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行业综合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宁波金银绣

时间:2024/9/20 7:33:2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宁波金银绣也称宁绣、仿古绣,始于唐宋,是浙江宁波民间刺绣工艺之一,宁波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明清以来,宁绣的技艺逐步提高,销路扩大,曾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驾齐驱。绣品选用真丝、绸缎为原料,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图案的周围,或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布满图案的空间,使盘金与色绣融为一体,典雅古朴,色泽悦目,做工精到,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宁波的金银绣手艺源远流长,曾经辉煌一时。精美的图案,卓绝的工艺,为宁波赢来许多荣誉。金银绣千手佛至今仍被日本奉为国宝。
  • 产地: 浙江省宁波市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金银绣也称宁绣、仿古绣,始于唐宋,是浙江宁波民间刺绣工艺之一。明清以来,宁绣的技艺逐步提高,销路扩大,曾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驾齐驱。绣品选用真丝、绸缎为原料,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图案的周围,或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布满图案的空间,使盘金与色绣融为一体,典雅古朴,色泽悦目,做工精到,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宁波的金银绣手艺源远流长,曾经辉煌一时。精美的图案,卓绝的工艺,为宁波赢来许多荣誉。

品质特点

金银彩绣的主要绣制特征,在于充分运用“盘金”、“填金”、“包金”以及“隐花”和“胖绣”等绣法。2010年4月,浙江省著品绣品专家评审后认为,金银彩绣“很有特色”。这一绣法,不追求画面的写实和栩栩如生,而是在整体上追求华丽、厚重和装饰感,局部和细节上讲求排线、线块结合的针法。绣制题材以民间吉祥题材中的京班体、佛道神仙、吉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珍禽异兽祥瑞的图案为主,底色也多以厚重的暗红、深蓝、黑色等,显衬金银彩线的光泽,因此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这一绣法广泛应用于服饰、帽饰、室内陈设、古代会器、戏曲服饰、宗教仪式、民间演艺和庆典等方面。

金银彩绣的主要面料以缎为主,轻而薄的绢类织物也可以用。其主要辅料,以布料、棉花和纱布等,用作胖绣的垫料,隐在丝线内。绣制中,彩色丝线和金银绣均有粗细,但金银线密密地“钉”、“包”在彩线绣表面,不直接用于刺绣。

宁波金银彩绣绣制宁波金银彩绣绣制绣制的工具主要为花绷。中小型的花绷为圆形竹圈。使用旱,二圈夹紧,一人操作。大型作品则用四方形木棚,可以收放尺寸,容二人以上操作。绣制完成以后的绣品,须背部“上桨”,才不易走形。

与打铁、造房子相比,金银彩绣是细活,全凭眼功、手功和心功。因此,它的传承在中国历来是家庭母女与姐妹间传承。当然,在宫廷、官方或民间作场,则有师徒传承。

宁波工艺美术史上,最负盛名的工艺是金银彩绣、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骨木镶嵌,俗称“三金一嵌”。其中的金银彩绣,赵朴初曾为之写下了“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神笔妙针”四句赞词。代表作《百鹤朝阳》,曾荣获1989年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价值功效

面对这种濒临失传却具有相当工艺含量和文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2008年,宁波市成立了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专门致力于宁波金银彩绣精品的研发与制作。2009年,宁波金银彩绣传承基地正式落户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期间,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金银彩绣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国家级奖项。这些荣誉和奖状的获得让宁波金银彩绣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影响力也大大增强。2010年,宁波市创建了首家金银彩绣艺术馆,旨在传承和发展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开馆至今,艺术馆已拥有5000多件金银彩绣藏品,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制作方法

