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是1501—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
雕塑内容
《大卫》雕像是一个赤身裸体、身材高大、肌肉健壮、发育很好的青年男性。他的站立姿态十分自然、优美:两腿自然张开,右手下垂自然放松,头部转向左侧,生殖器自然下垂。大卫的面孔看起来格外英俊,眼晴大而有神,鼻部很高,棱角突出,看起来很有立体感。欧罗巴人种男性普遍身材高大,毛发很多,这个雕塑作品中的男性头发浓密卷曲,阴部的毛也较多。
创作背景
历史题材
《大卫》取材于《旧约》中的神话故事。大卫是一个圣经中的人物,公元前1010年至970年是以色列王。他在位时推翻了异族非利士人的统治,使以色列得到统一。这位英雄在年轻时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当时,以色列王扫罗在位。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位武士,名叫哥利亚,身高八尺,头戴钢盔,身穿铠甲,力大无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色列人死伤无数。哥利亚出战40余天,以色列人不敢出战。大卫的三个哥哥都到前线打仗了,他由于年幼不能参战,就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当大卫到达了前线时,他看到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冲了上来,以色列人抵挡不住。这时,大卫满腔怒火要求出战,以雪民族之耻。扫罗王见大卫信心很大,就把自己的铠甲给他。大卫拒绝了盔甲,仍是一身牧童打扮,他率众走上战场,大声地痛骂哥利亚,等到哥利亚被骂的头昏脑胀时,大卫用甩石机甩出石头打昏了哥利亚。大卫冲上前去,拔出利刃割下了哥利亚的头,挽救了以色列。从此,少年大卫成了全国闻名的英雄。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时代背景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理论背景
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是一个艺术性用语,它来源于意大利语中“对立位置”一词,指的是将大部分体重放在左右任意一条腿上的不对称站姿。这是古希腊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公元前5世纪)在追求理想的人体比例时所确立的,他将这个理论具象化后完成了《荷矛者》等作品。对立式平衡对之后的美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罗马也曾经沿用这个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意大利很多艺术家又重新发现了这个理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也是利用对立式平衡理论创作出的作品。
创作过程
《大卫》的历史在米开朗基罗雕塑它之前就开始了。在米开朗基罗参与之前,佛罗伦萨大教堂作品办公室的监察员——主要由呢绒行业和羊毛艺术行业有影响力的成员组成——打算委任制作一系列十二个的大型《旧约》雕像,放在花之圣母大教堂的拱璧上。其中一个雕像由多纳泰罗于1410年完成,这是约书亚的雕像,由陶瓦制成,第二个也是由陶瓦制成的,不过这次是大力神的雕像,由佛罗伦萨雕刻家阿格斯蒂诺·迪·杜桥于1463年受托完成,学者们认为阿格斯蒂诺是在多纳泰罗的指导下工作的。由于渴望继续这一工程,1464年,歌剧院与阿格斯蒂诺签订了协议,来制作一个大卫的雕像。他们提供了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来自于卡拉拉的一个采石场,卡拉拉是位于托斯卡纳区北部的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镇。阿格斯蒂诺只是雕成了腿、脚和躯干的大致形状,对于原料进行了一些粗加工,也许在两个腿之间凿出了一个洞。由于不明原因,他与这个工程的联系终止了,而多纳泰罗则于1466年去世了,十年之后,安东尼奥·利诺被任命从阿格斯蒂诺中断的地方接着从事这项创作。
随后不久,利诺的合同就终止了,这块大理石被遗忘了25年,一直暴露在大教堂工作室院子里的空气中。对于歌剧院当局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担忧,因为这样大的一块大理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当初耗费了大量的劳力,经历种种困难才将它运到佛罗伦萨。1500年,大教堂工作室的存货清单上将这块石头描述为“一个叫做大卫的大理石雕像,仰卧着很挡路”。一年之后,文件显示工人们决定找到一个艺术家,这个艺术家能够处理这么大块大理石,并且将它变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他们要求让这块被他们称为巨人的石头“站起来”,这样一来,一个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大师就可以来检查它并且发表意见。尽管他们咨询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其他人,但是最终却是只有26岁的米开朗基罗使他们相信他应得到委托。1501年8月16日,米开朗基罗签订了官方协议来从事这份有挑战性的新任务。在同年的9月13号,星期一的早上,他开始雕刻这个雕像,一个月之后,他被授予这个合约。
艺术鉴赏
主题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人物形象
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他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神情: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面容英俊,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凝视着敌人,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他左手持握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下垂,略握拳状;右腿坚定地屹立于大地,左腿则略显休闲地微屈。
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整个雕像体魄雄伟强健,肌肉起伏有力,外轮廓刚毅健美,脸部显示出高尚、勇敢、坚强的神情和不可战胜的气概。这些正是当时受外来侵略者所蹂躏的意大利人民所渴望的。雕塑家在大卫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爱国者的理想。
整体形象
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使塑像具有内在的紧张感与动感,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
大卫的胸部隐见的肋骨和显见的肌肉共同组成起伏的波纹。而大卫的头部是紧张而机*、带有挑战性的,头部、颈部与身体的和谐,隐含着一个骄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躯时所特有的、像雄鸡或雄性凤凰一样的自豪感、夸耀感。大卫的双手是巨大的,巨大的双手在炫耀着男性力度的同时,也夸张着男性在性美感、肉体美感指向外在时所具有的付出、奉献、自信的心理感觉。
