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打虎亭墓

时间:2024/11/21 5:55:3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打虎亭汉墓,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打虎亭汉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门票参考: 10元
  • 开放时间: 7:00~18:00
  • 适宜季节: 四季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三批(汉东汉)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
№目 录
    详细介绍

    简介

    打虎亭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坡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打虎亭

    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和张伯雅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打虎亭汉墓

    数据资料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号称“中华第一”的中国目前最大的东汉墓。汉墓由一座画像石墓和一座壁画墓组成,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30米,均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巨大。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象和绘制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画像石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高23米。墓内以“减底阴刻”技法雕刻的画像石线条流畅、飘逸,很具有现代线描神韵,画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层次。

    画像内容

    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犹如一副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美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壁画墓通长19.8米、宽18.4米、高15.2米。墓内大量的以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矿物质颜料绘制的彩色壁画,距今已有1800多年,但仍色彩艳丽,鲜亮如初。其中的《宴饮百戏图》是壁画中的精品,长7.3米、高0.7米,熟练的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现已成为中原旅游区的重要参观点之一。

    景区分布

    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画像石墓长近27米,宽近21米。中室顶高6米多,墓壁雕刻画像近200平方米;分六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后室是放置主人棺椁的地方,中室西部为祭台,放置着石几、石案。其余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都有丰富瑰丽的画像石刻。甬道及前室刻有《迎宾图》,南耳室、甬道两壁刻有《车马图》,南壁刻有《收租图》,在耳室刻有《庖厨图》。壁画墓长近20米,宽18米多,中室顶高6.7米。墓内彩色壁画190多平方米。除后室外,其余各室都画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壁画。

    在中室的南壁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中室北壁绘《宴饮百戏图》,尤其是《相扑图》,使日本现代相扑找到源流。画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

    各室以墓门雕刻最为精致。石门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在云纹中间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墓门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花边图案,雕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壮重美观。

    东耳室刻《庖厨图》,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

    宴饮百戏图

    《宴饮百戏图》这是一幅长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画。画面的上边绘彩色帐幔,其下绘百戏图。画的西部绘红地黑色幄幕,其前绘有大案,案面绘朱色杯盘。案帝国坐二人,身着长衣,似为墓主人宴饮图像。

    幄幕两侧各绘四个衣着不同的侍者,案前绘有跪、立的人像。画面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他们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于席上,宴饮作乐,观看百戏。图中绘有跳丸、盘舞等多姿献技的百戏图像。《宴饮百戏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苍劲有力,色彩富丽,人物众多,并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及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宴饮百戏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苍劲有力,色彩富丽,人物众多,并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及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汉代的厚葬

    墓画设计

    汉代是一个讲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郑州范围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朝墓葬,但从规模和豪华程度上,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打虎亭汉墓的。在已经发掘的两个墓葬中,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像和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墓室的室内面积也都超过了100平方米,墓室的结构和现在楼房中的四室两厅极为相似。 最为珍贵的是,在打虎亭汉墓中还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绘艺高超的彩、墨色壁画。画像内容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犹如一幅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有烤肉串时的烟熏火燎,有宴请宾客时的热闹,有相扑运动员的剑拔弩张。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也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壁画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样如此完整地反映当时生活的墓葬还不多见。墓顶土堆高达10米在郑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过新密市区不远,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达10米的大土堆,这就是打虎亭汉墓的位置。

    壁画墓

    打虎亭汉墓其实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发掘出来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西边的墓内因为有大量的石刻画像,所以又被称为画像石墓;东边的墓内因为有丰富的彩、墨色壁画,所以又被称为壁画墓。

    汉墓密集

    其实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围一带,还有10多个大土堆,那些也都是东汉大墓,只是在这个汉墓群中,打虎亭汉墓顶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汉墓还没有发掘。

    打虎亭汉墓修建的精细不仅仅表现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顶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顶所用的土也非常讲究,夯层十分清晰,在每层夯土面上还可看到密集的夯窝。

    已经去世的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汉墓发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打虎亭汉墓顶部夯土所使用的红黏土都进行了仔细的筛选,非常纯净,再加上夯层较薄,夯窝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顶的大土堆虽然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耸立于地面之上。

    墓室结构

    两座汉墓的墓室都是根据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条件建造的,有卧室、庭院、厨房、餐厅和马厩,整个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从大土堆南侧顺台阶而下,还没到墓室,迎面就有一股寒气直扑而来,在墓室内呼出一口气,面前就会出现一股白雾。墓室里冬天和夏天的温度差别不大,至多两三摄氏度。

    然西墓比东墓要大一些,但墓室的结构和布局却是相同的。沿台阶下到墓道底部,走不几步,就到了近3米高的墓门前,墓门的上方是拱形顶,底部还有门槛。王赢洲说,在发掘时,整个墓门都用大青砖堵着。

    走过墓门,是一条5米多长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两扇大石门,表面打磨得相当平整光滑,并雕刻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图案花纹。石门看上去非常厚重,高约2米,宽有1米多,厚度大概在15厘米。虽然过了这么长时间,石门至今还能开关自如。

