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母亲

时间:2024/9/16 22:32:5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母亲》是高尔基的作品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生流放。《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 中文名: 母亲
  • 外文名: Мать
  • 类型: 长篇小说
  • 作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

一、母亲

  • 母亲》是韩国10部高分悬疑电影之一,豆瓣评分8.3,该片又是奉俊昊的一部佳作,由元斌、金惠子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为帮助儿子洗脱杀人罪名而孤军奋战的故事,影片公映后获得了青龙最佳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大钟奖最佳男配角奖、釜山影评家奖最优秀作品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等,奉俊昊也凭借此片获得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二、母亲

母亲》是日本电视台(NTV)制作并播出的11集剧情电视剧。

由水田伸生导演,坂元裕二、长沼诚编剧,松雪泰子、芦田爱菜、山本耕史、酒井若菜、仓科加奈等主演,于2010年4月14日首播。

该剧讲述了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拯救被家人虐待的学生,决定成为那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她一同逃走的故事。

三、母亲

  • 母亲》是由奉俊昊执导,金惠子、元斌、晋久、尹宰文等主演的犯罪电影,该片于2009年5月28日在韩国上映。
  • 该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为帮助儿子洗脱杀人罪名而孤军奋战的故事。
  • 母亲》的故事本身很简单,但影片细节的处理非常丰富,在母亲孤身寻求正义背后所展现的,是社会体系的压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度冷漠以及真相的不可知与不可逆。
  • 该片通过有致的节奏、张弛有度的段落,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巧妙的营造了出来,以扎实巧妙的剧本和饱满圆熟的执导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四、母亲

关于感恩的现代诗有不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也写过一首关于感恩母亲的诗歌,便是这首《母亲》了。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荷叶赞母的小诗,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

诗中所说“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五、母亲

  • 阎维文热门歌曲推荐中必有这首《母亲》,这首歌曲收录于2004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中,这张专辑收录了车行、石顺义、印青、孟庆云、肖白等着名作词作曲家创作的16首歌曲,阎维文的歌风格各异,他演唱的歌曲既有气势宏大的军歌,又有柔肠百结的爱情歌曲,还有令天下母亲和儿女动容的以母亲为主题的歌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母亲》。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母亲》是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

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角色介绍

人物名称 简介

米哈伊尔·符拉索夫 老钳工,在帝俄时代工人阶级,生活艰难困苦。

巴维尔 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儿子,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

尼洛夫娜 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妻子、巴维尔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

内容介绍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背景介绍

1902年二月初,高尔基按照党的决定,到国外去为党筹划经费,更主要的是要利用他的影响,通过他的宣传,赢得国际上的民主力量对俄国革命的支持。高尔基经芬兰、瑞士、德国和法国到达美国。在那里,他住了三个半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社会作了实地考察。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利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尔基这次欧美之行,就其政治与经济目的来说,均末圆满完成。高尔基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发出的怀要给俄国政府贷款”的呼吁,没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法国向沙皇政府提供了二十亿法郎约援助。高尔基在美国募集的款项,总数也不过一万美元。美国资产阶级甚至采用逐出旅馆的手段阻挠高尔基在美国的活动。但高尔基仍针锋相对地战斗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之中。他接连写出了九篇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文章。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小说在1907—1908年的美国杂志上问世时,已被删节很多。至于苏联国内的读者,当时只看到过小说的第一部,而且这一部分也很快被当局收缴上去。但国外的版本与保存下来的俄文片断,即使是以残缺不全的面目流传在国内,也仍象地火一样在人们中间产生了巨大的革命热能。只是在十月革命后,《母亲》才能完整地出现在俄国读者面前。

作者介绍

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1岁时当过学徒。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鉴赏评价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母亲》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主要反映了如下主题:①反映了沙俄时代俄国工人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符拉索夫就是老一代工人的典型代表。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尼古拉、叶戈尔、沙馨卡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革命思想,以巴维尔、安德烈为代表的觉醒了的新一代工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接受,成长为斗争的中坚力量。他们相继组织了经济斗争“沼地戈比事件”、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最后以法庭为战场,宣讲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③反映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的过程。农民雷宾仇恨统治阶级,但又有狭隘的农民意识,个人的自发性反抗屡遭失败。后来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长为农民革命的领导人。他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的觉醒,表明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艺术特色

小说结构

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3组人物。第1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2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巴维尔率领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结构都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人物刻画

