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内容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
创作背景
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山城小镇卡普莱斯。1494年秋天,法国国王率军入侵意大利,逼近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只好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谋生。待他回到家乡时,教皇联合佛罗伦萨旧贵族排挤积极进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萨伏那洛拉,并把他处以火刑,还将骨灰扔到河里。
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动了米开朗琪罗:他感到萨伏那洛拉领导的运动是正确的,他提倡的真诚朴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个同情人民群众的殉道者。于是,米开朗琪罗开始创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对萨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倾注到这个作品里。这个作品是依据《圣经》故事,表现基督从十字架上被卸下来后,圣母玛丽娅抱起儿子尸体时悲痛与哀悼的情景。
艺术鉴赏
模式
作者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构图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
人物形象
头披长巾的圣母端坐着,裸体、遍体伤痕的基督安详地躺在她的膝上。米开朗基罗认为,作为圣母,看到自己的儿子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走完了自己的旅程,虽然她的内心是非常悲痛的,但不应捶胸顿足地痛哭,而是把悲痛埋藏在心里。于是,他把圣母雕塑得异常平静,低垂的眼帘使人感到丧子之痛正在何等残酷地折磨着一个母亲。略向后面伸开的左手,表现了玛丽娅万箭穿心般的难言之苦。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名家点评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作品中的基督像永生了一样,那么年轻,死去的躯体静静地躺在圣母的膝上,好像睡着了一样。人物的线条有着希腊风格的严肃,但是却弥漫着一股无法言喻的哀愁情调。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么美丽,看上去却又那么的凄凉。
修复完善
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幅雕塑时年仅24岁,这也是他唯一签名的作品。1972年,33岁的奥地利地理学家拉斯洛·托特来到圣彼得大教堂。他爬过护栏,一边喊着“我是基督”,一边用大锤击打这座大理石雕塑。圣母玛利亚的左眼皮、脖子、头和头巾一一掉落后,他又一手折断了圣母玛利亚的左臂。梵蒂冈教廷的工作人员在这场劫难后找到了50余块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还是被游客顺手牵羊带走了。修复后的雕塑现安置在防弹玻璃制成的展示柜内。
作者简介
博那罗蒂·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基罗”、“米高安哲罗”。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作为对他的尊敬。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哀悼基督】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哀悼基督 小编为您整理哀悼基督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