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项目
1、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编号:Ⅷ-112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3)保护单位: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
2、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编号:Ⅷ-112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
(3)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物研究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
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伦春族人世代以游猎为生,长期食兽肉、衣兽皮,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点的兽皮手工技艺。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皮张采集、鞣皮、拼剪缝合、染色、纹饰、刺绣等,生产的成品按用途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类别。
狍皮文化是鄂伦春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裤、靴子、荷包、挎包等,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独特的工具制成。狍皮用品的制作是鄂伦春民族充分利用自身创造的兽皮文化抵御寒冷、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积极生存的创举。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的鄂伦春族人民世代游猎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鄂伦春人没有本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其制品便成了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其中深刻映现着鄂伦春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观,是认识和探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鄂伦春人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狍皮资源日减,掌握狍皮制作技艺的老工匠相继谢世,这项宝贵的民族手工技艺濒临灭绝,亟待保护和传承。
介绍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生活环境和习俗的影响,鄂伦春族的人们有用兽皮制作服饰的习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就是鄂伦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人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他们将狩猎而来的狍子剩下的狍皮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之中: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特别能够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鄂伦春族人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
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不同季节穿有不同的服装,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套头皮帽、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其制作方法和选料也不同。
冬季穿的皮袍,鄂伦春语“苏恩”,是用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
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红杠子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
皮裤,鄂伦春语“额热克依”。皮裤多用三张狍皮在秋冬季制成,裤长只到膝盖下,下半截穿皮套裤。套裤无裤腰和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栓在裤带上。
男人狩猎、女人砍柴时都习惯穿上它,既保暖,又可以保护里面的裤子,行动起来也很灵便。男女有别,随着时代的变化,长短略有变化。
狍头帽,即狍头皮帽子,鄂伦春语叫“灭塔哈”,是用完整的狍脑袋皮缝制而成,而且连狍耳、眼、鼻都要保留下来。有的甚至将两个角也留下来。
戴上这种帽子,既保暖又别致,是男人们最喜欢戴的。这也是鄂伦春服饰中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装束。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起伪装和蒙蔽野兽作用。
另外,鄂伦春人穿的狍皮做的鞋叫“奇哈密”,穿上狍皮制作的袜子叫“道克吐恩”,戴的狍皮手套叫“考胡路”,用狍皮做的被褥叫“纳纳乌拉”,狍腿皮褥子叫 “喔沙舍克吐恩”。
总之,狍皮制品是鄂伦春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狍皮制作技艺及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反映出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思想,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申报的鄂伦春族狍子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珍惜时光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