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淮王鱼

时间:2024/9/15 16:46:2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淮王鱼学名长吻鮠,又称肥王鱼、江团鱼等,是淮河寿县正阳关至淮南市凤台县黑龙潭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淮王鱼形似鲶鱼,嘴巴很大,且唇很肥厚,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而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会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淮王鱼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

  • 中文学名: 长吻鮠
  • 拉丁学名: Leiocassislongirostris
  • 英文名: Longsnout catfish
  • 别称: 肥王鱼,淮王鱼,鮰鱼,江团,肥沱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硬骨鱼纲
  • 亚纲: 辐鳍亚纲
  • 目: 鲇形目
  • 科: 鲿科
  • 属: 鮠属
  • 种: 长吻鮠

一、淮王鱼

  • 淮王鱼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已越来越稀有,如今虽有人工养殖,拯救了这个物种,但野生的却无处可寻。
  • 2017年2月17日,淮南市常守君先生在集市发现了一条捕捞上来的淮王鱼,重达7公斤,当时售价为5000元,考虑到野生淮王鱼的稀有,常守君先生购买后便将其放生了。
  • 其实淮王鱼有着较久的历史,其名称来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因他喜食该鱼,并常以此鱼待客,所以给它起名叫“淮王鱼”。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淮王鱼,属鲶形目鮠科,学名长吻鮠,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俗称肥王鱼,又称回黄鱼等。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该鱼,并常以此鱼待客,所以该鱼被称“淮王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淮河中淮王鱼产量一直较高,据当地渔民反映,在冬季捕捞旺季,一天能上岸数千斤。之后由于淮河污染,水利设施兴建,酷渔滥捕等多种因素,到本世纪初,淮河中淮王鱼已难觅踪影。

2008年开始,淮南市渔政部门组织在淮河进行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均在淮河峡山口放流淮王鱼大规格鱼种数万尾,经过几年的努力,随着淮河水质的好转,目前已有渔民在淮河中起捕到淮王鱼,并形成一定的产量。

现在淮王鱼已可以人工养殖。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有关科研机构率先开展长吻鮠(淮王鱼)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并取得成功,随后,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淮王鱼的主产地淮南市从2000年以后,一些企业也陆续开展人工养殖和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

生长与分布

生活环境

其生活地——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境内,古称“长淮津要”,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自古江水往东流,而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数十里。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这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好为其繁衍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才是它的家。

分布范围

“淮王鱼”学名长吻鮠,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由于长期的地域差异,生长于淮河中的长吻鮠与长江中的长吻鮠相比,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体色也有一定差异。淮王鱼主要产于淮河寿县正阳关至凤台黑龙潭段。

形态及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Ⅰ-14~18;胸鳍条Ⅰ-9;腹鳍条Ⅰ-6。鳃耙11~18。

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温为15~30℃,pH范围6.5~9.0,最适pH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

长吻鮠的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

1、池塘选择与苗种放养

池塘条件:要求水源丰富,水质无污染,选择靠近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的鱼池,配备有增氧机、抽水机等。面积一般为6667平方米以下,以667~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以1.5~2.5米较为理想。底泥不宜太厚,有10厘米左右即可。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放养密度与鱼池条件、鱼种规格、养殖水平及消费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鱼种的规格为尾重30克以下,667平方米放养量2000尾,成活率60~80%,当年可收获200~300千克,当年平均尾重只能达到200~300克。放养50~100克的规格,667平方米放养量1000尾,如投喂高蛋白的优质饲料,且管理得当,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当年可长到尾重400~650克,产量达400~500k千克。放养鱼种除有数量与规格的明确要求外,还必须是膘肥体健、无病无伤、色泽鲜亮、活动正常的鱼种,并在严格消毒后下池。在主养长吻鮠的成鱼池里,可套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大规格鲢、鳙鱼种,但不能套养鲤、鲫、草鱼等鱼类。通常放养鲢、鳙鱼种150~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部分饲料碎屑,既增加了鱼产量,又对改良水质有积极意义。

