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凉州区鸠摩罗什寺

时间:2024/11/20 2:47:5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凉州鸠摩罗什寺始建于东晋南北朝,东晋太元八年,太祖吕光为安顿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的身心,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的寺院,建好后命名为鸠摩罗什寺,是其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内雄立的罗什寺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建,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凉州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和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名城、中国古代北方佛教中心武威的一大奇观。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 别名: 鸠摩罗什寺景区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08:00~18:00
  • 旅游景区级别: 3A
  •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大街北大街66号
№目 录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鸠摩罗什寺位于凉州(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大什字北侧,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年至403年),是中国佛经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进入内地时曾经驻锡过十七年的地方,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东晋后凉至今香火旺盛,虽然屡次遭遇天灾人祸,但罗什寺塔依旧屹立不倒,寺院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过(天下独有),彰显着鸠摩罗什寺的昔日辉煌。鸠摩罗什大师被世人公认的汉传佛教奠基人,是世界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汉语言学家、音律学家、星象学家和翻译家。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后,为了安顿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后,便命名为鸠摩罗什寺,让鸠摩罗什住在其中,弘扬佛法。罗什到姑臧(凉州)时,携带了一大批梵文经卷和佛教圣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举世闻名的姑臧旃檀瑞像(中世纪最早进入中原的唯一佛陀等身造像,旃檀瑞像,佛之真像也),又称为凉州瑞像。罗什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

    东晋鸠摩罗什带来的旃檀瑞像就供奉在罗什寺内。旃檀瑞像西土1285年,龟兹68年,凉州14年,长安17年,江南173年,淮南367年《敕建旃檀瑞像殿记》。”到写《敕建旃檀瑞像殿记》那一年,“计自优阗王造像之岁至今诏述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参考古文献:《优阗王所造旃檀释迦瑞像历记》、《敕建旃檀瑞像殿记》、《陈列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释僧像篇》、《十六国年龄》、《续高僧传》、《旃檀瑞像来仪记》、《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前后,鸠摩罗什的师傅佛陀耶舍亦东来姑臧来寻找罗什,而此时鸠摩罗什已被姚兴迎至长安。鸠摩罗什听说其师佛陀耶舍已在姑臧,劝说姚兴将其迎至长安,先后诵译《昙无德律》、《长阿含》等经典,至弘始十五年(413年)返回罽宾国,还曾“寻得《虚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这部经书后不知所踪”。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大凉皇帝李轨被李渊所灭。唐朝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贞观四年(633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处,花雨飞舞。他相信这一奇观是一种神示:如此祥瑞之处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礼拜。敬德见到罗什寺塔后大生敬仰,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于是他下拨饷银,召能工巧匠,亲任监工,经一年多时间,寺塔完工。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为一段历史明证。

    唐朝天宝元年(741年),地处凉州闹市区的罗什寺成为往返丝绸之路的西域使节、各国僧侣荟萃交流的地方,对中西方宗教文化和思想交流贡献巨大,意义深远。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内战安史之乱,吐蕃趁机扩张,公元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唐朝再次占据武威凉州。

    吴越天宝元年(908), 六谷蕃部温末派人到后梁进贡, 其首领杜论悉加、 杜论心被封为左领军卫将军 同正,苏论乞禄为右领军卫将军同正,之后六谷蕃部分裂成许多部族聚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西凉府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等自立政权。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宋朝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今凉州区永昌镇)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5]

    明朝开国初年,社会逐渐稳定,积极有所发展,凉州城内的庙宇楼阁开始进行恢复性修缮,但罗什寺因为毁为一片瓦砾之地,一直没有进入修缮范围。永乐元年(1402年),鄱阳军夫石洪,客居凉州。发现“寺堂基址,瓦砾堆阜,榛莽荒秽丘不存”的罗什寺废墟时,萌生了要在废墟上建一幢房屋,并择定吉日,破土动工,工匠们就在地下挖出一块银牌,上面清楚地镌着“罗什寺”三个大字,后重新修缮鸠摩罗什寺,二年秋八月,罗什寺重建正式动工,第三年完成全部修复工程,雕塑彩绘,一应俱全。明永乐十三年末,又修复了观音殿和罗汉殿。

    明朝后期,罗什寺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为罗什寺颁发《大藏经》,并下了圣谕,圣谕中说:“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允供养。”此谕现完整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罗什寺又有过一次大型的修缮,这是明永乐元年以后又一次比较大的修复工程,据《重修罗什寺碑记》记载,经过这次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

