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即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是东汉(公元25年-220年)的青铜铸品,现为吉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出土。
文物历史
东汉时期铜带钩在都城洛阳制造完成,后由皇帝赐予扶余国(夫余)贵族。
1968年,铜带钩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出土,后被吉林省博物馆(现为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现陈列于吉林省博物院“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
文物特征
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长15.7厘米,全身嵌有11颗宝石,分别为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
文物正面分为三部分,首部似鹰,眼窝嵌两颗黑色玉石珠(红宝石),前额嵌一绿松石,羽用金银丝错成。
钩身作鸟喙神人,眼窝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滴水状绿松石,双手抱鱼,作舂食状。鱼身通体以金丝填成鳞片,体侧嵌二银片,似滴水状。鱼置于“神人”怀中,能活动而不脱出。
尾部作飞鸟,口含一蓝色宝石;双足、双翅卷曲向后成环形。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上部腹面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
造型优美,铸工精巧。加之通体错金银,镶嵌宝石,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
使用工艺
错金银工艺源于商周时期,兴盛于春秋中晚期,现已发现两种工艺手法。
镶嵌法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一九七三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
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第三步是镶嵌,即在槽内嵌以金银丝或者金片。第四步是磨错。“
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2、金涂
3、金烤
现此法通常称为“鎏金”。
上述具体内容详见“错金银”词条
文物价值
全国虽出土发多件相似形制的“丙午神钩”铜带钩,但只有这件保存最为完整精美,举世无双。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是东汉中央政府命工匠制作完成后赐予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扶余国(夫余)国王或者贵族的赏赐品,是宫廷错金银技艺的典型体现,代表着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统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