2、饲养管理

饲料:选择主养长吻鮠的饲料,有纯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两类。纯动物性饵料包括杂鱼虾、水陆生蚯蚓、泥鳅等等。这些都是长吻鮠喜食的饵料,但来源分散、资源有限,仅适合农村群众小面积饲养之用。长吻鮠商品鱼配合饲料营养需要量,一般要求粗蛋白质40~43%、脂肪6.0~9.0%、糖分23~27%,氨基酸指数34~41,粗纤维适量。根据长吻鮠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可分段制定营养配方。长吻鮠配合饲料原料有鱼粉(驯食和鱼种饲料最好用进口鱼粉)、蚕蛹、血粉、肉骨粉、酵母、豆粕、菜籽粕、麦麸、次粉、玉米、小麦,以及鱼肉浆、螺蚌肉和禽畜内脏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大规模养殖以使用颗粒饲料为主。

饲料调配技巧:小规格鱼种饲料配方的粗蛋白52~55%,脂肪4.0~6.0%,粗纤维3.0~5.0%,糖分18~23%,动植物蛋白比5:1为宜;而200克以上的规格,粗纤维5.0~8.0%为宜,糖分提高至25~30%,根据规格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是养好长吻鮠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还应注意初次驯食阶段,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诱食剂。最易获得的诱食剂有鲜鱼浆、动物肝脏糜等。驯食饲料最好现做现喂,也可晾至半干后放在冰箱中贮存;鱼种饲料的粒径1.5~3.0毫米;成鱼饲料的粒径3.0~5.0毫米。秋后越冬饲料要求低蛋白、高能量,多在10月份的中、下旬开始使用,目的是节约蛋白质,降低生产成本,让鱼体多积累些脂肪以备越冬消耗。由于长吻鮠系典型的底层鱼,故配合饲料宜加工成沉性颗粒料,注意各种原料应粉碎得尽可能细些,并选用性能较好的黏合剂,否则饲料易散失,不仅加大饲养成本,还会污染养殖水域。

日常管理:首先是坚持巡池,搞好池塘周边的环境卫生,清理食台上的残渣残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其次是预防池鱼浮头和泛池。三是经常加注新水或采用生物菌改良水质。四是搞好鱼病防控。当预测到可能发生浮头时,应及早采取解救措施,如换老水、加新水、开动增氧机或施放增氧剂等,避免浮头泛池的出现。生产实践表明,长吻鮠重浮头1次,将在3~5天内不吃不长,故生产上应力求杜绝出现浮头。适时向鱼池加注新水,可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扩大鱼类的活动空间、加速鱼类的生长。一般隔7~15天加水1次或施用一定量的微生态制剂,每次加水10~15厘米,高温干旱季节,还应增加注水和换水的次数。

3、疾病防控

长吻鮠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与斜管虫病、盘钩虫病、锚头鳋病、鲺病、营养性疾病等。疾病防控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因此,只有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控鱼病的主动权。

其病害防控方法与常规淡水鱼几乎相同。但长吻鮠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比有鳞鱼更为敏感,如长吻鮠对硫酸铜、晶体敌百虫、食盐、氯胺—T、高锰酸钾等药物敏感。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把握用药浓度,且在用药后必须有专人监察鱼情,一旦出现险情,首先应大量换水,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泼洒解毒药物。

网箱养殖

1、养殖条件与方法

网箱养殖地点的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体透明度为100~150厘米,pH值为7~8.5,水体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水流速度0.1~0.2米/秒,常年水深10米以上的开阔水域设置网箱。

网箱制作:网箱箱体由3×4或3×5的聚乙烯网线编结的网片缝制而成。网衣网目大小为3~4厘米,规格为4米×4米×2.5米,设网箱盖。网箱固定在4米×4米的正方形框架上,使网衣充分张开。网箱框架用钢管焊接而成,用圆柱形泡沫作浮子悬浮于水面。网箱底部四角吊挂沉子,使网箱充分平整撑开,上盖遮阳网。

