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在秦安县城北街。元至顺年间 (1330 - 1332年),规模初具。明嘉靖年,中垂邑人胡缵宗题其寺额“兴国寺”,又书“般若”二字于大雄宝殿门。兴国寺起初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刹,寺内有大雄宝殿 (即“般若”殿)一座,殿正中置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侧有观音菩萨像。左有伽蓝殿,右有菩萨殿;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门前有金刚殿,门侧有天王殿。寺置两道门,头门有金刚2尊,二门有天王4尊。再进直接佛完,龛前有接引佛,完后有韦驮菩萨。迄南即钟楼和鼓楼,迤北还有文昌宫、圣母宫和、长官殿等。整个寺庙殿宇雄壮,佛像森严,建造奇巧。
建筑特色
兴国寺座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驮殿、般若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伽蓝殿、菩萨殿。般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带廊,前檐显五间,单檐歇山布瓦顶,采用琉璃花脊,瓦顶正脊中施琉璃脊刹,刹下有兽面座,上有宝珠(已失)。正脊饰龙与西蕃莲等纹,两侧按等距离设置狮、狗、虎等蹲兽。垂脊饰水纹,上有蹲兽二枚,戗脊上亦有蹲兽二枚,端部各设嫔伽一尊,子角梁端用绿琉璃套兽。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采用了元代首创的斜梁构件。
般若殿前檐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每补间施一攒,补间铺作增出45度斜昂,转角铺作除角昂、搭角闹昂和正出昂外不施斜昂,昂头为如意状,耍头刻云形,前檐令栱和外跳瓜栱、慢栱的正面刻卷草纹装饰,两山和后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里转偷心造双跳华拱,为使前檐斗拱与两山和后檐斗拱至令拱上找平,前檐柱头标高随之下调。大殿用檐柱四根,当心间两根浑圆硕大,柱头卷刹为覆盆状,柱身下用素面圆形柱础,四根角柱最为粗大,以增加建筑四隅的强度。四根角柱明显高于檐柱,有显著的“柱侧角”和“柱生起”作用。般若殿外观雄浑稳定,轮廊协调秀美。大殿栏额上方,悬挂胡缵宗所书的“般若”匾额,字迹古朴雄浑,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硬山布瓦顶,无斗拱。金刚殿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悬山布瓦顶。檐下施五踩单昂斗拱,各补间用一朵,钟楼鼓楼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梁架进深四椽,平梁用抹角梁承托,柱头间以“T”形兰额普柏枋连接,檐下施一斗二升交梁头,无飞椽。下层四面是石筑围合墙,上层施木楼板,不施楼梯。
接引佛与韦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坡单檐硬山布瓦顶。梁架进深三椽,四架梁前后用二柱。西立面为清水砖墙到顶,中设板门,门上有安维峻书“法界西天”横向题额。东立面出檐,明间为门,次间施槛窗,正脊施花脊。
保护状况
兴国寺自建成以后,历代都有修缮。
明万历年间,秦安知县赵汴重建,清代乾隆时期曾有修葺。
1920年遭地震,殿宇多处倒塌倾斜,
1937年由秦安县佛教协会组织修缮。
1953年6月修缮时,在伽蓝殿发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的木刻题记,1974年修缮时又发现了“元至顺年建”的木刻题记。
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兴国寺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0余万元,对兴国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兴国寺(甘肃省天水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