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乘风破浪解放海南

时间:2024/11/17 21:36:0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20世纪50年代华南歌舞团在广州赶排出的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歌舞剧。解放海南岛是解放战争中最后的战役之一,也是一次最艰苦的渡海作战,这个歌舞剧及时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整个战斗历程,鲜明地塑造了解放军战士和支援前线民工的英雄群像,在当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扬,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 中文名: 乘风破浪解放海南
  • 导演: 梁伦,张中
  • 编剧: 周国,陈蕴仪,周思明,梁伦
  • 主演: 陈书智,胡文来,严伟华,王守一,陈群,何国光
  • 类型: 歌舞
  • 语种: 普通话
  • 制片地区: 中国
  • 发行/播出时间: 1950年08月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解放海南岛是解放战争中最后的战役之一,也是一次最艰苦的渡海作战。

1950年,为欢迎解放海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凯旋,华南文工团(现广东歌舞剧院的前身)创作出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同年8月,《乘》剧在广州军管会首演(即原交际处,现在的迎宾馆),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朱光和从海南凯旋的英雄模范一起观看演出。

创作团队

编导团:周国、陈蕴仪、周思明、梁伦、张中、倪路、陈群、何国光

总导演:梁伦、张中

作曲:施明新、蔡余文、林韵、张柏松

文学创作:李门、周国、李文治

乐队指挥:施明新、曾哲

舞美设计:齐牧冬、谭畅

背景介绍

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翻江倒海之势,胜利渡过琼州海峡,一举解放了海南岛,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木船打军舰的先例。

7月,华南文工团(现广东歌舞剧院的前身)接到上级一个任务———“用10天时间,创作一台节目欢迎解放海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凯旋。”10天?搞一台思想性、艺术性一流的节目,谈何容易?何况解放不久,文工团人员还是东西南北凑合来的,哪演过大型节目?好在那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革命热情,都希望在大胜利的时刻能亮一下相。文工团选出八位同志,组织编导团。由梁伦和张中任总导,陈蕴仪、何国光、陈群、倪路任舞蹈编导,施明新、蔡余文、林韵、张柏松担任作曲;李门、周围、李文治担任文学创作,齐牧冬、谭畅、周恩明担任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施明新、曾哲任全剧乐队指挥。

那时绝不是在灵感上耍花样,全团派出28人,去广州郊区访问英雄模范团和立功船夫,这些船夫就用自己的双臂,把战士划过约30公里的琼州海峡,而那里是枪林弹雨。光是在广州采访当然是单薄的,丁波团长指派陈群和李文治、刘漫(摄影师)三人,随同中南慰问团到海南做第一手资料的采访。过琼州海峡时,不幸遇台风,慰问团给海岛战士送慰问品的货船被刮沉没,他们的客轮还是冒风前进,终于胜利到了海南。

在广州的同志,以珠江为训练基地,驾着曾经参加渡海作战的机帆船,在水上演习起锚、扬帆、潜水、游泳,并用竹架子作浮水器,练习水上射击。岸上,在参战部队的指导下,学习“转窝窝”、“打秋千”、“荡浪桥”等动作。这些扎实的生活体验,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文工团是个文艺综合体,一经以歌舞形式来表演时,人却大大的欠缺了,战士、群众、匪兵……舞蹈演员只有20多人,怎么对付表现气势磅礴的六场大型歌舞剧呢?大家齐心合力,一身兼两职、三职,连舞台人员也穿上军装、唐装。第一场是海南人民盼解放,第四场“宣誓”,第五场“渡海”,大量采用“应急”演员,话剧演员更是主力军,演什么,像什么,何况还加上诗歌、快板、道白。剧中有陆上练兵和水上练兵的荡秋千、游水等动作,演员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出一个个有创意性的舞蹈动作……

仅用八天时间,五场的歌舞剧被搬上舞台。8月,《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剧在广州军管会首演(即原交际处,现在的迎宾馆),观众席上有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朱光和从海南凯旋的英雄模范。

大幕在前奏曲《等待之歌》声中徐徐拉开,舞台左后方是一列土堤,上面是碉堡,后面是铁丝网,网后是大海,海滩右方是椰子树,衬托出一个等待着解放的海南……《渡海作战》一场中,真让观众亲临其境,舞台效果的曾青同志(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璇秋的丈夫),把整个海战场面渲染得烟雾重重,浪涛翻滚,炮声隆隆,红色灯光和黄白色灯光交替闪烁,勾画出惊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把观众的心都摄住了,难怪同志们笑称他是“魔术师”。看过演出之后,朱光市长高兴地说:“开始听说华南文工团要表现解放海南的事迹,我认为这些人真是胆大,看了演出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功臣说:“你们没有参加作战,怎么能演得这么像呢?”消息不胫而走,中央闻讯广东用短时间排出第一个歌舞剧,非常惊讶和振奋,特派出文化部长周巍峙、北京舞蹈学校校长陈锦清、北京青年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朱琳等,组成专门小组,前来观看,并敲定该剧上调北京演出。