    中华民国(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武威发生七点七级大地震,凉州的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殆尽,城内的罗什寺、大云寺、清应寺无一幸免,全被毁为瓦砾之地,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均被摇倒,唯罗什寺塔残存半截,唯独城外莲花山寺逃过一劫。到了一九三四年,武威国民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

    中华民国(1938年),罗什寺宅地被武威第四中学占用,拆除了残存的佛像。1956年,武威专区撤并于张掖专区,武威县人民政府改称武威县人民委员会,坐落于北大街罗什寺的武威干校迁往张掖后,县人委为了解决公、检、法三机关办公分散、住房拥挤、关押犯人不便等问题,决定将公、检、法三机关迁至干校,也就是罗什寺旧址。武威市公安局入住后,将看守所设在罗什塔下面,寺院旧址则成为武威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办公场所,残存殿堂改建成办公室。

    改革开放以来,鸠摩罗什寺引起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不少海内外团体慕名前来考察武威鸠摩罗什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港宝林禅寺方丈及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广东、江苏、浙江、陕西等地的僧俗考察团以及台湾圆光佛学院、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美国、泰国、缅甸等国内外佛教团体和个人参访朝拜。特别是1998年4月,中国佛学院“丝绸之路考察朝拜团”,由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4名法师来武朝拜鸠摩罗什寺,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武威鸠摩罗什寺的修复重建已势在必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原武威市人民政府根据武威市佛教协会的要求,批准修复鸠摩罗什寺。同年,经甘肃省宗教局批准,成立了鸠摩罗什寺筹建处,罗什寺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0年修复工程经省建工设计院设计,经原武威地区行署计划处以武地计投(2000)105号和原武威市计划委员会武计发(2000)45号文件批复,开始动工修建。修建中的鸠摩罗什寺已是凉州区佛教界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今年接待的海内外香客与游客人数累计已超过二万人次。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东晋时后凉、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家,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

    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384年到凉州,到凉州的十七年里学习汉语,书法,文字,游历、弘法凉州各大佛教庙宇,尤其以武威莲花山每年一度的法会最为著名,也是罗什做法会比较多的地方。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和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又称为《摩诃般若释论》,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共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八俊”。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

    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因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

    鸠摩罗什在长安前后住了将近12年,依照《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共翻译出佛经35部、294卷。鸠摩罗什与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当时“译场”组织也极为庞大,有多至五六百人或近千人的。各部门的人选是由国内大寺的名僧。或是天下之英彦。其译经的程序共分十部。每部各有主持人以司专责。十部的职掌分述如下:

    (一)译主。即译场的主持人,也就是翻译的主持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佛经所题某人译,其实译者不只此一人,只是单举译主一个人的姓名以明责任而已。译主须精通华梵文字,并须教理娴熟,戒行卓荦为众所钦服方可。遇有疑文歧义,尚须负责判定其得失以定取舍。工作时译主坐在译场的中间正面。

    (二)证义。坐在译主的左边,与译主评量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何不同,以便酌量修正。据说法藏大师,即因与玄奘的译文的意义有不同意的地方,辩论结果终不能相合。于是他退出了玄奘主持的译场。

    (三)证文。坐在译主的右边,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其差误。证义是考验中译的文义是否妥当,护文是考验所译的原文是否有错误。原文若有错误,当然译文不能妥善。

    (四)书字。根据梵文原本,写成中文,但仍是梵音。这一职司也称为“度语”。倘译主是外国人,而又不能十分通晓中文时,那末,书字一职绝不可少。

    (五)笔受。翻梵音为中国的语言。如梵文称“纥里那野”,书字只写“纥里那野”四字,笔受即翻成中国的“心”字;书字只写“素怛览”,笔受即翻成中国的经卷的“经”字。

    (六)缀文。因为西方的语言习惯与结构与中国不同,有些附属的句子,或形容字的次序与中国文法不同,所以有时需要把句子里面的排列次序颠倒,或是重新组织。譬如笔受写的是“照见五蕴彼自性空”。缀文即需改成“照见五蕴皆空”。

    (七)参译。一方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一方面再由译文回证原文。如果翻成中文再由中文翻回梵文时若不相合,即是翻译有了问题。

    (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因为梵文的组织或句法,容易使中国人觉得过分的重复,中国文字一向喜欢简洁,所以要在不影响原义的条件下,刊削冗长或重复的字句。

    (九)润文。有时润文与刊定二人合作,或只设一人。刊定的工作多半是删削;润文的工作多半是增益。如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句中“是故”二字梵文所无,是加上去的。

