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是梵高于1889年1月创作的油画作品。
背景介绍
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从第一幅《戴黑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到1888年初的《画架前的自骊像》共八幅自画像。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期间《自画像—献给高更》和《包扎耳朵的自画像》等三幅自画像诞生。1889年在来到雷米尔后他又创作了最后的三幅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作者介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主义的主要成员之一,荷兰人,出生于牧师家庭,一头红发,目光敏锐,性格谦卑热情,早年在伯父的画廊工作,向房东的女儿求婚,遭到拒绝,性格开始变得忧郁,后来做了牧师,竭尽所能把自己的财物施舍给人民,这种做法违反了教会利益,教会辞掉了他。27岁才萌生了学画的念头,但对于一个做事具有高度热情,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艺术的人来说,一点都不晚。他到了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学画,他不听从老师的教导,总按自己的想法作画,如画维纳斯,他摆脱传统的写实画法,突出性特征,把乳房,臂部画得很大,与老师发生分歧,不久离开艺术学院,后来他没参加什么工作,他的弟弟提奥是一个画商,成为他的艺术生涯的经济赞助人,也是通过提奥,梵高结识了印像派画家,在吸取了这些画家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等。
鉴赏评价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一于滚动的波涛之中,汹涌的狂流似乎在威胁着狂热不安的画家,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在自己割下耳朵后不久创作,尽管从画面上看其伤势严重而显著,可是这幅自画像却没有受苦难的画家的迹象。在这幅作品中,他穿着工人的上衣、戴着皮帽子,看不出精神错乱或痛苦的痕迹,即便遭受着身心痛苦的折磨,他也是表现得不以为意的从容,然而画面却度溢着紧张的气氛。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割耳朵后的自画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