获奖记录

为了表彰和鼓励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创作和演出的成功,广州市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发给华南文工团奖金一千万元(旧币),在颁发奖金时对其赞扬说:“题材现实,描写生动,写战争很成功,它描写了革命战争的真实意义、真实面目和真实的感情,好像一首诗歌、一支歌,非常美好,庄严可爱。”“舞台艺术表现渡海战争较困难,但它表现得很好,在形式上也很成功。”

鉴赏评价

由于这个歌舞剧及时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整个战斗历程,鲜明地塑造了解放军战士和支援前线民工的英雄群像,在当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扬。

其他信息

上映

《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乘》剧被点上京,是广东文艺界的一大喜事。那时新中国刚刚诞生,百业待兴,广东能向党中央送去一台革命的戏,是个大礼哩!高兴之余,大家投入全新的加工、修改。

初稿思想比较模糊,一味想表现解放军英勇善战,而忽略了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故此,序幕中加强了琼崖人民求解放的场面,由陈书智、胡文来等同志扮演海南黎族人,上身光着,下身只遮两片烂布片。当时,演员刚从游击区回来,个个晒得黑黑的,扮起来真的比黎族人还黎族呢!第四幕,加强了解放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渡海”一节中,表现了解放军英勇善战以木船击军舰的同时,也增加了解放军机智、乐观的场景,当时王守一同志(著名电影导演王为一的弟弟)和严伟华同志互相合作,王守一出舞蹈图形,严伟华用“阿拉摆S”(法文舞蹈动作名称)糅入生活动作,跳起来特像特美。

原先跳黎族舞的男女演员一律不穿鞋子,光脚丫子,男演员赤膊上场,解放军游水时不穿上衣,琼崖纵队的队员及老百姓衣服穿得越破越好,企图表现苦大仇深。更为不好的是,第二幕战士宣誓时,用咬破指头写血书的办法,本来想使全场充满了誓死如归的悲壮气氛。后听取中央周巍峙、陈荒煤和省市首长朱光及作战部队功臣代表和40军文工团侯团长等之意见后,进行了修改。第六场“军民联欢”中,陈群把从海南岛学回来的黎、苗、瑶族舞蹈素材均用上,施明新把黎族音乐加了进去,何国光在第一场增加了“舂米舞”,为全剧增加了色彩。

上北京才二十个乐手伴奏,加上音响落后,难引出战斗气氛。正好在此时,团里从湖南招来6名湘妹子,都是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行李刚刚放下,就让她们先去看《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剧,接着每人发一把乐器,分配李南华跟张天平学黑管,吴声业学中提琴,葛正文学大提琴,王孝专、汤梅华、朱琪跟司徒博老师学小提琴。奇迹出现了,她们果然都奏吹出来了,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创举”哩。

1950年10月10日,该剧招待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团时,苏联代表西米恰斯尼热情赞颂说:“音乐很有气魄。很感人,相当成功!”

剧耀京城

1951年4月24日,华南文工团满载着广东人民的厚意,带着《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剧,整装出发了。途经武汉时,应驻武汉部队及武汉文艺界和中南局领导的强烈要求,决定在武汉献演,并参加“中南区文工团汇演”。可是,全剧的布景、灯光、舞台设备早已运往北京,怎么演?盛情难却,来个“裸演”,没有灯光、布景的情况下,台下台下气氛连成一片,歌声、掌声不绝于耳,真是令人感动。

长江大桥还未修建,坐火车从广州到北京要四天三夜。队伍抵京时,中国著名舞蹈大师吴晓邦先生手捧鲜花,在北京车站来迎接我们。

在首都剧场公演后,还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陆定一、肖向荣等中央首长观看后亲自题词祝贺。肖向荣还提议“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其时,《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均刊登评价文章和演出剧照,广东的华南歌舞团在北京打响了。

省市政府在中山纪念堂开大会,热烈欢迎南粤文艺兵团归来。叶剑英和朱光也再次来了,还为剧组颁发优秀创作奖状及奖金一千万元(旧币,即一千元)。朱光市长说:“《乘风破浪》写战争很成功……好像一首诗、一支歌,非常好,庄严可爱。”

一晃几十年,可《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剧的光辉却永不消逝。近年来还不断被收进国家级的大书里。

上个世纪末,为庆祝华南文工团建团五十五周年,一群年过七旬的老大哥、老大姐们,重排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剧的分场片段,再次勾起难忘的回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乘风破浪解放海南 小编为您整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