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娄烦古城遗址

时间:2024/9/19 11:44: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东周)
  •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国北方居住着东胡、娄烦、林胡三个游牧民族史称三胡。他们主要以畜牧为生善骑射,剽悍勇猛。后来逐步强盛,已有与秦、晋、燕等相对抗的实力。 早的娄烦国疆域相当于北起呼和浩特市南到雁北朔州一代。

公元前400多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娄烦国乘虚南下,就发展到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在南下过程中,娄烦国都城几次迁徙经朔州、宁武,最后定都于今山西省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口。

赵武灵王十七年(公元前307年)打败了临近的中山 ,收服了东胡。第二年又收服了林胡、娄烦。从此娄烦国灭亡,归属了赵国,但娄烦这个地名在原娄烦国都城所在地一直延续为娄烦县。明代以后去“木”旁,改为“娄烦”。娄烦古城遗址即当年娄烦国都城。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静乐县志》载:“故城,马家庄东,说者为娄烦王城。旧址犹存”。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攻破娄烦国都城即该“娄烦古城遗址”。

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皇帝峁上,古城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前306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水利工程建设,在这里人工挖掘河道而被发现。

2013年3月,娄烦古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娄烦古城遗址保存城垣呈“Ⅱ”形,蜿蜒曲折,东西约1200米,南北约600米,周长约35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西侧的南川河因河床逐年东移,河水不断切割,将古城一分为二,分布于河的东西两岸。南端城墙险峻,坡高约200米,坡度75度。经过人工堑筑后,才在顶端修筑城垣。北城墙部分地段在坡面向内凹处也采用夯土填实补平。

古城东南角的皇帝峁是古城高点。这里有夯土台遗迹,应是建筑台基。现裸露于地表部分的南城墙被南川河冲刷成东西两端。西端保留城墙长53米,宽3至5米,高6米。东端西低东高,倚山而上,山名为皇帝峁,海拔高度为1385米,城墙长约1000余米,宽3至5米,高约4至11米。从裸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墙版筑而成,层次明显,夯层厚度大0.15米,小0.09米,一般均在0.1米以上。采用平夯和圆形杵夯,夯窝直径0.06米,夯面密集平整。夯层内发现有绳纹陶片和空心鬲足。现保留的穿杠孔共有三排,排列整齐,行距1.1米,孔距0.55米,穿孔直径0.11米。墙体大部分用黄土夯筑,土质较纯净。古城的南、西、北三面原来有护城河。

城址中部有一条约30米的冲沟,冲沟南北的台地上均有文化遗址,遗址文化的内涵相同,遗存灰层较厚,文化层厚约0.6至0.7米。

文物遗存

娄烦古城城址中部经钻探发现有夯土层、木炭、红烧土,多种绳纹陶片。在靠近河渠的一侧,地表遗存较为丰富,有建筑构件,如绳纹筒瓦、板瓦、瓦当,还有甑、鬲等多种生活用具的残陶片,纹饰与钻探所得一致。瓦当图案为涡云纹,筒瓦直径0.135米,厚0.015米,板瓦厚0.015米,瓦面饰直或斜绳纹,瓦底有手捺痕迹,有布纹。这些标本与同期北方发掘资料极为一致,特别是涡云纹瓦当,为赵国所特有。

娄烦古城城内采集、出土有东周时期陶盆、陶罐、布纹板瓦、筒瓦,以及铜戈、铜镞等。城内发现有战马骨骼和插有箭镞的人头盖骨。

研究价值

娄烦古城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布局严整的古代城池遗址,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特色的一处文化遗址,更是战国时代一些少数民族国家从形成到灭亡的鉴证。

娄烦古城遗址中出土的戈、青铜箭头等兵器、战马骨骼和带箭头的人头盖骨,说明这里曾有过残酷的战争,这为研究古代战争,特别是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保护措施

2018年4月4日,娄烦县检察院向县文物旅游局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深入调查娄烦古城遗址盗掘情况,改善古城遗址区域内管理现状,加大保护力度,按照确定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积极行使保护和监管职责。

旅游信息

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皇帝峁上。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娄烦古城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娄烦古城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娄烦古城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