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普米族搓蹉

时间:2024/9/19 22:32:3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2006年06月07日,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搓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78
  • 申报地区: 云南省
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搓蹉”起源历史无文字可考,民间传说在一次战争中,普米族先民在夜间燃起篝火,通宵达旦跳“搓蹉”舞,令敌人误以为他们人马无数,最终智退敌人。传统的“搓蹉”舞据老艺人说,原有72调,即72套舞步的变化,现保留下来的只有“团聚舞”、“碗筷舞”、“相近舞”、“鞋底相碰舞”、“臂部相撞舞”、“结尾舞”等12套。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

搓磋舞,传说原有十二套,但经过长期流传,各地的舞步都有发展,不同的舞步日趋增多。不过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现介绍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其主要特征是:踏跺的力向为纵的关系(力点在重心脚前脚掌),跨步(走步)的力向为横的关系(力点在胯部),退步时前俯,上身和下身力向相反,上前时(自然)后仰,上下身力向亦相反(力点在小腹部位)。力向为纵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登呸楞拉”(一边两脚);力向为横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相反的代表性节目有“综蹉”(团聚舞)的第一种跳法。

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仿佛微风有节奏地牵动着衣裙。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舞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民歌)。待唱完后,又随之起舞。

艺术特点

“搓蹉”舞保留了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套名繁多,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它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传面广,多用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不受参与人数的限制,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表达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有一定的艺术性。

传承意义

《搓蹉》是一种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欢快的民间舞蹈,为普米族及周边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并在国内创下了较高的知名度。其基本内容和形式为:在羊头四弦琴的伴奏下,领舞一人按节拍敲击卷裹的羊皮,以舞步变化产生伴奏的节奏型乐曲,连臂踏歌、蜿蜒起伏地变化出“龙开门”、“龙出水”、“龙翻身”、“龙钻洞”、“龙摆尾”、“龙抱柱”、“龙关门”、“龙欢腾”等艺术造型,队型变化快速流畅,刚健明快,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普米族搓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普米族搓蹉 小编为您整理普米族搓蹉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