《母亲》也标志着高尔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从19世纪90年代起,他在创作中一直积极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进入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激情。1905年革命对高尔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艺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站在无产阶级思想的高度,大胆地进行创新,终于塑造了巴维尔这个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农英雄人物进入文学领域。《母亲》显示了高尔基刻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高度艺术才能。首先,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作者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表现了工人革命者成长的过程和高尚的品德。由于这些革命者植根于群众之中,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又得到群众的支持,因而众多的群众场面是小说结构的特点。群众场面和对两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动的描写使小说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作者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巴维尔的成长主要表现在语言变化中。他参加革命以前语汇贫乏,句子简单,语气粗暴;参加革命后讲话愈来愈明确中肯,政治用语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后在法庭上的演说更是具有启发群众觉悟、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亲的觉醒多表现在心理描写方面。通过母亲的感受来展示小说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亲内心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使母亲的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时,突出地描写了他们之间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维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等。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说对巴维尔与未婚妻的爱情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真挚感人,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小说还着重描写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友谊,如巴维尔同安德烈像亲兄弟一样亲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关系也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对母爱、爱情和革命友谊的描写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这些形象显得更加生动和丰满。

创作手法

高尔基在《母亲》中首次运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母亲》是用这一创作方法进行写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学作品。

高尔基甚并不限于描写工人生活的阴暗面。他在工人身上看到其他的情况:“在这千篇一律的枯燥的日子里,笨拙而无力的思想有时也发出孤独的阳光。”有时候有一些陌生人来到达郊外工人区,他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这些注意通常总是很快就消失了。“听了这些人的活之后,他知道了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一样。既然是这样,那样有些什么好处的呢?”但是,在这些“陌生人”中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同—般群众融合:“有—些陌生人群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工人区的新闻。但是大家也不和他辩论,只是迟疑不信地听看。他们说的那些活,在一些人心里唤起了盲目的愤怒,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了模糊的焦躁,在第三种人心里,有一种对于模糊事情的谈谈的希望,恢他们感到不安。

“这样地生活五十年光景。人们便自然地死去。”小说《母亲》的第一章就以这句话作结束。这位革命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共只用了几百的篇幅做完了旧时代的工人生活,工人从生到此的—生。这就意味着,这部小说所要描述的将不是这个即将逝去的生活,而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将进入革命的新时代,这时,人民群众不再回避那些宣传新事物的人,而是追随着他们。

《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作品影响

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表现了工人将成为自己国家未来的主人,工人是新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主题。它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批正面典型人物,标志着高尔基创造时代新人的探索终于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小说中巴维尔及其母亲符拉索娃,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困苦磨难终于登上人类政治舞台的形象体现与生动记录。在这部长篇的创作中,高尔基自觉地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因此小说虽然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准备阶段,但却反映了作家对革命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因此,《母亲》对俄国工人阶级和世界革命人民具有无比强大的政治鼓动力,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列宁的肯定与热烈赞扬。他称《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阅读这部小说会有很大益处的。因为这是体现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努力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典范作品。

《母亲》在苏联国内,特别在工人团体中广泛流传。列宁看了小说的手稿,并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著作”。小说出版后,一群布尔什维克工人曾写了了一封致高尔基的“公开信”,上面写道:“我们怀着无比欣喜的感情祝贺《母亲》的出版。我们还感到高兴的是,写这部书的伟大艺术家是您,您从前是工人,而如今是歌颂生活的欣欣向荣和无限喜悦的歌手,您不是对生活作神秘莫测的歪曲,而是展示生活的全部宏伟的规模从田野的一极小草到天空的以太。”

作品评价

列宁:“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卢那察尔斯基,“现代文学中大概只有少数作品能同这部中篇小说在给人的印象和流传的程度上相比较。国外的工人报刊,主要是德国的报刊,还有—部分法国和意大利的报刊,大大贺扬这部中篇小说,并且作为报纸的附件或者成百万地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大家。《母亲》成了西欧无产阶级的案头书。但是《母亲》的主要缺点,一是有抽象人道主义思想流露,二是人物语言虽然总体看来是个性化的,但由于作者对产业工人不十分熟悉,因而“行文未免不太自然”。

英国文学批评家福克斯:“俄国国外有许多人永远不能这部这本小说。在世界各地都有因为《母亲》而第一次过问政治的人。”

其他信息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1956年,《母亲》,夏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母亲》,仰熙译,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9年,《母亲》,郑海凌译,漓江出版社

2000年,《母亲》,寒阳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年,《母亲/海燕之歌》,刘伦振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年,《母亲》,吴心勇、刘心语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年,《母亲》,孟庆枢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母亲》,鲍勤译,北京出版社

2009年,《母亲》,邢兆良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母亲/我的大学》,刘军译,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母亲》,宋璐璐、杜刚译,吉林出版

2010年,《母亲》,魏生、刘心语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母亲】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母亲 小编为您整理母亲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