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虹彩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共有21个亚种,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体重120-130克。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常成群啁啾尖叫,叫声嘈杂。栖息在低地森林、开阔林地和公园中,以花粉和花蜜为食,也吃种子、果实和昆虫。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飞行呈直线,速度快。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常见种类
亚种分化
彩吸蜜鹦鹉(21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英文名称
1 布鲁克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brooki Brooks Lorikeet
2 浅蓝头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caeruleiceps Pale-headed Lorikeet
3 艾德华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capistratus Edwards Lorikeet
4 底波兰奇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deplanchii Deplanchis Lorikeet
5 达扎丕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djampeanus Djampea Lorikeet
6 橄榄绿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flavicans Olive-green Lorikeet
7 伟塔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flavotectus Wetar Lorikeet
8 佛斯坦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forsteni Forstens Lorikeet
9 桑巴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fortis Sumba Lorikeet
10 虹彩吸蜜鹦鹉指名亚种 Trichoglossus h. haematodus Rainbow Lory
11 蓝脸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intermedius Blue-faced Lorikeet
12 马仙纳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massena Massenas Lorikeet
13 南方绿颈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micropteryx Southern Green-naped Lorikeet
14 米契尔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mitchellii Mitchells Lorikeet
15 史旺森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moluccanus Swainsons Lory
16 尼尼勾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nesophilus Ninigo Lorikeet
17 黑喉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nigrogularis Black-throated Lorikeet
18 罗森柏格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rosenbergii Rosenbergs Lorikeet
19 红领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rubritorquis Red-collared Lorikeet
20 史赘斯曼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stresemanni Stresemanns Lorikeet
21 伟伯氏虹彩吸蜜鹦鹉 Trichoglossus h. weberi Webers Lorikeet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针叶林、阔叶林、温带树林、雨林、稀树森林、林缘。低地森林、公园和庭院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瓦努阿图。
形态及特征
虹彩吸蜜鹦鹉体长25-30厘米,体重120-130克。羽色鲜艳,随亚种分布而不同,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
生活习性
虹彩吸蜜鹦鹉不迁徙,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叫声嘈杂。飞行呈直线,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花蜜等为食,特别是苹果、梨以及刚灌浆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尔也吃一些昆虫。与此相适应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较小,而且非肌肉质。到了开花季节,彩虹吸蜜鹦鹉便从这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从这一个地区飞到另一个地区,能够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鸟那样传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满了刷子状的突起,完全适应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的生活。为了寻找食物,往往长途跋涉,有时也会光临人家附近的果树或花园中采取花蜜。
作为宠物鸟,是相当受欢迎和普遍的吸蜜鹦鹉,彩虹吸蜜生性非常活泼爱玩,不仅需要比较宽广的空间,一成不变缺乏刺激的生活也会让它们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饲主最好准备一个足够的空间,在摆上许多它们喜欢的玩具(例如铃铛),让好动的鹦鹉不至于感觉无聊;它们非常聪明,学习能力相当强,很容易就能够学会许多小把戏或是小技巧,语言能力不错,很快便能够学习些字汇和句子,也能够了解饲主的指令,是非常灵巧聪慧的宠物鸟;彩虹吸蜜对饲主相当忠诚,手养的幼鸟个性相当温驯友善,会接纳家庭中的任何成员,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和他们互动的很好,成年的鸟大部分都会有仅认一位饲主的倾向,因此在幼鸟时期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家族成员,学习社会化便相当重要。
饲养方法
虹彩吸蜜鹦鹉饲养较为困难。它们的嘴较为尖硬,喜欢啃咬,善于攀缘。饲养笼具应选用金属笼,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
可用大的树干掏一个直径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为长30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开口在巢洞的上部。在发情期,雄鸟追逐雌鸟,形影不离,依偎在栖杠上互相点头,交嘴漱食,雄鸟把吃进的食物吐出喂给雌鸟。在孵化期间,亲鸟表现很*觉,对有异常情况表现精神不安,来回跳动。因此,在繁殖期间,应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防止惊扰,保证亲鸟顺利孵蛋。
育雏期间应增喂鸡蛋黄、玉米面或混合面的窝头,并添加牡蛎粉或骨粉,以增加钙质和无机盐,使幼鸟能正常发育,以免幼鸟出现软骨病。初生雏鸟全身裸露,为粉红色,只有稀疏的金黄色的纤毛。几天后全身长出灰白色绒羽。40日龄时,绒羽脱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鸟。幼鸟70天左右离巢,活动、觅食。此时亲鸟继续给幼鸟喂食。可根据幼鸟体质情况和亲鸟分笼饲养,以使亲鸟继续产蛋,进行下一窝的孵蛋工作,有利于提高亲鸟的繁殖率。
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繁殖方式
虹彩吸蜜鹦鹉在野外将巢筑在高高的空心树干里,每年12月份开始发情、求偶。每窝产卵2-3枚。卵为纯白色,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25天。
对于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鹦鹉来说,一旦开始繁殖,即十分多产且稳定的持续繁殖,一般而言,雄鸟约在18-20月大时成熟,雌鸟则需两年它们是多产且全年皆可繁殖种类,当然也有可能很早即开始繁殖,但还是建议在完全性成熟后始给予繁殖机会比较理想,一窝约产2枚卵,孵化期23-26天,7-8个星期羽毛长成,不宜太晚将幼鸟移出,如果亲鸟又开始准备繁殖下一窝时幼鸟如尚未离巢可能会遭亲鸟攻击。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全球的数量规模并没有被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在新几内亚和周围的岛屿非常丰富,在澳大利亚北部丰富,常见于东帝汶和弗洛雷斯,罕见于巴厘岛,松巴哇岛和塔斯马尼亚岛(德尔奥约等,1997)。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虹彩吸蜜鹦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虹彩吸蜜鹦鹉 小编为您整理虹彩吸蜜鹦鹉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