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兰亭序》真迹在哪里

时间:2024/11/22 10:22:4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人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作品介绍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真迹流传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

    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

    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据传,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他所创,他所写的《真草千字文》也一直流传至今。

    智永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寺出家,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因智永及其侄子惠欣都曾在这里出家为僧,且二人都为书法大家,所以云门寺曾被赐名为永欣寺。智永在云门寺驻寺临书30年,留下了不少与书法有关的传说。

    据说智永练字时,笔头秃了,就取下丢进一个大竹筐。时间一久,积了整整十大筐秃笔头,智永便在寺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来源。由于智永的字写得好,前来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络绎不绝,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铁门限”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兰亭序》的真迹,一直被智永珍藏,临去世时将其传给弟子辩才。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尤其精于书法。他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视,秘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珍藏《兰亭序》。

    那时的皇帝正是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对王羲之的墨宝更是情有独钟,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唯恐失却。他先后三次将辩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同时询问《兰亭序》下落。但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辩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自己侍候先师智永时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无奈,只得改派监察御史萧翼去智取。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他向唐太宗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唐太宗借给他几件“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唐太宗欣然答应他的要求,由此上演了一出“萧翼赚(编者注:诳骗)兰亭”的活剧。

    连出三招御史骗帖献唐王

    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萧翼为骗取《兰亭序》,用了三招。

    第一招:套近乎。萧翼受命后,装扮成书生模样,接近辩才。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下棋、弹琴、谈诗论文;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宵达旦,一直玩到天亮,颇有相知恨晚之感。就这样,第一次见面,萧翼就获取了辩才的信任。

    第二招:激将法。萧翼知道,辩才肯定是不会承认私藏《兰亭序》的,只有想办法让他自己主动拿出来。一天,萧翼拿了一幅自己临摹的梁元帝画《职贡图》给辩才看,并就此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说,自己自幼跟父亲练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但身边还珍藏了几幅“二王”真迹。辩才听后,赶忙请他拿来看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几幅“二王”的书法真迹。辩才反反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忙问是何帖,辩才回“兰亭”。萧翼假装嘲笑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说:“是智永禅师临死前亲手交给我的,怎能有假?不信明天来看。”辩才书法虽好,但道行毕竟不深,中了萧翼的激将法,情急之下道出了实情。

    第三招:亮底牌。第三天,萧翼如约前往。辩才从屋梁上的暗龛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了后,故意指出其中几处疑点,并坚持说它是赝品。萧翼又故意把他带来的几件真帖放在一边,让辩才比照参看。这样一来,辩才对萧翼就完全没了戒心,也不再把《兰亭序》放回暗龛,而是同萧翼拿来的几件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

    结果,萧翼抓住机会,盗走了《兰亭序》,并找到当地官府,亮明御史身份,说明事由,并让人请来辩才,对他说奉旨前来取走《兰亭序》。辩才一听,方知上当;再想自己曾经几次当着唐太宗的面否认有《兰亭序》,现在证据确凿,恐无法抵赖。又惊又气又怕之下,当场昏倒在地。

    萧翼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重赏;而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加刑,但念其年事已高,加上唐太宗已得到《兰亭序》真迹,就不再追究了,还赐给他谷物三千石。不过,辩才因此事受到惊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后来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著名的《萧翼赚兰亭图》。现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此画的北宋摹本。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命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人分别临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李世民观赏了一生,还觉不够,命将《兰亭序》真迹作为自己死后的殉葬品,同其他书法珍品一起随棺入墓。苏东坡为此有诗道:“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现今传世的是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临摹本。

    军阀盗墓兰亭下落终成疑

    《兰亭序》真迹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唐末五代时,军阀温韬在陕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唐太宗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

    据说昭陵被打开时,那些陪葬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都在,而且“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被温韬盗掘出来的一些书法珍品,宋朝时还有人说见过。如此看来,《兰亭序》应该是被盗掘出来之后再遗失的。

    当然,这个结果是不少人无法接受的。因此,后人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又有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在温韬盗掘出土的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因而可能没有被盗;也有人说,《兰亭序》并未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之中;还有的说,《兰亭序》随唐太宗下葬时,被他的姐妹用伪本调包了,真迹依然留存人间……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聚焦中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兰亭序》真迹在哪里】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兰亭序》真迹在哪里 小编为您整理《兰亭序》真迹在哪里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