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溯源
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
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通城演出,主奏乐器为大筒“嗡琴”,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通城、崇阳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地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因主奏乐器是“嗡琴”又称“提琴”,故将其命名为“提琴戏”。
提琴戏在形成初期,唱腔曲调主要为岳阳花鼓戏“琴腔”(即正调、哀调、梦调、阴调、一字调等),声腔模式明显较为缺乏单一。而随着提琴戏的发展,大本头戏不断增加,根本无法满足剧情需要。且从整体看来“琴腔”中曲牌多为哀调式。剧目展现的是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因此曲目在演绎的曲调同时亦要随着剧情情绪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的地方。通城、崇阳毗邻湖南,在语言艺术上都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因此通城、崇阳人民群众对湖南(长沙)花鼓戏亦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丰富多彩,优美动听。且又与岳阳花鼓戏(提琴戏)同流共源,二者都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故通城、崇阳艺人综合这些特点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全和凸显提琴戏独特的“琴腔"曲调不被同化的基础上合理引用长沙花鼓戏曲调作配衬和弥补,这样既丰富了提琴戏的曲调唱腔,弥补了提琴不足。也使提琴戏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不失为中国戏曲中一大特色。
主奏乐器
提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为“嗡琴”又称“提琴”,”无“千斤”,而杆上安有钉子,演奏时,操琴者以左手拇指勾钉握杆,将琴筒抵在腰腹部站着演奏,形似提着琴拉,故俗称其为“提琴”,提琴戏也因此而得名。“嗡琴(提琴)”过去为民间艺人自制,其发音低沉厚重,音色粗犷高亢。好似群蜂在蜂共鸣,其声“嗡声嗡气”,在临湘当地称为“嗡琴”,故“临湘花鼓戏”又称“临湘翁琴戏”。 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无论是岳阳花鼓戏还是通城、崇阳等地的“提琴戏”都改用与“嗡琴”音色相似、且演奏效果更佳的湖南花鼓戏主奏乐器——“花鼓大筒”。现今采用的“大筒”即“提琴”均为湖南乐器厂制造。经改进后的新型大筒,全长约82厘米,琴筒用竹黄较厚的精选楠竹旋制,亦呈圆筒形。筒前口蒙以当地所产菜花蛇、乌梢蛇等蛇皮,琴杆改为红木杆,琴马由竹马改用高粱稻秸制作,丝弦改用钢丝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因此发音尖锐、明亮,富有特点。其声音低沉,音量巨大,可传数里,无固定音高。拉时发起伏不断的“嗡嗡”声,因此革新改进大筒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上保持和继承了其原来的风格和特点。
剧种声腔
提琴戏的主要声腔是由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属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小调”演变而来,后来又吸收了湖南(长沙)花鼓戏的曲调成分。
区别
提琴戏是岳阳花鼓戏中“琴腔”和“小调”演变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唱法和调式并不与岳阳花鼓戏完全相同,例如岳阳花鼓戏中的“琴腔(正调、哀调、阴调、梦调、一字调等)”均为“单句子”演唱形式,故俗称其为“单句子”,而“岳阳西湖调”是“夹句子”的演唱形式,故俗称“夹句子”。但提琴戏中则不以演唱方式来命名,因为在提琴戏中的“琴腔(正调、哀调、阴调、梦调、一字调等)”有单、夹句子两种唱形式,但一般都是用夹句子演唱形式,因此这是提琴戏与岳阳花鼓戏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其次岳阳花鼓戏是以“夹句子(岳阳西湖调)”作为主调使用,与原本通城提琴戏一致。而现今在通城提琴戏中已极少使用。究原因是因其本与湖南(长沙)花鼓戏中的“西湖调”同宗,不仅句式结构、调式相同,而且用途也十分接近,在湖南(长沙)花鼓戏传入通城后如今多使用湖南(长沙)花鼓戏中“西湖调”。而崇阳提琴戏则以“正调”做为主调,他们把“岳阳西湖调”稍作修改后改称“崇阳西湖调”,用于开场或结尾使用,使用功能类似于湖南花鼓戏中的“四六调”。故而导致很多戏迷观众甚至提琴戏演员分辨不了提琴戏中的“西湖调(即岳阳西湖调)”和湖南(长沙)花鼓戏中的“西湖调”,将其混为一谈,他们不明白提琴戏和湖南花鼓戏中其实都有各自的“西湖调”,而且原本“同宗”且极为相似。
传统声腔
提琴戏的主要传统声腔是岳阳花鼓戏“琴腔”。代表曲调有正调(单句子)、哀调其次有:梦调、数板、一字调 、阴调、岳阳西湖调(湘阴调)、杨乃调、游春调、出门调、思夫调、相思调、岳阳辞店调等数十种常用曲调。以及有荷花调、回门调、出门调、把奶调、十绣调、卖胭脂调、梅花引、佛陀调等几十种小调。
传统过场音乐
传统的过场音乐源自岳阳花鼓戏。主要有:引子、大挑子、小挑子、扭丝、大开门、小开门、大牌子、小牌子、哭相思、一爪风、哭皇天、朝天子、传茶扫地等等。
引用声腔
提琴戏引用湖南(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代表曲调有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一、二、三、流(急板))其次有:宁乡正调、过江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花石烂板子)、辞店调、南数板、反西湖、南数西湖、凡字调、阴告状、六音神调、和调、嫂子调、十字调、采茶调、梁山调、木马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罗汉调、放羊调、还魂调、等等几十种常用曲调。以及有放风筝、雪花飘、洗菜心、瓜子红、三炷香、望郎调、等等小调
引用过场音乐
引用的过场音乐为湖南花鼓戏中的过场音乐。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南进宫、哀哀调、游花园、风送云、得胜令、浪淘沙、照花台、步云霄、小桃红、伴妆台、柳叶金等等。
“琴腔”和“川调”大多 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通城民间小调。
提琴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生、旦、行当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时用假声。以唢呐 “锁斗”(呵腔)结尾。并有一套表现力丰富的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等作用。
“琴腔”和“川调”大多 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
表演形式
崇阳提琴戏戏班不大,乐器简便,演员不多,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加之它的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味浓而深受群众喜爱。
语言艺术
提琴戏的唱腔、念白 ,通城、崇阳用各自方言(书面语),但均以岳阳花鼓戏舞台艺术语言为基准。
角色行当
提琴戏在崇阳形成的初期,角色多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组成。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逐步发展成为八个行当,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 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武生行当。
传统剧目
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120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传统剧目
《孟姜女》、《秦雪梅》、《带子寻夫》、《赵五娘》、《三宝记》、《赶春桃》、《大碑塘洗澡》、《七姐下凡》、《平贵回窑》、《孟氏割股》等。
小剧目
《补缸》、《打懒》、《买沙教打》、《药板凳》、《刘三做爷(爹)》《胡大回门》、《秧麦》、《南山捡子》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提琴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