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密县瓷窑遗址

时间:2024/9/19 13:32:1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是唐代、宋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碗、盘、壶、盒、灯、罐、杯、注子、枕、俑及围棋子、象棋子等,在现场还发现刚被大水冲出的一座宋代瓷窑。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唐、宋)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城区西南,原密县老城西门外。遗址地处南北走向的菜园沟河两岸,李公惠政桥横跨其上,桥北称碗窑沟,桥南称菜园沟。在河沟两侧断崖上,都暴露出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尤其是桥南河沟东侧更多,堆积层一般厚1—3米。在两侧断崖上,还发现了一座残窑址,窑壁用土坯筑成,已烧成砖红色;澄水池2个,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密县瓷窑遗址的烧造年代始于晚唐,终于北宋。据“密县志”记载,密县瓷窑瓷器曾一度为贡瓷,属北方磁州窑系,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碗、盘、壶、盒、灯、罐、杯、注子、枕、俑及围棋子、象棋子等,在现场还发现刚被大水冲出的一座宋代瓷窑,有关瓷窑的资料正在调查之中。

河南新密窑沟窑是中国北方地区宋、金时代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窑场。古代文献对其向无记载。其作品为国内,以及日本、欧美等不少博物馆珍藏。窑沟窑的巨大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贡献。新密窑沟瓷窑遗址位于大隗镇西南约3公里处。《诗经》中提到的洧水从其村北流过,向东注入新郑市境内的双洎河。村子周围冈峦起伏,山石历历。村中偏东南向是一条宽阔的大沟,宽约60米。大沟西侧,小沟纵横。在大沟和小沟两边的断崖上,遍布堆积层。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至黑石坡,北至大庙岭,均有遗址分布。

通过走访村中老人龙春等人得知,窑沟窑址主要部分集中于南北方向大沟之两侧,由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大规模平整土地,填土造田,遗址在一年之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原大沟深约10米,今已被夷为平地。

沟侧山石裸露,遗物荡然无存。目前只有在黄庄南沟、大路沟、黑石坡、大庙岭等处,尚有少量遗迹可寻。

新密窑沟窑北距新密西关窑约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窑约18公里。在宋、金两代这三座窑场关系极为密切,风格近似,无论从制瓷技术上,还是从器物品种、造型以及装饰手法上都易于混淆。

密县瓷窑遗址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曲折过程。1953年原郑州专员公署为提高文物专业人员素质,举办了文物专业培训班,并在荥阳县进行文物识别实习,培训班一结束,原密县文化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收集工作,在密县瓷窑遗址附近群众中收集到一些唐宋瓷器和瓷片,陈列在文化馆图书阅览室中展出。

1961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密县进行文物登记时,看到了县文化馆陈列的瓷器展品,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并特邀魏殿臣同志陪同到密县瓷窑遗址进行调查,并采集到一些标本。同年11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又组织第二次调查,这次由安金槐、贾娥和马志祥三同志参加,他们将调查成果于1962年3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全国考古界的强烈反响。世界陶瓷专家、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同志看到《光明日报》报导后,认为这是中国陶瓷考古史上划时代的发现,亲自赴密瓷窑遗址又作了现场调查。1964年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河南密县、登封唐宋古瓷窑调查》论文,又一次引起全国考古界的轰动。接着省、市文物工作者又先后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第一次于1984年9月,原密县老城西街村在遗址北部开矿采煤,遗址发生裂缝下沉,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在陈立信、郭书营主持下进行了发掘,发掘窑址3座;第二次是1985年5月18日,因下暴雨地处遗址区域南部菜园沟农民吴文华的住宅崖头塌陷,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在郭书营、王彦民同志主持下清理窑址一座,灰坑3个,出土完整瓷器上百件及大量瓷片;并出土相当数量的白浅灰色莲口、葵口细瓷器,器形有小碗、盘、碟、缸、盂等,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烧制贡品;第三次于1993年9月,因修建南环路,将路基定在遗址南部重点区,抓住这个机遇,对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出土大量的瓷器和瓷片。

文物遗存

密县瓷窑遗址,经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采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从采集到的标本看,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和黄釉次之,珍珠地划花与三彩次之,青釉少。白釉瓷中数量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碗,还有一定数量的壶,以及碟、罐、灯、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黄釉瓷中多为壶,还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别是双带柄流壶为典型唐代器物;珍珠地划花瓷中有枕和碗两种,瓷枕有珍珠地花蕾、花叶纹,珍珠刻划回首鹌鹑卧鹿图案,还有刻划葵花纹、菊花等图案。其中有一件珍珠地划花鹦鹉纹瓷枕作为国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瓷碗有珍珠地卷枝纹和花草纹等;黑釉瓷有双系罐、盖盒和带托盘支柱灯等;青釉瓷有厚胎暖盘器、瓷钵等。采集到的窑具有直口直壁、大小深浅不同的匣钵,有直口方唇、厚颈斜腹、小平底的碗笼,还有各式各样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垫饼、三角形垫饼、三岔形支烧工具、工字形支烧工具等。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密县瓷窑是唐开元年间的贡瓷产地。

(一)关于密县瓷窑的烧窑历史问题。

从遗址中采集的标本看,有唇口壁底碗,碗身斜出成45度角,外口突起宽而圆的口边如唇,底是宽而浅,中心形成小而浅的凹窝,足边外侧部都削去棱角。此外,短流带柄壶和平底盖盒,这些器皿都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还有一种白釉碗,碗口沿外部凸起小唇边,碗胎较薄,器身稍高,造型特征与各地五代墓出土的碗式有颇多共同点。还有一件小盖盒白盒底,盒身高而直,边与底之间也成45度,圈足,这是五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式样。还有一种白釉瓜棱罐,这是北宋常见的罐式。从以上瓷器标本的特征看,密县窑烧瓷时间始于唐而终于北宋。

(二)在密县瓷窑出土的珍珠地刻花瓷,具有不同的独特风格。

从纹饰上看,过去见到的绝大部分都是花卉,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常见的题材。密县窑的纹饰具有另一种独特风格,它的纹饰与唐代金银器贴花十分相近,同时把起衬托作用的小珍珠地也以印的方法表现出来,在白釉地上呈现出红赭石色的纹饰,产生了很好的装饰艺术效果。烧造珍珠地刻花瓷器的窑址,已发现的有鲁山段店、宝丰青龙寺、磁县观台镇、修武当阳峪和登封曲河五处,但密县瓷窑出土的瓷片看,其年代远比这五座窑址早。密县初开始烧制,然后影响到登封,进而由登封向南影响到宝丰、鲁山,向北影响到修武、磁县。传世的珍珠地刻花瓷器,多年来考古界没有搞清它的产地,密县窑址的发现,破天荒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在密县瓷窑遗址发现了唐代白瓷划花、刻花的新资料。

唐代白瓷极少花纹装饰,这是北方白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密县瓷窑遗址中出土的白釉平底洗残片,都刻有简单葵瓣纹,但由此开创了白釉划花、刻花装饰的先河,导致了划花、刻花装饰的发展。

密县瓷窑遗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珍品,1982年4月曾参加国家在日本东京举办的《近年发现的窑址出土中国陶瓷展》,从而使密县瓷窑遗址出土的文化瑰宝,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密县瓷窑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密县瓷窑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密县瓷窑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