深究金银彩绣没落的原因,除了科技的冲击之外,工艺复杂、传承难度较大也是症结所在。

宁波金银彩绣的材料主要包括刺绣所用的金银线、丝线、真丝底料、棉花、纱布等。①线:宁波金银彩绣除自己研发的金、银线外,还使用各色丝线。早期所采用的金银线都是由纯金(银)制成金(银)箔,再切成0.2到0.5毫米的片金线,直接用做绣线。或以棉线(或丝线)为芯线,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的外层而成。据相关史料记载,开埠以后,海外进口的洋金线(仿金线)开始运用其中;②真丝底料(或布料):用作刺绣图案的背景;③棉花:棉花是宁波金银彩绣的特色材料,主要用于垫高绣品中人物的面部,例如:老寿星的脸和额、龙纹的双眼、花瓣等。这种处理方法,使图案有了起伏和不同角度的色彩光泽变化,大大丰富了宁波金银彩绣的表现力和装饰意味;④纱布:根据需要用作反面衬底,并通过简单刺绣,与正面联紧,使作品产生张力,不致走形。

宁波金银彩绣的刺绣过程大致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设计图稿。明确刺绣内容与形式。第二,手工戳花。将设计好的图稿做成油纸印花花板,印制在丝绸织物上。第三,绣制绣片。绣片时先要上棚,上棚后要检查织物有无漏印,是否平直。然后对齐绣花底料,进行缝制,再根据图稿指定色样进行配色。绣制时,首先绣彩色丝线部分,再根据设计要求绣金、银线。第四,成品制作。刺绣完成之后大多是半成品,需要根据设计者的意图,进行成品裱拓、装潢等后道工序制作,做成各种各样装饰用品,或装裱成镜框,或制作家居饰品,或制服饰等。

宁波金银彩绣的主要技法以“盘金(银)”和“填金(银)”为主。“盘金(银)”,即依白描线条走向,以金(银)线绣上,并以此形成空心图案;“填金(银)”,即依白描线条走向,将金(银)线填入空白处,直至将其填满,以此构成实心图案。

生产情况

曾经的辉煌,如今的窘境,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宁波市文化部门已将金银绣列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植和抢救,但毕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部分不适应社会条件的民间艺术势必萎缩,曾经异彩纷呈的宁波金银绣恐怕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了。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对于传统刺绣的需求量还是有一定空间的,但传统的手工刺绣工艺价值却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许多人的眼中,刺绣没什么值得研究和发掘的,就连有的刺绣从业者自己也没有信心,自己都不能正视、发掘刺绣艺术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既要立足于保护,也要应用于开发,保护是一种开发,开发也是一种保护。运用现代知识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个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市场运作、商业包装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正是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品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震荡全球的现代化潮流,其实并没有颠覆反倒强调了一个恒久之理:祖先传给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建设,才不至于丢失我们传统文化活的精神。

“男耕女织”是中国的远古文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出土文物证实当时耕与织已有明显分工。中国古籍记载“舜始有绣”、周代“绣织共职”,说明绣艺不仅是美化自身的织物,而且发展成为一业而服务于贵族。唐代浙东名产“越绫”,又名缭绫,白居易在《缭绫篇》中赞美其为:“地铺白烟花似雪,天上取样人间织。”但是绣与织相比较,绣工更具有个性,绣艺之中用金银线绣的技艺,曾是唐代宫廷的特艺,《唐书·肃宗记》记载有“金银刺绣”之名,《唐六典》提及的金银刺绣技艺有“然金”、“缕金”等十余种。唐人秦韬玉诗中写道:“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若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据传,杨贵妃用绣工达七百人。可在民间,能飞针走线的绣娘遍及城乡,“女红”成为女子的美德。入宋后,金银绣也普及于民间,寺庙神佛及民间吉庆赛会,最是女子显示绣艺的机会。浙东女子织丝绣花代代传承,如“明州朱如一,皇室钦成皇后侄女,二十岁素服斋居,历十年绣成金字《法华经》,其中绣佛名号八万四千,又绣阿弥陀佛、观世音。绍熙四年(1193)绣成七卷经轴送佛寺道场供奉。”(据《中华古今女杰谱》,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时,宁波绣庄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集中于城内车轿街、咸塘街,专为寺庙、婚嫁及官府贵族定制。如明正德六年(1511),日本八十三岁的了庵桂悟到宁波,明武宗赐住持宁波育王山,并赐“金阑袈裟”,由宁波府制。(日本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07页,商务印书馆1980版)而民间多有长于金银绣者,据民国《浙江通志》记载:“明·金星月,女,鄞县人,十七岁定婚,未婚夫死,用十余年绣五百罗汉帐,由其父施杭州昭庆寺,观者不绝。”

