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和县猿人遗址

时间:2024/11/21 1:31:5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西北约45公里善厚镇汪家山北坡,海拔23米,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众称其为“龙骨”。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之进行科学发掘,发现动物化石密集且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1980和1981年两次发掘,发现相当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对研究直立人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别名: 和县猿人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三批(旧石器时代)
  •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目 录
    详细介绍

    遗址简介

    龙潭洞东西长9米,南北宽3~4米,深5米,洞穴堆积分 5层。古人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出自第 4层。该层为黄褐色粘质砂土,厚0.7~1.4米,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头盖骨1具,左侧下颌骨1块(附连第二、三臼齿),额骨眶上部1块,顶骨1块,单独牙齿 9枚──包括上门齿、上前臼齿和上、下臼齿。这些化石分别属于 3个以上的青年、壮年和老年个体。头盖骨(保存了近乎完整的脑颅部分)属青年男性,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的性状:颅穹窿低矮,颅骨骨壁厚,脑量小(约1025毫升),眉脊发达,额骨低平。下颌骨粗壮,多颏孔,牙齿硕大,齿冠较低,嚼合面纹理复杂。上内侧门齿特别粗壮,齿冠舌面为典型的铲形。和县猿人总的形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均属晚期直立人。

    与和县猿人化石共出的动物化石有60多种,既有北方中更新世常见的如剑齿虎、中国鬣狗、肿骨鹿和葛氏斑鹿等,又有华南同时代常见的属种,如大熊猫、剑齿象和中国獏等。这个动物群具有中国南北方哺乳动物混合的特征。

    考古发现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为寒武纪石灰岩洞穴堆积。1974年发现,1980年和1981年两次发掘,获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1个,下颌骨1段,顶骨和额骨眶上部各1块,上下臼齿11枚,上内侧门齿1枚。这些化石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头颅穹隆低矮,额骨后倾,颅骨骨壁较厚,脑量较小(约1025ml),颅骨的最大宽位置较低,有发达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状过渡等。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特征上和北京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为进步的特征,目前认为它与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当。在发现和县猿人化石的同一层位上,还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约50多种,如龟、鳖、扬子鳄、马鸡、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额鼻角犀、李氏野猎、葛氏斑鹿、肿骨鹿、糜、野牛等,这些动物化石的地质进代为更新世中期;还发现有骨、角器和灰烬遗迹。和县猿人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和县猿人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西北约45公里善厚镇汪家山北坡, 海拔23米,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众称其为“龙骨”。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之进行科学发掘,发现动物化石密集且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其中有北方的剑齿虎、肿骨鹿、髭狗、巨河狸、棕熊、额鼻犀、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中国镆以及华东地区特有的四不象和扬子鳄等50余种动物化石,并在工作面西端“ZA”方格中发现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四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还发掘出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烧骨片、灰烬等。

    经专家鉴定,龙潭洞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据推断,此系一二十岁左右男性青年,属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地质时代,距今三、四十万年,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和县猿人”及其动物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与差异,长江沿地的发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

    一九八一年九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年间,国内外学者,游人纷纷前来观光。省文物局、和县县委,县政府为方便游客观赏,给国内外学者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拟在和城建一个和县猿人遗址博物馆。

    直立人

    名称来源

    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和腿骨。发现这把他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Homo erectus”,按拉丁文字义直译是“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

    特征

    人类发展的历史目前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生存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属于地质学上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早期前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初期。

    直立人的脑子已经明显增大,早期成员的脑量就已经达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员则上升为1200毫升左右。而且,脑子不仅仅是体积增大了,它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掌握有声语言的能力。直立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应使相应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与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关。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诅嚼食物相关,而似乎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有关,也可能与制备动物性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或是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直立人头骨特征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达到约60公斤。直立人是最早会用火的人类物种;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模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被称为阿舍利文化,它得名于也发现有这种类型石器文化的法国北部的圣阿舍利地点。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是手斧,它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可用来切割、砍砸和钻孔,也可对木料进行加工。

    直立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史前时代在200万年前所经历的又一次巨大的变化。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大大地扩大了其适应性。因此,直立人再不象他们之前的那些人科成员那样仅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后来的岁月里顽强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亚洲的广大区域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

