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妙应寺白塔

时间:2024/11/6 20:10:4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白塔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融合了中尼佛塔的技艺精华,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覆钵式喇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高约51米,在当时没有摩天大楼的京城内是罕见的“庞然大物”。白塔采用尼泊尔特有的覆钵式喇嘛塔的造型建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高50.9米,状如覆钵,其制如盖,通体雪白,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北京民居之间。

  • 别名: 妙应寺白塔
  • 门票参考: 20元
  • 开放时间: 09:00~16:00
  • 适宜季节: 全年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一批(元朝)
  •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西城区
№目 录
    详细介绍

    白塔历史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辽塔旧址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是由当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

    完工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旧名“大圣寿万安寺”。寺院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1443)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

    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妙应寺白塔

    建筑结构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 “十三天”。

    轶事

    无影塔

    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没有影子,即“无影白塔塔无影”。还有人更加神秘地说,“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从科学的角度讲,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至于说影子在西藏,更应该是民间的讹传,大概跟它是一座藏式佛塔有关。

    文物保护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2月完成。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妙应寺白塔】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妙应寺白塔 小编为您整理妙应寺白塔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