清代时,宁波西乡“家家织席,户户刺绣”蔚然成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戏场普及,金银绣被广泛应用于戏曲和佛教寺庙,取得了辉煌夺目的良好效果。胖绣、平绣和盘金包边技艺成为宁波绣的最重要特色,绣品的五彩色线富有立体感,无论是佛帐、寿衣、生日袄、狮头帽、被面、椅靠、虎头鞋、披肩、荷包、香袋等生活用品或装饰品,金银绣能满堂生辉,制造出强烈的吉祥喜庆气氛。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经营性的民间绣工成立绣品合作社,产品有了规模。原宁波咸塘街许德来绣花庄许任泉带了首批学徒,各县市也兴办了绣花社,在20世纪60年代,扩建为绣品厂,产品外销逐年增加。据1983年统计,宁波绣品厂金银绣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数百万美元,加工的绣户分布于各县、市,达5万多人。(据1983年9月17日《宁波日报》)宁波金银绣在我国传统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外,虽然并不出名,但由于宁波金银绣广泛应用于服饰、靠垫、床上用品、小件旅游品,绣工用金银线盘、包、压等手法,整体效果强烈、典雅,光彩夺目,因此外销和内销遥遥领先。在全国性的展览中,绣品《东方红》、《老寿星》、《麻姑献寿》等多次获奖。

1989年7月,宁波绣品厂用宁波传统的金银绣技艺绣制了大型立地屏《百鹤朝阳》,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是宁波金银绣规模最大、技艺最精的代表作,荣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第八届百花奖的珍品奖、金杯奖,并被入选为国家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的入口首件陈列品。

《百鹤朝阳》大型金银绣屏总长度3.6米,高2.6米,分为左、中、右三段,整体画面是金红色织锦缎底上绣百只丹顶鹤,或飞或息,以长城、黄河、长江、天安门及青松、翠竹作衬托,远近分明、层次丰富、主题突出、气氛热烈,体现了中华民族欣欣向荣奋发前进的开拓精神。在绣制过程中投入2000余工,使用数十种传统针法,充分发挥了宁波手工金银绣的优秀技艺,终于获得了成功,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

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宁波金银绣已由集中出口转为分散经营,又因电脑代替手工,因此宁波手工金银绣将有失传的可能。为此,宁波市文化部门已将金银绣列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植和抢救,但毕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势必萎缩一部分不适应社会条件的民间艺术品,曾经异彩纷呈的宁波金银绣恐怕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了。

历史起源

金银绣,顾名思义就是广泛运用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色线的绣品。金银绣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记载,金银绣在古代叫“盘金”或“盘银”,是采用纯金、纯银搓丝绣制的作品。“盘金”绣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鉴真和尚曾居住在宁波阿育王寺,东渡日本时带去了我国的木雕、漆器、彩塑佛像及金银绣千手佛等艺术品。金银绣千手佛至今仍被日本奉为国宝。明代戴缙夫妇墓地还出土过多件金银绣衣裙。

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古城,向来对金银绣有研究,在介绍宁波的特产———金银绣时,他说,明代时,宁波绣庄集中于城内车轿街、咸塘街,专为寺庙、婚嫁及官府贵族定制。如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日本83岁的了庵桂悟到宁波,明武宗赐住持宁波育王山,并赐“金衤阑袈裟”,由宁波府制。清代时,宁波西乡“家家织席,户户刺绣”蔚然成风。随着民间戏场的普及,金银绣被广泛应用于戏曲和佛教寺庙。胖绣、平绣和盘金包边技艺成为宁波绣的重要特色,金银绣表现题材主要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如意、麒麟、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为主,形式上吸收了敦煌画中藻井图案及戏剧补子图案,大胆地运用宁波刺绣盘金、盘银的传统针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宁波金银绣】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宁波金银绣 小编为您整理宁波金银绣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行业综合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