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棘胸蛙

时间:2024/11/23 2:40:1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棘胸蛙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
    详细介绍

    形态特征

    棘胸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 壮肉肥。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胸部无刺,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至12厘米,体重可达250~750克,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满小圆疣,疣上还有分散的小黑棘,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着;背部涂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指端膨大成圆球形,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棘胸蛙后肢肥硕,胫趾关节前伸可达眼部,跗褶明显;趾间全蹼,第一、五趾的游离缘有膜;关节下瘤发达;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

    武夷山市保护区内的石鳞又与其略有不同,现提供一批高清图供大家辨别。详见右图相册。本地土著的说法是,石鳞公的比母的好。特别适合体弱的女孩,孕妇,产妇等。体长100—125毫米,体粗壮;头宽而扁;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在吻眼之间或略近眼,眼间距略小于鼻间距或相等;鼓膜不显仅隐约可见;犁骨齿斜置,左右不相遇。雄蛙前肢特别粗壮,指趾端膨大成圆球状,指略扁平,指侧有厚缘膜;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后肢肥硕,胫跗关节前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稍重迭;跗褶明显;趾间全蹼,第一、五趾的游离缘有缘膜;关节下瘤发达;内蹠突细长,无外蹠突。皮肤粗糙,雄蛙背部有许多窄长疣,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此外还有小圆疣满布在头、躯、四肢的背面及体侧,体侧的最为明显;雌蛙背部有分散的小圆疣;颞褶极显著;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液浸标本体呈深棕色,眼间有一深色横纹,上下颌缘有清晰的黑纵纹,背部及四肢上的黑斑不甚显著。雄蛙前肢极粗壮,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疣基部隆起,中央有显著的角质黑刺,咽部有时也有黑刺。雌蛙腹面皮肤光滑。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

    生活习性

    棘胸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

    栖身环境

    棘胸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繁育状况

    棘胸蛙雌雄很易从外形上区分: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内掌突有婚垫及大黑刺,有咽侧声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咽侧声囊孔,繁殖季节腹部饱满、柔软,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4-9月,5-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为7月上旬至8月。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吸引雌蛙。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寻求拥抱。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蛙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产出体外行体外授精。

    年龄生长

    棘胸蛙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棘胸蛙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温度和水质等因素。不同的生长条件,其生长速度差别。棘胸蛙蝌蚪完成整个变态过程需 90 一 130 天,有的甚至长达150天。棘胸蛙在蝌蚪和幼蛙阶段的生长速度略快于成蛙阶段的生长速度。刚孵出的棘胸蛙蝌蚪体长仅 Icm 左右,体重约 0 . 05g ,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在人工养殖时,从刚变态的幼蛙开始,进行驯食,幼蛙和成蛙也会吃食饲料。刚变态的棘胸幼蛙体长 2 . 0 一 2 . 5cm ,重 3 一 4g 。幼蛙阶段生长速度快,第一年体重可达 20 一 40g ,翌年达 80 一 150g,第三年上半年可增至160200g 。雄性个体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最大可重达750g,雌蛙个体最大重达 600g左右。棘胸蛙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尤其是对气候的变化最为敏感。每当热带气旋来临之际,天气闷热的时候,棘胸蛙往往会倾巢而出,蹲在潮湿的石崖高处,或在溪流的草丛中纳凉,并频频发出“啯”、“啯”的鸣叫声,声音洪亮,几十米远处可听到。山区的村民常以此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地理分布

    棘胸蛙在我区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井冈山、宁冈、安福一带山区数量多。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和广西。

    国外分布:越南。

    广西分布区:武鸣马山 上林 融水阳朔临桂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 资源恭城防城 上思 钦州市区 田林 西林隆林贺州市区钟山富川天峨罗城 环江 宁明。

    人工繁殖

    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和栖息。

    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平方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分级饲养: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要定期按规格大小归类分池饲养,以免幼小的抢不到食,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在亲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亲蛙下池时用2‰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再下池。亲蛙下池后,开始由于环境改变,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声响即潜入水中。4-5天后即可活动摄食。亲蛙的饲料要求达一定的蛋白质含量,以亲蛙积累营养物质,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在日常饲养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怀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热量的饲料少喂,以免亲蛙脂肪积累过量而导致难产。最好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蚯吲、小鱼、虾、螺蚌肉等。越冬后的亲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6%,产卵后1-2月,投喂量为体重的8-10%。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点投喂。

    投喂方法: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棘胸蛙的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慎重用药。严格进行蛙池和蛙种消毒,每10-15天进行药物常规消毒;死亡的个体随时捞除,患病的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渔药的使用:蛙病防治所需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参照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

    敌害防治:蛙池上口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鼠、鸟、蛇等敌害生物危害,在进、出水口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

    医药价值

    营养: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主治:小儿疳积;赢瘦;病后虚弱等。

    营养价值

    对棘胸蛙的蝌蚪(体重0.8~2.6g)、小幼蛙(体重9.0~27.3g)、大幼蛙(体重40.5~65.7g)和成蛙(134.5~213.0g)肌肉及蛙皮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棘胸蛙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55%~19.39%,脂肪含量较低,肌肉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39.36%,具有很可观的营养价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棘胸蛙】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棘胸蛙 小编为您整理棘胸蛙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