运-12Ⅳ,因为在艰苦环境下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并拥有优质的售后服务,受到斐济航空公司的信赖 。
作为运输机家族的佼佼者,运-12飞机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在200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珠海签订了20架运-12系列飞机收购合同。运-12系列飞机收购价为每架300万美元。
哈飞股份有关负责人表示,哈飞股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多用途固定翼截至2014年11月已经销往国内外多达120多架。
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哈飞股份有过近20年的合作历史,成功地把运-12飞机出口到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肯尼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民机出口国家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业绩。
2016年7月15日,吉布提空军举行仪式,接收了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2架全新运-12运输机。
出口美国
2014年11月1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航工业直升机哈飞与美国维信航空公司在珠海签署20架运12系列飞机销售合同。这是中国首次向美国大规模出口民用飞机。
坠毁事件
2013年5月16日10时36分,来自飞龙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B3801”执行人工增雨任务的“运12”轻型飞机,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桃仙镇坠毁,3名机组人员受伤被送往医院。
总体评价
运-12飞机,具有使用简单、机动灵活、可在简易跑道上起飞和着陆、用途广泛等特点。该飞机先后取得了中国CAAC、英国CAA、美国FAA、法国DGAC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适航认证,是中国获得英、美等发达国家适航认证的机型。
运-12F飞机可广泛应用于客货运输、海洋监测、空投伞降、航空摄影、地质勘探、医疗救护、人工降雨等领域。其性能指标和综合效能与世界同级别竞争机型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是运-12F飞机具有更大的客舱容积、更大的商载、更快的速度、更远的航程和优秀的高原性能,尤其是在飞机“吨·公里/小时”运载能力指标上,是竞争机型的1.3至2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运-12】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运-12 小编为您整理运-12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