大卫的腰部极具魅力,“腰部成了塑像的主要兴趣所在,从那里放射出身体的所有其他平面”。
整体结构
在这个高大的雕像上,尽管在整体结构上,米开朗基罗作了些艺术上的夸张处理(如手关节较大,大腿过长等),以加强巨大的感觉,但它的每一细节的解剖结构的精确都是无懈可击的。
手法
学者们经常谈到《大卫》人体的分割感——他的形体被有意识地分割成“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冥想”两部分。这一点从人物垂直线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来,它将雕塑分割成看上去不同的两个部分。人体的右半部分是起支撑作用的,健壮、略为夸张的右手握着将要杀死敌人哥利亚的石头,使这位勇士成为以色列王。他的右腿承载着人体全部的物资和精神重量,再一次反映了无理性行为的必要。右半部分是《大卫》存在的基础,因为它在视觉上起着支撑向上的、富有活力的姿势。左半部分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左手温文尔雅地握着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在那思想的永恒瞬间里,让行动(这里的行动意味着敌人的死亡)的武器处于松弛状态。左腿,在生命力不堪重负的行动中处于休息状态,保持着永远的闲淡。
名家点评
美国画家、艺术评论家约翰·基西克:这一作品是时代生动的人格化,其“对立式”姿势象征着人体完美的和谐。
后世影响
《大卫》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大卫》雕像体格雄伟健美,神情勇敢坚定,是一个外在和内在都体现着全部男性美的理想化身,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共同追求,是古希腊人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挥,是反对宗教的虚伪、确立人的自由权和创造潜力的完整体现。因此,《大卫》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国雕塑家罗丹受他的偶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影响,创作出了雕塑《人性的觉醒》。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贝尔尼尼受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影响,创作出了雕塑《大卫》。
历史传承
原作历史传承
1504年1月25日,当雕像接近完工的时候,佛罗伦萨当局不得不承认他们不可能将这个超过6吨的雕像搬到大教堂的顶上去。他们召集了由30个佛罗伦萨的市民组成的委员会,其中有许多艺术家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圣桑罗·波提切利,他们决定为大卫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当他们讨论放置这个雕像的九个不同的位置时,大多数成员似乎严格地分成两个阵营:一组由桑加罗·达·圣伽罗领导并由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皮耶罗·迪·柯西莫支持,这组中的人认为由于大理石的缺陷,这个雕塑应该放在领主广场的兰奇长廊的屋顶下面;另一组认为它应该放在这个城市的市政厅领主宫的入口处。只有少数人,在波提切利的支持下认为雕塑应该放在大教堂上面或者附近。1504年6月,大卫被放置在靠近领主宫入口的地方,取代了多纳泰罗雕刻的朱迪丝和赫罗福尼斯青铜雕像,他们表现出一种类似的英勇抵抗的主题。人们将这个雕像从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搬到领主广场,虽然中间只有半英里的距离,但是花了四天时间才完成搬运过程。
早期大卫像的裸露曾引起争议,被强行穿上28片铜制无花果树叶来遮羞。1527年佛罗伦萨暴动中被敲断左前臂,也曾经遭受雷击。
1873年,大卫的雕像被搬离广场,以便保护它,使它免受损害,并且将它陈列在佛罗伦萨的学院画廊。1910年,一个复制品被放在领主广场。
模型历史传承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卫》石雕之前,精心制作了它的模型。《大卫》巨像完成后,模型被米开朗基罗小心的珍藏了起来,由于他终身未婚,没有后裔,1564年逝世后,这具模型转由他的学生保存。许多年后,该模型又转到了佛罗伦萨公爵米蒂奇手里。这位收藏家对米开朗基罗的雕刻艺术及作品非常崇拜,在获得《大卫》模型后,把它藏在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幸的是,1690年的一场大火席卷了佛罗伦萨城,公爵的家未能幸免于难,被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大火过后,这具模型便不知去向了。
1987年3月5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欧洲文艺复兴的学者弗里得列克?哈特宣布:失传已久的《大卫》模型已在在日内瓦找到。这位学者说,他是1986年在日内瓦找到该模型的。他发现它与《大卫》像原作极为相像,且模型人物背上也有一根吊带,头部和和四肢也已残缺不全。他于是开始考证。他花了9个月的时间收集证据。1987年3月5日,在纽约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他向学者们展示了证据和巨幅照片。学者们一致认为,该模型极可能是米开朗基罗亲手制作的那具。
修复完善
1843年,修复者用大剂量的盐酸修复《大卫》。
《大卫》在露天一直待到1873年,并在19世纪用腐蚀材料和酸性物质对其进行过数次修复。
1991年,疯狂艺术家拿锤子敲伤《大卫》的脚趾,后经细心修护复原。
2003年9月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的艺术品修补家帕妮格尼率队用“湿洗”方法对《大卫》进行了清洗。
2014年5月3日,数百万游客造成的振动令位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雕像《大卫》受损,甚至可能会倒掉。后被修复。
复制信息
在佛罗伦萨,后继者共复制有二尊大卫像摆放在公众场所展出,一尊是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另一尊在市政广场的大门前。
重要展览
1504年9月8日,《大卫》首次在佛罗伦萨展出。
2017年7月15日,《大卫》复制藏品正式登陆鸟巢体育场,展览周期为三个月。
作者简介
博那罗蒂·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琪罗”、“米高安哲罗”。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 1564 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作为对他的尊敬。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大卫】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