    (十)梵呗。用高声念经的调子把新译的经朗诵一遍,以验其是否顺口顺耳。因为佛经总是要人念诵的。

    除了上述,若干不限人数的僧众来听译主讲说新译的经,如有疑难,可以随时发问讨论,所以不论在教义方面,在文字方面,若有一字的不妥,不但通不过这十重关卡,即使这十个人一时有所忽略,也很难逃过几百人听众的讨论和辩难。同时朝廷为了郑重这种事业,还要派钦命大臣在译场作监护大使,有时在开始翻经的第一天,皇帝还亲自到译场担在“笔受”的工作。以隋唐时代中国人力财力之盛,国内局面安定统一,国君敕集海内第一流的人才参加翻译的工作,当然所翻的经本质与量均超过前代远甚。

    简单地讲,那些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都通过翻译把它们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从鸠摩罗什的经历,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她的历史和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鸠摩罗什是把大乘佛教带往中国的第一人,从此佛教文化开始汇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浩浩长河中。

    建筑格局

    前身

    据唐朝《敬德碑》记载,罗什寺原址“罗什地基,四址临街”,规模相当宏大,有上中下三院,前有牌楼、山门、过殿(天王殿),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华严三圣殿、拜殿与两廊,还有观音、罗汉、金刚和36代祖师殿,并藏有御赐《大藏经》。后历遭兵灾人祸,文革期间殿堂被改用;唯罗什舌舍利塔保存完整。

    现状

    修复鸠摩罗什寺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至此,武威迎来了振兴起衰的光辉一页,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修复的主要工程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多功能般若讲堂、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鸠摩罗什佛学院、鸠摩罗什佛教文化研究所、鸠摩罗什三藏院、关房、念佛堂、佛教教育视听图书馆、佛教书画院、佛教博物馆、佛教慈济中心等。

    大殿正面供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背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5米,功德金是98万元。殿内设万佛阁,供奉壹万零八百尊铜佛像,流芳千古,与世长存,每尊佛像高19公分,功德金分为两种,镏金铜佛每尊5000元,贴金铜佛每尊3000元。佛像由寺院统一订制,在佛像下制铜牌,刻供养人芳名,与寺长存,祝愿斋主过去者永离苦海,求得解脱;消灾增福,全家吉祥;将来者往生西方,九品莲生。

    寺庙活动

    鸠摩罗什寺举行舌舍利塔修复开光仪式

    2013年6月9日,甘肃武威千年古刹鸠摩罗什寺举行了舌舍利塔的修复开光仪式。距今1600多年的鸠摩罗什舌舍利塔是第五次大规模修缮,古刹修缮

    资金200多万元全部来自于中国内地、泰国、印度等海内外信徒的捐助。鸠摩罗什在中国国佛教传播时期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四大佛经翻译家,被誉为“译经泰斗”。

    寺院住持

    理方法师,生于1970年,佛学博士,禅宗临济法脉第四十五代传人,天台宗第四十七世教观总持,法幢宗第四代继承人。现任武威鸠摩罗什寺方丈,武威市凉州区政协副主席,凉州区佛教协会会长,武威市政协常委,甘肃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1988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礼谛显上师剃度出家,学修佛法。1992年考入九华山佛学,开始系统地接受佛教专业教育。1994年7月,理方法师又考入北京中国佛学院。经过四年的学修,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国佛学院的本科课程,于1998年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班毕业。

    1999年理方法师考入斯里兰卡(Sri Lanka)克拉尼亚(Kelaniya)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2001年在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获佛学硕士学位。2002年4月,又考入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博士,研究早期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名著《大毗婆沙论》,于2005年8月在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课程。

    2005年10月,理方法师得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长老付法授记,为佛教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同时又被礼请出任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平沟寺住持。2006年1月,经中国佛教协会的推荐,理方法师应香港佛教联合会的邀请,到香港观宗寺,担任香海正觉莲社学务发展主任,负责香港佛教中学的佛学课程教育。2006年4月,理方法师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7年8月,甘肃省兰州市佛教协会召开第七届代表大会,理方法师当选为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7年12月,应武威市凉州区佛教协会与鸠摩罗什寺的邀请,理方法师回到武威鸠摩罗什寺担任住持,并任鸠摩罗什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同时增补为凉州区佛教协会副会长。2009年11月,在武威市凉州区佛教第四届代表大会上,理方法师当选为凉州区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11月,在甘肃省佛教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理方法师当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2010年12月21日,在政协武威市凉州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理方法师当选为凉州区政协副主席。在2011年1月4日,理方法师又被推选为武威市政协常务委员出席政协武威市二届五次会议。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凉州区鸠摩罗什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凉州区鸠摩罗什寺 小编为您整理凉州区鸠摩罗什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