    穿过石门之后,很快就进入到象征主人迎接男宾客的前室,穿过前室继续向北走,又出现一道石门,这道石门的门扇略小于第一道石门,目前也能开关自如。

    过了这道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这就是中室,也被称为“中庭”或“堂”。在这个大厅的西端较宽处的地面上,还砌筑有一个高出地面接近方形的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些祭祀的器具,这里就是祭台。

    后室是整个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里面。后室的位置在中室的西北侧,后室的石门与墓道、前室石门、前室、中室石门在一条南北相应的直线上。

    后室的东侧是北耳室,北耳室又称宴饮食,也就是现在的餐厅。另外在墓室内还建有用做饲养马匹和放置车辆的南耳室,用做厨房的东耳室等,俨然一套高级贵族的生活居所。

    名称来源

    这两座汉墓为什么被称为打虎亭汉墓?后来得知在这两座汉墓附近有一个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那么打虎亭村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汉墓哪一个的年代更久远一些呢?请教了一些专家和当地居民,直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关于打虎亭村名字的来历,在当地群众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原来在村子西面有一个石亭子建筑,过去曾有人在石亭子处打过虎,所以这个亭子就被命名为“打虎亭”,之后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汉墓专家的认可。主持发掘打虎亭汉墓的安金槐先生认为,打虎亭这个名字应和《水经注》中记载的打虎亭汉墓前原有的石阕有关。

    对于“阕”,也许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作为道路使用,是象征性的大门。

    安金槐老先生认为,在打虎亭汉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这样一座汉代的石阕。因为汉代的石阕样式大都是每一边的石阕结构下有方形的石阕基础,中间有方体的石砌阕身,顶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顶形石阕顶,所以整体石阕构筑从一边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阕身四壁多雕刻有两虎戏斗、虎与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画像,再加上当时当地群众不知这是石阕,只看到整个石阕样子像亭子,而阕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图像,于是就把这种汉代石阕叫做“打虎亭”,后来也就把汉阕附近的这个村子称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汉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

    但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胆猜测,因为《水经注》中所记载的汉阕早已被毁,在阕身上究竟有没有人斗虎的图像,已没人知道。

    主人之迷

    打虎亭汉墓的规模如此之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在历史传说故事和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关于打虎亭汉墓墓主人是谁的问题,在当地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故事认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是常十。说是在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废汉立新。当时居于河南南阳的汉朝王室后裔刘秀为了夺回王位,恢复汉室,遂领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带的交战中,刘秀战败,王莽在后面紧紧追赶。当刘秀逃到打虎亭村附近时,看到一位农民正赶着马在犁耙田地,这位农民就是常十。刘秀跑到常十面前,企求常十帮他隐藏起来,常十望望周围空旷的原野,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思索了一会儿,常十突然想出一个主意,对刘秀说:“我看只有在田地里犁出一道深沟,把你轻轻掩埋起来,才能逃过一难。”刘秀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常十刚刚把刘秀掩埋好,王莽的追兵就赶到了,此时刘秀正在常十的马肚子下的田地里掩埋着。王莽的追兵问常十看到刘秀没有,常十回答说没有见到,他们向周围看了看,没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就继续向前追赶。刘秀见追兵远去,就向另外一个方向逃去。追兵追了很久,仍然看不到刘秀的踪影,就认为是常十骗了他们,回来就把常十抓走了。

    经过多年的战争,刘秀终于打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了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刘秀即位前,他就得知常十为救他被王莽抓去的消息,心中明白常十肯定是凶多吉少。即位后,刘秀为了报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立了“报恩寺”作为纪念之外,还将打虎亭村一带赐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与后代的家族墓地。

    但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看来,这个历史故事并不可信,他认为打虎亭汉墓西墓的墓主人是汉代弘农太守张伯雅,而东墓应该是张伯雅妻子的墓。

    安金槐先生也认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是弘农太守张伯雅夫妇的墓葬,对于当地传说的“常十家族墓”,他认为是因为“张”与“常”和“氏”与“十”的音相近,而当地群众又常把它们读混,所以当地就把打虎亭汉墓及其周围汉墓群的“张氏家族墓地”称为“常十家族墓地”。

    也有一种观点表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是“常侍”侯渊的的墓,并非张伯雅的墓,因为“张伯雅”为弘农太守只在《水经注》里提到过,编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资料也找不到弘农太守中有“张伯雅“这个人。当地民众读音读”张“”常“第一个为阴平,第二个为”去声“很少不辨的此二者读音的。

    待客风俗

    百戏

    眼花缭乱,让人惊叹的杂技想必大家都看过。但杂技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的,却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关于杂技的起源年代也有多种说法,但在汉代有了杂技却是不争的事实,且已十分流行。

    但在东汉时,杂技被人称为百戏,百戏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点类似竞技、杂耍、幻术及乐舞和动物戏等。当时的演出规模也是看场地的条件来决定的,可大可小,所演的节目也不固定,形式多样,有很大的随意性。