    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直立人(旧称猿人)是属于人科(Hominidae)中已经绝灭了的一个种。在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例如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直立人化石出土。直立人生活的「阶段」,属于地质年代里的更新世(距今250万~1万年),笼统地说是在中更新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过去一度画归爪哇猿人属、中国猿人属(Sinanthropus)、阿特拉猿人属(Atlanthropus)以及远人属(Telanthropus)等属名的化石全都属于直立人。爪哇猿人这个名称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在19世纪时定下来的。海克尔曾假定过去有过一种人科祖先,于是他把自己科学幻想的这种生物叫猿人。几年之后,荷兰外科军医迪布瓦(Eugene Dubois)于1891年在爪哇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一具头盖骨和其他一些骨化石。在头盖骨的附近,还发现了一根人科大腿骨。因为这根大腿骨长而且直,很像现代人类的股骨,迪布瓦断定这种人一定能够直立行走。他推测这根股骨与头盖骨同属于一个人,或者至少是属于同一类的人科成员,因此把这少量化石遗存定名为直立人。后来随着更多的发现,逐步地弄清了这种新的、特殊的化石人种的情况。

    化石

    起先,直立人的化石大抵集中地发现于亚洲地区。在爪哇的几个地方都发现过直立人基本上相似的化石,这些地点是︰特里尼尔、克东布鲁布斯(Kedung Brubus)、莫佐克托(Modjokerto)以及三吉岭(Sangiran)。在中国也有过一系列的发现,尤其是在北京附近著名的周口店洞穴中的发现特别丰富,不过从这个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化石遗存,约在1939~1940年中日战争期间全部遗失,1949年后又有新的发现。此外,在陕西省蓝田县两个新地点也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遗存。1954~1955年间,在阿尔及利亚特尔尼芬(Ternifine)发现了与直立人的中国类型最近似的一些化石遗存。1961年,在坦尚尼亚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发现了一具典型的直立人头盖骨(即奥杜威第9号人科标本)。1965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以西维特斯佐洛(Vertesszollos)发现了一个儿童与一个成人的化石遗存,儿童的化石是一些乳齿,其特徵足以说明与周口店的中国直立人有亲缘关系。想要确定直立人在人科进化中的地位,实质上也就是要尽可能精确地测定直立人的所处时代。由于物理学等学科在现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古人类学工作者能够用多种技术更加准确地测定化石的绝对年代。根据初步测定,直立人的时代是中更新世的早期。用钾氩法对特里尼尔地层反覆测定的结果,推断其时代约距今55万年。

    直立人与智人

    直立人与智人在解剖上的差异仅限于头骨与牙齿上,已发现的直立人的肢骨与智人的差别不大;据此可以推断直立人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中等身材的人类。根据采自爪哇、中国以及非洲的直立人的14个颅骨,测出的平均脑容量是941立方厘米(57立方英寸),其中最小脑容量为750立方厘米,最大脑容量为1,225立方厘米。现代智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立方厘(82立方英寸),而其变异范围可能在1,000~2,000立方厘米(61~12立英寸之间。因此直立人脑量变异范围的最高值显然与智人脑量变异范围的最低值是重叠的。直立人的鼻骨宽阔,腭骨也都宽阔而且稍微突出。直立人的牙齿比智人的大些,但是比南猿的小些。

    生活习性

    关于直立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模式或者行为模式,首先可以从他居住过的遗址了解一些情况。在周口店遗址,直立人的化石遗存是从洞穴沉积物中发掘出来的,这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这些人始终是穴居者。然而其他一些证据,说明直立人有相当长的时期作为一种史前穴居人居住在周口店。蓝田、特尼里尔、三吉岭、莫佐克托以及特尔尼芬和奥杜威的直立人化石,都出土于空旷地带的遗址,有的是在河流的砾石和胶泥层里,有的在河流的砂岩里,还有从砾岩与火山岩里出土的,此外,也有从湖相沉积中出土的。以上情况说明直立人也曾居住在河流沿岸与湖岸边上的露天营地。周口店与维特斯佐洛两个遗址都说明中更新世早期的人类已经会用火。在周口店与维特斯佐洛的沉积物里,都出土了典型的,以打制的砾石石器即文献中所谓砍砸器-打制石器工具传统。与直立人的化石遗存保存一起的,还有许多兽骨化石,可见直立人是猎人。在直立人的食物中,植物性的食物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周口店洞穴就出土过成堆的朴树种子。直立人很可能还有吃人的习惯(可能都是为了敲骨吸髓)。周口店沉积物中人类的头骨化石较多,学者认为这是直立人猎头风俗的证据。

    本报讯(通讯员 常兴胜) 马鞍山“和县猿人”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日前正式启动,该项目于201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目前,环评、地形地貌测绘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这次保护规划编制,将为下一步遗址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和县猿人”1980年被发现,距今25万年,为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遗址也是该县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钟天地之灵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和县猿人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和县猿人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和县猿人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