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重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
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
特点介绍
重骑兵们的装甲坚固,完全覆盖全身,甚至连眼睛也能完全防护,如此的重甲可以有效的抵挡刀剑劈砍或是弓箭射击,同时也强化了其冲锋时的动能,不过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依靠战马冲锋带来的巨大动能冲垮敌人的阵型并将其碾碎。在面对意志不太坚定或缺乏训练的敌人时,重骑兵的冲锋可以轻易摧毁其阵型与意志。
但是,一旦骑兵们失去速度陷入混战中,重骑兵丧失了其最大的优势——冲击力,且身处敌阵,很容易就会被四面八方的敌人拉下马来杀死。重骑兵虽然强大,但并非无敌,在面对阵型严密并有地形或工事掩护的长兵器步兵阵列时,重骑兵往往会无从下手,若是贸然发动冲锋,即使能够依靠强大的冲击力摧垮敌军,自身也会受到相当大的损伤,重骑兵的价值极高,不管是训练还是维持都要消耗大量金钱与资源,因此这样的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接受。
重骑兵的作用单一,很纯粹,就是在平原野战中一举击溃消灭敌军,古代的多数战争都是由一次决战决定的战争胜负,因此重装骑兵们也被作为核心主力培养,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一锤定音。除此之外,重骑兵们就没什么用了,攻城战用不上骑兵,袭扰战又无法为重骑兵提供足够的保障且效率低下,而且在复杂地形条件(山地、沼泽等)下,重骑兵也难以发挥其威力。
与其强大的防护能力相称的,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但西欧板甲采用巧妙地减重与在全身各处的重量分摊系统,虽然对比轻骑兵仍有一定的机动性劣势但其依然成功分摊和减轻了骑士在穿着重甲后机动性和上马问题。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
中国出现全铁具装甲骑重骑兵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人有重型铁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铁甲,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中世纪末期世纪的骑士身着全身板甲,可谓武装到牙齿,他们可以真正的做到对刀剑和剑弩的不屑一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对于轻步兵等普遍兵种拥有着几近于碾压的优势。并在机动性与防御性上对比其他重骑兵有显著的优势。
兵种劣势
西欧中世纪后期诞生的重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所需要负担的战马、铠甲等的费用在那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因此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册封贵族子弟作为骑士,一切的装甲、战马和生活费用由其自理。但作为报酬册封其的领主们会一次性的给予这些骑士一笔赏金和庄园封地,他们在封地内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一般司法权。骑士们从小便被送其它的贵族领地,学习格斗、剑术、掌握武器、保养马匹和盔甲、礼仪、宗教以等今后所需要的知识,后成为骑士扈从,帮助骑士保养马匹和盔甲,直到他们在21岁左右被册封为骑士或见习骑士为止。骑士在一年中会有40天的时间效忠与君主,在无战争的闲余时间里他们会参加骑枪、剑术、混战等竞技比赛以寻求更高的名望,经营庄园并进行农作。
与其在平原上强大的冲击杀伤力相对的是,重骑兵有着战斗力功能单一、反应力差、作战续航能力弱、机动性不及普通骑兵等缺点。
同时,该兵种还是一种耗资不菲的兵种,主要在于古代冶金技术不发达,重骑兵所装备的铠甲造价就变得非常昂贵,并且重骑兵对于战马选择、装备护理、后勤运输等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着实是一种“烧钱”的兵种。
功能单一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而东欧基本是拜占庭式的多用途骑兵)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
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轻步兵的保护下,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在轻骑兵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不装备远程武器
西方和中东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露在敌人的重骑兵攻击下。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连整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
但是,随着14世纪板甲的普及,弓箭面对全身板甲的重装骑兵已经力不从心,以英法百年战争为例,在阿金库尔战役中,被英国人击溃的法国骑士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在未摸清地形的情况下擅自冲锋,陷入英军阵前的泥潭而被英国长弓手用斧头一个一个斩杀于泥潭中,而不是败与弓箭。不过随着火枪的升级,欧洲的重装骑兵已经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到18世纪环地中海世界除了奥斯曼土耳其都彻底淘汰了具装骑兵,各国都开始使用胸甲骑兵,一直服役到一战后。
发展
已知最早的具装式的重骑兵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帕提亚人的具装骑兵,帕提亚在参考希腊人的方阵骑兵后发展出了全具装的综合型骑兵,他们既有强大的冲击力,也具备优良的骑射技术,后来个希腊化国家也开始效仿,罗马时代大批亚美尼亚的具装骑兵在罗马军队中作为辅助军团服役并给罗马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东罗马帝国时期则开始自己组建帕提亚式具装骑兵部队,也就是著名的拜占庭铁甲具装骑兵。
土耳其的重装甲骑兵
从广义上讲,土耳其重骑兵有两种,其一,西帕希(Spahi),或称为斯巴克(Spahks),其名来自于波斯语的"sepah",意为"军队"。西帕希为15世纪才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建骑兵(也就是依赖地产维护,而不支薪的部队),其地位就相当于欧洲的骑士,不过有一点不同的地方,他们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如果一个人要成为西帕希,只需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但他的后代不可世袭,他们与后起的耶尼塞里共同构 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常备主力军队,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两大军事支柱。当时,奥斯曼人将所辖的国土画分为众多的采邑(迪立克,Dirlik),并将这些采邑分封给予王公大臣与有功兵士。"迪立克"又可根据采邑收入的多寡,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这些拥有"迪立克"的人(不论是何阶级),都有义务必须提供苏丹全副武装的骑兵,以为获得采邑的代价。随着奥斯曼人势力的扩张,"迪立克"制度也被推广到其新征服的领地上,而西帕希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逐渐构成奥斯曼人的军事主力。当奥斯曼王公"闪电"巴耶塞特一世横扫小亚细亚各突厥公国时,便是依赖着这批军队。
其二,是卡普库鲁骑兵,他们称为“卡普库鲁瓦里勒里(Kapikulu Süvarileri 土耳其语 以下括号中均为土耳其语)”,简称卡普库鲁骑兵,与西帕希不同,他们是苏丹亲自率领的重装铁甲骑兵部队,只对苏丹负责,其薪水也由中央发放,而西帕希骑兵则是领主骑兵,他们的薪水中央政府是不负责的,而是许以土地作为作战的报酬。卡普库鲁由六个分队组成,所以又被称为“阿鲁博鲁克哈尔基(Alti Bolük Halki),即六团之人的意思,其中,一,二分队被称为“乌鲁菲西扬(Ulufeciyan)”,三分队和四分队被称为“古里巴(Guerba)”,五分队被称为“西拉赫塔尔(Silahtars)”,六分队被称为“西帕希欧古兰(Sipahi oglan)”。六个分队的职责是不相同的,其中前四分队负责冲击敌人阵列的不同地方,而五、六分队,则列于苏丹的身侧,一般不会冲锋,是以静止的状态牵制敌方的运动。卡普库鲁骑兵的总指挥和耶尼塞里的总指挥名字一样,被称为“阿加(Aga)”,而六个支队的指挥官都被称为“克特胡达耶里(Kethüda yeri)”。卡普库鲁骑兵由于属于苏丹直属,只对苏丹负责,所以地位崇高,大部分士兵都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选拔严格,所以在苏莱曼一世时期,整个卡普库鲁军团才6000人,他们的成员主要是中东地区的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也有库尔德人。他们是奥斯曼军队的精锐骑兵,除了骑在马上以外,和耶尼塞里的职责相同,他们在奥斯曼军队中的数量也多于其它骑兵。在几个世纪以来,土耳其重骑兵一直是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兵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重骑兵】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