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窦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窦大夫祠有50多间殿堂。其中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 ,部分保留宋金风格 。殿内供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左有梧桐木,俗传手摸可除百病,现仍光滑溜圆,光可鉴人。祠亦有八景之说,“神龛梧桐”为八景之一。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和近代的赵戴文公馆。
赵戴文(1867——1943),五台人,同盟会员,曾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晚年信佛。公馆为三重院建筑,存过厅、正厅、偏院等40余间房屋,后部辟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以上的祠、寺、馆一气呵成,互相贯通,东西宽近200米,参观面积达万余平方米。
祠右侧又有“烈石寒泉”,亦为旧阳曲八景之一。地下水喷涌而出,汇而成潭,“汾水得烈石泉,势始汹涌”,可见流量很大,且夏冷冬温,有诗曰“人在冰壶六月寒”,故名寒泉。泉边有小庙,刻“灵泉”两字,是宋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赵佶御书。寒泉在文革中遭破坏,拟引汾水予以恢复。 祠前可观赏烈石口汾水的旖旎风光。祠后的二龙山,百花争艳,拟辟成山顶公园。祠紧靠上兰镇,市场繁荣,具有发展旅游“六要素”的条件,可以成为这片旅游区的中心。
八景
窦大夫祠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别,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地位
窦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窦大夫祠】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窦大夫祠 小编为您整理窦大夫祠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