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青卞隐居图

时间:2024/11/25 20:39:1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青卞隐居图》是由元末明初的山水画家王蒙于1366年所描绘的一幅纸本水墨画。该画以用笔快、重、急、爽利的特点,描绘出了作者的家乡卞山树木山势繁密充盈,气势雄伟,溪水潺潺,迂回流转的景色;以精致的笔墨技巧,繁复的空间分割和繁密的意境,表达了画家焦虑的心情,使之成为王蒙传世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中文名: 青卞隐居图
  • 类型: 水墨画
  • 作者: 王蒙
  • 创作时间: 元末明初
详细介绍

内容介绍

《青卞隐居图》主要描绘作者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峰峦曲折盘桓,重叠峥嵘,气势雄奇秀拔。山间林木茂密,山径迂回,飞瀑高悬直注。山脚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处茅庐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有一老者策杖、踏着轻松缓慢的步伐,正在兴致勃勃地领略山林逸趣。密树深溪处一山麓水口,宽阔的河道上横卧山石和漫长的渚洲,在水中时隐时现。溪水潺潺,迂回流转。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长有树木二十余株,浓荫密布。树木山势繁密充盈,气势雄伟。

四角所钤“赵”、“魏国世家”、“赵生印”、“贞白斋”4方收藏印。画中自题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幅中又有清高宗弘历题诗,裱边有近人朱祖谋、邓孝胥、罗振玉、金城、陈宝琛、张学良、冒广生、叶恭绰、吴湖帆等题款。

背景介绍

王蒙在创作《青卞隐居图》时的心境受到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卞隐居图》的创作年代正处于战乱的年代,人人处于恐慌,颠沛流离的状态。此画作于1366年,是王蒙成熟时期的作品。据画上收藏印推测,这幅画可能是作者赠给表弟赵麟的。

作者介绍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鉴赏评价

笔法

《青卞隐居图》用笔以快、重、急、爽利为特点,锋毫微妙变化,都形成的曲直轻重、缓急等状态。线条质感的运用,在于透露画家情感的表达,或者老笔纷披,或润笔掩映,生命注于笔端,逸气也注于笔端。《青卞隐居图》的用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曲律用笔,此笔法是披麻皴的变体在表达江南地貌的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焦虑的心情。《青卞隐居图》在用笔上王蒙继承了赵孟頫的“以书入画”用笔,树的轮廓线确定了这些形象的刚、柔、秀、雅。

技法

《青卞隐居图》以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为主,三者交替互用,画披麻皴时,运笔多带平行、快速爽利,行笔松动,给人略有飘浮的感觉。这一皴法大都用在画面顶部的山峰,由于笔法的轻盈,矾头的蠕动,因而给人一种气如云动,山岚飘浮的景象,同时不安定的感受也跃上纸面。

画面中用笔有的像挺劲的行草笔线,虽然纤细,但却像有千斤之力,因其缠绕又能横冲直撞的形状而生动灵活,皴笔又能可以引领视线环游于画中形式,更添活泼的效果。山峦顶部则用渴墨苔点法。峦下山石树木给人以润湿之感,树干在勾勒上或笔直挺拔或倾折弯曲,而叶子的点染则是忽干忽湿、坡脚石头的皴擦也是忽浓忽淡。树木种类虽多却杂而不乱,树与树之间里让有度,用山之虚色来衬托树,以树的重墨来淡化山石,以小映大,以虚幻实,前呼后应,空间感极佳。石头与石头的交界施以皴擦或染又会构成另一个突起的石块,石石相连,绵延叠加。画山石树木的在技法上用的是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

构图

《青卞隐居图》整幅画面是“上留天,下留水”,采取高远构图法层层推远。作品用色细润典雅,山峦连绵不断,叠嶂起伏,气势雄伟秀拔,径路迂回蜿蜒。宛如一条游龙飞腾而上,山石刻画精细而奇特。林间树木茂密,山崖上高悬的飞瀑直注山谷。

其他信息

《青卞隐居图》以精致的笔墨技巧,繁复的空间分割和繁密的意境创造,使之成为王蒙传世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王蒙山水画中繁密的这一特点对明清乃至现代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有明代的沈周,董其昌和清代石涛等。《青卞隐居图》笔墨技法对后世的影响还有许多未被发现,所以此画的价值和影响还远不止此。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青卞隐居图】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青卞隐居图 小编为您整理青卞隐居图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