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定日洛谐

时间:2024/11/21 21:30:0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定日洛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民间歌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历史久远,舞蹈表现强烈,表演风格独特,是群众性、大众化为一体的自娱性民间集体歌舞,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洛谐”起源于后藏地区的民间舞蹈,它继承了当地民间歌舞艺术的形态,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并产生变异,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 遗产项目编号: Ⅲ-87
  • 申报地区: 西藏自治区
详细介绍

主要特点

“洛谐”藏语意为南部歌曲,“洛”所指的是地域的性质,即定日县古时称为“洛”(南部的意思),“谐”泛指歌舞,是动态的歌,也就是节奏规整的歌舞曲。

定日洛谐的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节奏曲调浑厚淳朴,动作流畅、洒脱,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定日洛谐是以歌和扎念琴及藏京胡伴奏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男子弹唱扎念琴及三弦琴,女子手拉手连臂踏歌,顿地为节,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不乏相互交叉组合,步伐稳扎结实。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弹边唱边跳,以脚步节奏为主,是一种集歌、舞、乐弹跳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音乐曲调浑厚、淳朴、生活气息浓厚,是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很强的自娱性集体民间舞蹈。

历史渊源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是洛谐的起源之地。定日“洛谐”早在14世纪中期的元朝洛定日万户府时期就有表现形式,俗称“农村圈舞”。经过各阶层特别是定日农牧民群众在劳动中逐步加工规范,形成了具有定日特色的“谐”舞,称为“洛谐”。 “洛谐”起源于后藏地区的民间舞蹈,它继承了当地民间歌舞艺术的形态,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并产生变异,形成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定日洛谐在历史的长河中经群众和艺人的不断加工规范,逐步成为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民间舞。其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节奏曲调浑厚淳朴,动作流畅、洒脱,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21世纪初,定日县组成了具有相当文艺表演水平的群众业余艺术表演队,频繁参加区内开展的文艺活动,并在对外民间文化的宣传交流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全地区乃至区内外享有较高的盛誉。

基本内容

定日洛谐是以歌和扎念琴及三弦琴伴奏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男子弹唱扎念琴及三弦琴,女子手拉手连臂踏歌,顿地为节,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不乏相互交叉组合,步伐稳扎结实。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弹边唱边跳,以脚步节奏为主,是一种集歌、舞、乐弹跳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很强的自娱性集体民间舞蹈。

定日洛谐在舞蹈中强调和突出了原民间舞四分之一节拍的后拍起步,保留了中起步,四、二节奏变化,上身呈九十度弯腰低头姿势,舞蹈动作以摆动双臂双手体现了藏西南“洛定日”庄重典雅古朴的远古舞蹈风格特点。“洛谐”独特的唱腔是慢唱腔,将强烈的小跑旋转、腾跃等技巧,伴音鲜明自成一体,以抒发人们热情欢快的生活情趣。“洛谐”以“脚靴”见长,通过脚上节奏变化抒发情绪,上身姿态变化不多。男性表演时伊拉琴弹琴边弹边舞穿插旋转动作较多;舞者气质庄重豪放。女性舞蹈时脚步顿地舞比较平稳,伴着脚下连点步跳踏,上身微微起伏,双手在胸前左右自如甩动,舞姿显得典雅轻快。

保护措施

21世纪初,定日县政府对“洛谐”大力扶持,日喀则地区文化局和定日县政府先后投入5万余元,添置设备,为演员定做了服装,该县协格尔镇发展有农牧民演员25人。2006年,25名农牧民演员在《珠峰彩虹》演出中首次把“洛谐”展现在舞台;2007年12月,赴上海进行演出;2008年参加了自治区春节晚会演出。2008年6月,定日县“洛谐”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信息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序号:684

遗产编号:Ⅲ-87

项目名称:定日洛谐

申报单位:西藏自治区定日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定日洛谐】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定日洛谐 小编为您整理定日洛谐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