    说百戏是杂技的前身,或百戏就是汉代的杂技一点也不为过,百戏中的许多动作,如倒立、柔术、钻圈等,都可以在现代的杂技中看到影子。百戏中还有一类以手技为主的耍弄技术,如跳丸、掷剑、耍坛、旋盘、舞轮等,这些杂耍在现在的杂技表演中还很普遍,如在转碟的同时,还耍弄许多刀剑、火炬、小球、碗盏等。

    百戏图

    宴请宾客时,请一批艺人来表演百戏,是东汉时期上层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所以在许多汉墓中,都发现有《宴饮百戏图》,打虎亭作为一个大型汉墓,也不例外。打虎亭汉墓中的《宴饮百戏图》,刻在东墓中室东段北壁上部。

    这幅长7.3米、高0.7米的大型彩色壁画西部中间绘制有一个长方形棚状帏帐,帏帐后面竖有一排数根高大的旗杆,每根旗杆的顶部,分别绘有蓝、绿、红等不同颜色的彩旗,在空中随风飘扬。在撩起的帏帐内,绘有一个褐色的几案,男女主人并列坐在几案后,几案上摆放着许多盛满菜肴的盘、碗和红色的酒杯等物品。而在主人所坐的几案前面左右两侧,分别绘制了两排席地而坐的50多位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宾客,每位宾客面前的席上,也都绘制盛有菜肴、食品与饮酒的盘、碗、杯等物品,形似主人与众多宾客正在宴饮。在主人面前和两排宾客之间,就绘制着众多艺人表演百戏的场面,其中除绘有击鼓、敲锣等作乐者外,做舞蹈杂技表演的有踏盘舞、踏鼓舞、双人掷丸、吹火表演与执节表演等,整个画面气氛热烈,场面生动。

    无轮之车

    在打虎亭汉墓的东墓和西墓中,都有一些车马图,但两墓中的车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东墓彩色或墨色壁画中的车都是完整的,而西墓石刻画中的车都没有轮子。

    在汉代,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也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专门运送物资和传递邮件的轺车,还有专门供妇女乘坐的辎车,当时的车上大部分还都安装有车棚,但有的封得较为严实,有的只在车顶上设一华盖。

    西墓内车马图大多集中在南耳室内,在南耳室的西壁,雕刻着一匹肥壮的马已被套驾在一辆轺车上,在长方形车厢的顶部安装有伞形华盖,驾车的高头大马昂首翘尾,后蹄跳动,似对出行已急不可待。在南耳室的东壁雕刻有4辆车,其中左上角一辆,形制与轺车类似,车厢顶部有伞状华盖,其他3辆车看样子是带棚牛车。在南耳室的西壁,也雕刻有一幅车马图,图中雕刻了一排大小不同的7辆车,在这7辆车中,有轺车、轿车和辎车3种,每辆车的车厢、车辕和车轴都清晰可见。

    但奇怪的是,在西墓石刻画中的车都没有车轮。关于这一问题,主持发掘打虎亭汉墓的考古专家安金槐曾作过解释:一种原因是在石刻画车马图的车轮部分可能是墨画,时间一长,墨就脱落了。第二种可能是因为迷信思想,故意不雕刻车轮的。

    在车马图中为什么只在车轮部分采取墨画手法,仔细看车马图,也看不出用墨绘画车轮的任何痕迹。第二种解释也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是迷信思想,在墓葬中刻绘车辆时避讳刻画车轮,但在东墓中的车马图中,每辆车都雕刻有车轮。

    历史地位

    打虎亭汉墓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文化艺术价值之珍贵全国仅有。地宫中保存的画像石刻300多平方米,彩色壁画200多平方米,构成一座色彩绚烂的汉代艺术宫和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对研究我国汉代文明历史、绘画、雕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打虎亭汉墓,绘画、雕刻巧夺天宫。其中“宴饮百戏图”是汉代墓葬壁画的艺术精品,图中人物众多,且维妙维肖,其画幅之长、场面之大,为汉画之最。 “相扑图”中人物英勇威武,动作栩栩如生,说明汉朝已有相扑运动,也证实了海 外相扑发源于中国的传说。 “戏车图”是镇馆之宝,它展示了中国汉代最高雕刻艺术,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一绝。根据近期达成的议项,我们将与国家徐悲鸿纪念馆共同开发这一精品。

    意外的发现

    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壁画、画像石墓。位于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两墓东西并列,相距30米,墓主当为亲族。据墓葬规格,墓主的身份都应是当时的高级官吏。有人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西侧的1号墓墓主为弘农太守张伯雅。 打虎亭汉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猪圈时发现的,是个偶然。据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群众响应那时党的号召,要搞副业生产,搞什么呢?

    农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资源,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搞养殖,于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猪圈。起土时,他们在西冢的周围发现了石围墙,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顶券砖,并在东冢顶部南侧发现一盗洞。顺盗洞进入墓内,他们发现墓室顶部和南北东三壁上都有大面积的彩色壁画,各耳室门上雕刻着精致的石刻。村干部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上级文化部门,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实地勘察,初步认定这是两座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大型东汉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开始正式发掘。发掘结果果然让人振奋,这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东汉大墓。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打虎亭墓】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打虎亭墓 小编为您整理打虎亭墓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