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行穰帖

时间:2024/9/17 0:41:3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行穰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书法作品,也是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其字与字大小悬殊前所未见,且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开王献之“尚奇”书风之先河。现在收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行穰帖》为初唐时期的摹本,原迹早已失传。

  • 中文名: 行穰帖
  • 类型: 书法
  • 作者: 王羲之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内容介绍

法帖信息

【名称】行穰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草书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双钩填墨

【规格】纵24.4厘米,横8.9厘米

【字数】2行,15字

【收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法帖内容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考释

参照唐代张怀瓘《右军书记》所录“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阙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一帖相比较,《行穰帖》摹本墨迹,仅是唐内府本《行穰帖》著文的片段。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鉴赏评价

书法赏析

笔势雄秀

《行穰帖》颇有雄浑圆融之气。雄浑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谓得其纲要。书法须有灵,有朝气,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谓力与美的兼备。古法雄而不秀,或秀而难雄者,因而王羲之书法新体之变,是质的变化。

书风开张

《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其字与字大小悬殊前所未见,且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开王献之“尚奇”书风之先河。

魏晋笔法

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将《行穰帖》与《丧乱帖》、《孔侍中帖》诸帖看作是“忠实派”唐摹本,并评说:《行穰帖》“留下了最真实的‘晋帖古法’‘魏晋笔法’的线条形态,其它反映出了真实可信的‘魏晋笔法’的本相来。”

陈振濂从《行穰帖》等帖分析:首先,用笔皆多用笔尖刮擦,基本上少用“笔肚”,更不用“笔根”。此外,在线条运行时皆取“衄扭”“裹束”“绞转”之法,而决无“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现象。这应该与单勾执笔、低案低座有关,也与笔毛的硬而瘦有关;它与后来的高案高座而用软羊毫,不是出于同一种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当然更不宜简单比附与套用。

再者,在《行穰帖》这几种帖中,线条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规形状的情况甚多,表现在“晋帖古法”中,许多线条用笔是丰富多变,而不仅仅是限于几种固定不变的成法的。这与宋元苏轼、赵孟頫以降的平推平拖只注首尾顿挫的技巧动作,更是不同。唐楷盛行以后书法用笔线条,是注重头尾顿挫回锋,但在行笔是则大抵是平推平拖顺畅带过;而唐楷以前的“晋帖”,其线条特质却是不限于头尾而是随机进行顿挫而较少用“推”“拖”平行之法;更进而论之,也不仅仅是在线条头尾或中段随机进行顿挫提按、也有不断变更行进方向与笔毫状态的“衄扭”“裹束”“绞转”等诸多技巧。在陆机《平复帖》中,还因为线条短促而不甚明显;在王献之《鸭头丸帖》与王珣《伯远帖》中,却是淋漓酣畅地凸现出来,从而使出于推想的“晋帖古法”“魏晋笔法”,有了一个最形象的注脚、一个最直接、最清晰可按的例证。

其他信息

书法临习

《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故前人称其有篆籀意味。因此帖风格与王氏其他草书作品有一字差异,临习中要特别注意一点,即其线条形态饱和丰满,笔势以按为主,线质圆厚滋润有重量感,避免轻飘浮躁。

鉴藏流传

著录鉴藏

《宣和书谱》卷十五著录《行穰帖》帖目,有“政和”、“宣和”及双龙小印,可证《行穰帖》为北宋宣和内府所藏之物。《珊瑚网》卷一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汪珂玉于吴江周叙仲舟中获观此帖。汪氏说:“止存二行,约二十余字,在黄麻纸上,书法精彩异常,惜无前贤跋。后项子京自叙数行。黄玄宰谓:此帖所至处,常有青云覆其上,但肉眼自不见耳”。后入清内府,上有乾隆御笔“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后散佚民间而传入美国,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行穰帖》为初唐时期的摹本,原迹已失传。《三希堂法帖》收刻。帖上有北宋宋徽宗泥金题签和宣和之印,至明代曾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乾隆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作品题跋

明代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审定并题。”

又跋:“宣和时收右军真迹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备载右军佳书,而王著不具玄览,仅凭仿书锓版,故多于真迹中挂漏,如《桓公帖》,米海岳以为王书第一,犹在官帖之外,余可知已,然人间所藏不尽归御府,即归御府或时代有先后,有淳化时未出而宣和时始出者,亦不可尽以王著为口实也,此《行穰帖》在草书谱中诸刻未载,有宋徽宗金标正书,与《西升经》、《圣教序》一类,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为内殿私藏无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籀篆之奇踪,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何必宣和谱印传流有据,方为左券耶?万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华亭董其昌跋于戏鸿堂。”

作品流传

《行穰帖》由清内府流出,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张大千购买以“东北货”(伪满洲国小白楼流散出来的宫廷字画)为主的书画。如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卷等。

张大千把自身收藏的书画命名为《大风堂名迹》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在日本出版。其中收录的只有绘画而无书法,后《行穰帖》、《经伏波神祠诗》分别在便利堂制作了珂罗版复制品。《行穰帖》曾在西川宁家中存放了半年,西川曾著有《新出的行穰帖》一文(《西川宁著作集》第一卷)。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行穰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行穰帖 小编为您整理行穰帖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