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短尾蝮

时间:2024/11/21 16:33:3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短尾蝮又称草上飞、地扁蛇,是中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也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短尾蝮相比大部分的蝮蛇来说,它的身体非常短粗,普遍体长都只有50厘米长比侏儒铜头蝮还要小,这也是它短尾蝮的学名来由。当然它依然具有蝮蛇最典型的三角形脑袋,鼻尖向上凸起,而尾巴则比较短,背部呈现棕色,腹部灰白,尾尖则为黑色,在脑后长有一个桃形斑,背部则分布着白棕色的斑纹,腹部则密布着黑色的斑点。
  • 中文学名: 短尾蝮
  • 拉丁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 别称: 草上飞,地扁蛇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 纲: 爬行纲
  • 目: 有鳞目
  • 科: 蝰科
  • 属: 亚洲蝮属
  • 种: 短尾蝮
  •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中下游,朝鲜半岛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短尾蝮蛇是全国分布最广的毒蛇,因此每年给我国百姓带来的伤害极大,可以说在我国被短尾蝮蛇所伤的事件是最多的。这种蝮蛇的毒液是一种混合性毒素,并且体型越大排除的毒素就越多,小的和大的几乎相差五倍,被它咬一次就会被注入25毫克的毒液,中毒者会出现伤口肢体的极度肿胀,只能通过血清和一些专业的中草药配合治疗。短尾蝮蛇的毒素主要以血循毒为主,因此被它咬伤后都是出现血液循环方面的问题,并且其中还少量含有神经毒素,因此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短尾蝮蛇的毒性非常强,如果被它咬了不采取治疗的情况下是会有生命危险的,尤其是大型的蝮蛇,比如五十公分的短尾蝮蛇能一次排毒量超过31.98毫克,就像是被眼镜蛇咬了之后所释放的毒素一样,但是小型的短尾蝮蛇则一次只能排出6.24毫克的毒素。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丛中,昼夜活动;夏季、秋初分散活动于耕作区、沟渠、路边和村落周围,多利用树洞、鼠洞等现成的洞穴穴居。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南澳)。

中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形态及特征

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91+64)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鼻间鳞内缘较长,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呈逗点状;鼻鳞较大,分为前后两片;鼻孔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部,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接,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枚,近方形。瞳孔椭圆形;眶前鳞2枚,眶后鳞2(3)枚,下枚眶后鳞呈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3)枚;上唇鳞7枚,2—1—4式,第二枚最小且不入颊窝,第三枚最大且入眶,第四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眶下鳞相接;下唇鳞11枚,左、右第一枚在颏鳞之后相接,前三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除体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1—21—17行:腹鳞135枚:肛鳞完整;尾短,尾下鳞双行,4l对。

具管牙;有颊窝。

生活时,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又镶白色纹;上唇缘和头腹面灰褐色。体背面浅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近圆形大斑,彼此交错排列,圆斑中央色略淡。体腹面灰白色,密布棕黑色细点(液浸标本颜色变淡);尾尖棕黑色。

生活习性

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

短尾蝮对于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幼蛇则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繁殖方式

短尾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体内发育成熟,仔蛇生出后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由于蝮蛇这种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体更好的保护,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雌蛇产后的失重率与繁殖年龄和窝仔重明显相关。蛇龄小、窝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则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为蝮蛇的繁殖期,每条雌蛇可一次连产10余条仔蛇。初生仔蛇一般体长1419厘米,个别体长者达20厘米以上;体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当年蜕皮12次,体长增加1倍,体重达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短尾蝮蛇的功效与作用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卫的秘密化学武器,也是临床上良好的镇痛、止血药品。蛇毒的镇痛作用虽慢但持久,安全范围大,长期应用不会成瘾。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以饥饿性癌肿痛和麻风神经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显著;对血友病、子宫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蛇毒中还含有多种溶细胞素,有关科学家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医称为风火素),是含血循毒较多、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此毒除用于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还用于制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制品,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骨髓炎、红斑狼疮、癌症、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症。另外,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还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进消化作用的多种酶。当蛇毒注入地对动物体内,这些酶就开始先期分解动物组织。有关科研人员曾做过试验,毒蛇捕食鼠后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仅排出毛和爪的残渣部分;而采毒后捕食的,则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仅仅是发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证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过程中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这也是与无毒蛇生理机能明显不同的地方。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中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规范管理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短尾蝮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短尾蝮】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短尾蝮 小编为您整理短尾蝮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