网箱的设置:网箱呈单排式排列,网箱与网箱之间间隔3~4米,用铁锚固定网箱,使网箱能在水中呈“一”字形,排列整齐,每排网箱之间至少间隔20米以上。

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在鱼种放养前10天,用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20ppm的生石灰溶液,浸泡网箱2小时,在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安装好,浸泡在水中,使网衣上附着一些藻类,防止长吻鮠进箱后乱窜,擦伤皮肤而感染细菌引起病害。

鱼种放养与消毒工作: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无畸形,同一网箱中鱼种规格要求大小一致,鱼种3月份以前进箱,一般100~120尾/平方米,规格要求50~70克/尾。鱼种进箱时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

饲料的投喂:鱼种进箱后2天内不投饵,第三天开始投喂,投喂的饲料必须质量可靠、稳定,能完全满足长吻鮠生长所需营养的长吻鮠专用饲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加水拌匀,揉制成软颗粒饲料,放在饲料台上,饲料台沉入水下1米。按鱼体总重量3~5%的投饵率进行投喂,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的具体投喂量掌握在投喂后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二次,凌晨和傍晚各一次,傍晚那次适当多投,约占全天投喂量的70%。

2、饲养管理

(1)及时洗刷网箱,清理网衣上的附着物和网箱内外的杂物,以确保网箱内外水体的有效交换和网箱周围环境清洁。

(2)做好巡箱工作,结合投饵工作,注意观察长吻鮠的吃食、生长和活动情况,观察鱼有无病害、网箱有无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在鱼病流行的4~9月,定期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氯制剂挂袋或用碘制剂挂海绵包消毒,同时内服药饵,每疗程4~6天。药饵可用出血散、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拌饲料制成。

(4)做好防偷防盗工作,在网箱养殖区保持每天24小时值班,以免出现偷盗及人为破坏事故。

3、鱼病防治

在网箱养殖长吻鮠的生产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注意防病,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常见鱼病主要有烂皮病、肠炎、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等,细菌性的烂皮和肠炎可通过外泼消毒液内服诺氟沙星或氟苯尼考药饵来治疗,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主要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的方法来解决。

4、注意事项

(1)长吻鮠对饲料的要求高,应尽量选择名牌正规厂家的饲料,不能贪图便宜而因小失大,要求饲料营养全面、质量可靠,能较好满足长吻鮠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需求,鱼的生长过程中鱼病也很少发生。

(2)由于长吻鮠是无鳞鱼,在拉网、运输、装卸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极易造成长吻鮠皮肤擦伤感染细菌而引起疾病,建议网箱养殖长吻鮠的苗种尽量用网箱自行培育,以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

(3)长吻鮠在养殖过程中极易产生应激反应,应尽量避免惊动鱼类,影响鱼的生长。

(4)长吻鮠具有群集性和畏光性的特性,因此网箱养殖最好遮盖遮阳网。

长吻鮠的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亲鱼应选4龄以上,体重2.0~5千克,鱼体光滑肥壮、无伤者最佳,亲鱼池选择面积0.07~0.13公顷,每公顷放养亲鱼150~300组,水质清新无污染,有水流交换、较安静的池塘,用泥鳅、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3%。日常管理注重水质,特别要有充足的溶氧。

催产亲鱼的选择:雌鱼腹部膨大,手感柔软,仰腹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乳突短,约0.5厘米长,鲜红色,生殖孔宽而圆,色泽红润;雄鱼生殖乳突尖而长,长度2~3厘米,末端呈鲜红色,人工采卵授精法雌雄比例为3~6:1。

催产:亲鱼在催产池和网箱中均可催产。催产药物为LRH-A2和PG,第一针剂量雌雄同量:鲢鳙PG4~5粒/千克;第二针,雌鱼药物用量:鲢鳙PG3~4粒/千克,DOM3~4毫克/千克,LRH-A24微克/千克,雄鱼剂量减半。针距10~12小时,水温23~25℃,效应时间为23~19小时。

授精与孵化:长吻鮠人工催产后可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方法得苗率很低,不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采用人工采卵授精、孵化的方法可得大批量鱼苗,其方法是:预计到了催产效应时间,检查雌鱼,将能轻挤出成熟卵的雌亲鱼提起,用毛巾抹干体表的水,然后将成熟卵挤入面盆,同时将雄鱼剖腹取精巢充分剪碎,加生理盐水稀释,迅速倒入卵中,用鹅毛搅拌精卵,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再将受精卵黏附在自制成方形的网片上,放入孵化池用微流水孵化。在水温24~26℃的孵化池(槽)中经50~60小时孵化,鱼苗出膜。为防止受精卵上滋生水霉,孵化前期要用15~2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染网片1~2次。刚孵出的鱼苗具有硕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尾部不停摆动,不会游动,不宜过早清理出池,应暂养4~5天,并有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使水质保持清新,溶氧充足,第四日可少量投喂熟蛋黄浆或细小的水蚤,第五日可下鱼苗池培育。

价值及其他

淮王鱼的营养价值

1、淮王鱼鲜品可食部分每100克含蛋白质13.7克,脂肪4.7克,糖类0.9克。

2、淮王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

3、淮王鱼富含生物小分子胶原蛋白质,是人体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以水溶液的形式贮存于人体组织中,易于吸收。

4、淮王鱼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滋补营养佳品,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

淮王鱼的做法

肉质特点

“淮王鱼”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质有如豆腐般细腻,汁水如鸡汤般鲜美,真是别具风味。

“奶汁淮王鱼”做法

用料:淮王鱼1条重约1000克左右,猪瘦肉50克,大葱白段、姜片各10克,香菜、精盐各5克,白胡椒粉1.5克,鸡清汤1000克,熟猪油100克。

1.将鱼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净,用刀在鱼身两边直剞小柳叶刀纹。

猪瘦肉切成3.5厘米长、1.7厘米宽、0.3厘米厚的鸡冠形薄片。

2.炒锅上旺火,放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下热鸡清汤烧沸,放入鱼、肉和葱、姜,盖上锅盖,将汤呈奶汁状,加盐和白胡椒粉,出锅倒入汤碗内,上桌时,随带香菜一小碟佐食。

主要毒素

长吻鮠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相关典故

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一日在游览硖山口的美景时,正巧碰上当地的一个姓佟的财主娶小妾。

这个财主为了巴解拉拢,准备了一桌的鸡鱼肉蛋,宴请淮南王。而淮南王吃腻了这些东西,偏偏想尝那嫩滑清香的“八公山豆腐”。正当众人焦头烂额时,忽一白发苍苍的老人献上一盆香气扑鼻的浓汤。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鲜香嫩滑。淮南王尝后,更是拍案叫绝。一问周围侍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用产于此地的一种奇鱼所熬制的。

淮南王并没有责怪老头有欺君之罪,反而待吩咐下人重赏那老头,可那老头不求钱财,却连声叫冤。原来那佟财主娶的小妾正是老头膝下唯一的幼女,正要和一个青梅竹马的渔夫结为连理,可佟财主色胆包天,强抢走了幼女,并恐吓其家人。

听完这些,淮南王大怒,要求只要老头带他去看这种奇鱼,他就给老头主持公道。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佟财主被关在笼子里丢进硖山口喂那种奇鱼了,而那个女孩子终于和她爱慕已久的小渔夫幸福的生活着。

从此,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经常用这种鱼来宴请贵客,并屡屡赞不绝口。

所以,民间为了表达对淮南王体恤民众的感激之情,故将这种鱼称为淮王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淮王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淮王鱼 小编为您整理淮王鱼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